《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教案

更新时间:2024-11-03 01:30:26 阅读: 评论:0


2022年7月30日发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一、你认为的大学

同学们好!祝贺大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梦寐以求的大学,开启了自己求知、

问道、修德的新阶段。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新阶段、新起点、新展

望!

在开始本学期课程之前,问大家这样几个问题:

1、你们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

2、你们经十几年刻苦考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3、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涯,又有怎样的定位和计划?或者说,你们准备如

何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

二、蔡元培的大学理念

各位关于大学的展望是否科学呢?你的想法与真正的大学思想是否不约而同

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大学到底有哪些思想理论。一起来看《北京大学月

刊》发刊词一文,通过我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文章来共同探讨。

蔡元培其人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孑民,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革

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

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

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

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

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高等教育家,他的大学教育思想是中国现代思想

的宝贵财富。

1868年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17岁时,考取秀才。18

岁时,设馆教书。25岁时,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蔡

元培27岁时,甲午战争爆发,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1904年,37岁时,

他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次年,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委任蔡

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07年5月,40岁时,他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入莱

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

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

1911年11月上旬,辛亥革命爆发,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亚回国。

1912年1月4日,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临

时政府教育总长。1912年1月19日,民国元年,他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他

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

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1913

年,蔡元培46岁时,再次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在留欧的三年时间里,又编撰

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正式任命为北大校长,1917年初,正式出任执

掌校务。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

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

《发刊词》文本探讨

(一)关于《月刊》的宗旨和必要性,作者讲了三点:

发表学校师生的研究成果,以尽学术贡献之责任;

2

刊载各学科学说,破除学生固守专业、抱残守缺的旧习;

发表各家各派的见解,消除校外学者的怀疑。

(二)近代大学的三项要义:

第一,大学为研究学术之机关,应贡献于学术;这种研究,既不是单纯输

入欧化,也不是一味保存国粹,而是要用科学方法揭示传统学术的真相,在近

代学术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大学学生不应以获取毕业证书为目的,应于专精之余,旁涉各种有

关学科的学理,成为一定意义上的通才,而避免偏狭。

第三,大学是包容古今中外不同学术派别、典籍、思想,广泛延揽各家各派

学者的研治学术的机关,应循思想自由原则,行兼容并收主义。

(三)总结以上所论大学理念之三要义:

第一项是论大学之性质。

第二项实际是论大学的通识与通才教育。

第三项,则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原则。

蔡元培大学理念形成的过程

“孑民是时持论,谓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

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此后北京政府,无可希望。故抛弃

京职,而愿委身于教育云。”《蔡元培传略(上)》

留德三年,“于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之讲义,凡时间不冲突者,皆

听之。”(引文出处同上)

出任第一任教育部总长,颁布《大学令》:“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

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为研究学术之蕴奥,设大学院。”

出任北大校长,有感于大学生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

3

之机关”等现象,在其就职演说、发刊词等文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大学教育思

想。

(四)平行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

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

《演说》提出对学生要求的原因(背景)

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回忆初入北大的经历时说:“清朝末年,废除了

科举,但到了民国初年科举的余毒还没有清除。人们还是把当时的学堂的等级

比作科举中的等级。人们把京师大学堂的毕业生比附为进士。清末城里的京师

大学堂就是北大的前身。当时北大的大部分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都还以为上

北京大学就是要得到一个“进士出身”,为将来做官的正途。当时的北大学生都

想着,来上学是为了混一个资格为将来做官做准备。北大无形中是一个官僚养

成所。当时法科是一个热门,因为人们认为上法科到做官是顺理成章的,文科

是一个最冷的冷门,因为人们都不清楚文科究竟是干什么的。”

蔡元培《传略(上)》:“其时北京大学学生,颇为社会所菲薄。孑民推求其

故,以为由学生之入大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

故对于学理,毫无兴会。而讲堂以外,又无高尚之娱乐与学生自动之组织,故

学生不得不于学校以外,竞为不正当之消遣。此人格所由堕落也。”因此“第一

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

三、你认为哪些教育理念最打动你。

对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评价

以四五年之力,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

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冯友兰)

他“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国于后世。”(梁漱溟)

蒋梦麟将蔡先生的精神概括为“学术自由”、“宽容大度”、“安贫乐道”、“科学求真”。

4

蔡先生的大学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深刻影响和引导着中国现代大学的路向,

成为中国现代大学共同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象征。在当下,其思想对方兴未艾的中国大学的改

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学术自由,是19世纪德国现代大学倡导的核心理念,由此创造了德国大学

和民族世纪的辉煌。蔡元培早年曾留学德国,深受其影响,他在主持北大所推

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宗旨,也曾创造北京大学的辉煌,至今中国

教育界学者同仁仍对其备加推崇。

学术自由是学者在不受学术以外的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理智地决定自己的研

究、教学、学习计划和事务的权利,对于学者来说学术自由可确保学术人员在

进行学术活动时忠实于他们自己的探究,而不依赖外在政治的、哲学的、宗教

的或认识论的意见和信念,保证学者们不受限制地表达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

所发现的真理。因此,学术自由从本质上讲,能够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激励学者的学术创新。

学术创新的活动,本身就是思想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过程,时至今日,上述种种形

式创新仍然是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最强音、主旋律。

(二)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追溯中国大学历史的渊源,启始于孔子开坛设教,广收弟子,至后发展为私

塾、书院、学堂,20世纪初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纵观中国大学从古到今,

无不把陶养德行(如何做人)放在首位。

孔子在讲坛开办之初,就对他的弟子说:“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告诫其弟子先要做个有仁德的人,然后还有

余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中国《四书》的第一本《大学》也明确讲

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最终目的、根本

目标,使人由明德、亲民最后达到真善美的道德精神境界。后来,韩愈又把教

师的作用概括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把教学生怎样做人列为

5

教师的首要职责。

德行,即道德和品行,是人的思想、行为举止的灵魂,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和灵魂。因此,中国大学精神把陶养德行放在首位,它强调个人通过格物致知,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方式,达到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

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同时倡导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已;在处理人际关系,

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守道德的态度待事;

“恕”就是要推已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三)、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也称做自由教育,是西方高校通行的做法。西方正规大学的本课

教育头两年学生基本不学专业,而花很多时间涉猎百科,纵横文理,为日后进

入专业打下广博的基础,如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手册中关于“核心课程”的一段描述:作

为哥大学生才智开发的关键,核心课程的目标是哥大全体本科生,无论其将来的专业或方向

如何,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之谙熟文学、哲学、历史、世界现代文化和文明、音乐、艺

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开始推行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利用课外

教育,开设选修课,涉及到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学

术领域,以人文学科类居多。

西方高校以及中国高校为何重视通识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其根本理念就是让教育

“回归人本身”,矫正现代大学的物化与工具化的趋势,使人成为教育的主体,从而使大学所

传授的知识,可以真正为学生创造道德的福祉。

在我国,中学长期文、理分班,不仅造成学生知识偏颇,而且使学生从小形成了人文和

科学相分离的观念;这种状况,不仅仅是人文和科学教育融合难的问题,而且更严重的是会

造成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分离甚至极度失衡。科学探索实质上是求新、求真的过程,但

科学本身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规范和引导下,科学才可能被赋

予善的目的。因此,大学仅仅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赋予这智力

以内在的德性和灵魂,使之从属于善的目的和人类的价值理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或多或少都是他所处的环境奴隶,“通识教育”的首要

功能便是将人从愚昧、无知、偏见、固执和各种情欲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自

由地思想、自由的行使自己的意志与判断力。同时,使学生自身的才智和潜能

6

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的生命状态得到整体提升。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

庭在北京大学演讲中所说的那样:“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

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关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与洞察力,

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四:100年前的教育理论是否还适合当今社会,哪些理论应当改进。

改进:大学之性质(学术研究机关)。抱定宗旨(为学而来,不功利)。

1916年12月,蔡元培在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第一次发表的演说中提出:

“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大学为纯粹

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生当

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1917年初,蔡元培发表演讲称“大

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若“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

富。”

但是,纵观今日之高校,MBA、MPA、法律硕士等独领风骚于全球,读书已成

为做官、经商、谋生之必经途径。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冲破了蔡氏理想中的古典大学的边界。故20世纪60年代,美

国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克尔说,大学应该为社会提供服务,是一个以社会为对象的服务站。

由象牙塔到服务站,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大学不是孤立的事物,不是老古董,不会将各种新事物拒之门外;相反,它

是时代的表现,是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伴随着经济社会的

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大学的黄金时代来临了。现

代大学表现出与古典大学不同的组织形态。

由古典大学到现代大学,大学组织的角与地位发生着变化,大学由社会的

边缘进入到了社会的中心,由“象牙塔”成为“社会服务站”进而发展成为“发

7

动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社会多种需求,

提供多种就业人才,经费来源也日益多样化,为社会服务成为高等教育机构的

重要职能。199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斯特教授在一次讨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

国际会议上系统地论证了高等教育在人类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明确地把大学称作是信息时

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或“火车头”(engineofdevelopment)。高等教育被视为知识

经济时代世界发展的新动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学不仅仅是、也不可能是远

离世俗、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越来越成为“服务站”。

正如美国学者德里克•伯克所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学是象牙塔的说

法过时了。相反,有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把大学和社会其他机构联系起来。

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连接的

子系统,并且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子系统,“世界发展的动力之源”正是人们对

高等教育的新定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中东阿拉伯动荡,人类期

盼科技革命引领世界走出困局,希望科技革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历史经验表

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大学作为发动机,在

推动科技革命,引领世界走出困局方面将发挥决定性作用。

由古典大学到现代大学,大学组织的知识生产性质正在发生变化,知识的价

值正由非功利性、公益性、公共性走向了功利性、现实有效性。大学已不再仅

仅是知识生产机构,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知识传播与普及、扩散机构而存在。

大众高等教育时代,高校更加强调知识传播。换言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是高等学校的三种职能。但并不是每一所高等教育机构都要承担这三种职能。

只有少数既从事知识传播,更重视知识生产的研究型大学才能承担这三种职能,

而一般院校只承担教学职能,从事知识传播工作,以培养各种人才为主要任务。

众所周知,知识生产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

知识生产短期内难以见效。现代高等教育中,只有少数教师从事知识生产,而

8

大部分教师从事的是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工作,是对知识生产的再加工、再创造。

佳作推荐:《励志人生》——林语堂

这本书着重将林语堂对中外人性、人生及其人的理想追求、生存状态、成功

原则等等所作的议论和探讨的文章进行了编辑。

演讲:大学生涯是让我们更加锐意进取还是不求上进。

9


本文发布于:2022-07-30 15:19: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476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