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承人的故事
作者:王菁菁
来源:《中国收藏》2015年第08期
他们,一位是年过五旬的牙雕工艺大师,一位是愿意追逐理想的晚辈后生。也许在当前的
牙雕创作体中,他们的经历是幸运的。但他们所走过和正在走的路,无疑也是多年来传统牙
雕技艺传承的一个典型缩影。
“开课训词”,是入门当天师傅陈吉品送给徒弟郑士儒的“礼物”。老一辈的艺术家没有那么
多排场讲究,只不过一张再普通不过的小纸片,一笔一划地写下朴实而真切的教诲。文化修
养、技法、做人缺一不可,这种看似随意、实则充满苦心的表达方式,让郑士儒心生敬重。自
那天起,他就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着它。“以刀代笔、笔若行刀、意在笔先”,在后来的创作中
反复琢磨师傅的这几句“箴言”,一次又一次的重新认识令他深感受益无穷。
能够拜师陈吉品的门下学习牙雕平刻艺术,被郑士儒看成人生中难得的“机缘”。1982年,
高中毕业的郑士儒进厂正式拿起了刻刀。然而,从最早的作坊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合作社、再到
后来改制为北京象牙雕刻厂,尽管传统的牙雕手艺几经岁月变幻后大体被保存下来了,但平刻
创作在彼时依然是一块空白。
“平刻在牙雕中本来就是一门相对小众的艺术。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厂子里都没人
做,也不知道谁会做。直到早些年厂里抢救性挖掘保护牙雕传统技艺,这才发现师傅和另外一
位老艺人原来被„埋没‟了这么了不起的手艺!”
据该厂总经理肖广义的回忆,大约在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艺
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的李铁映参观过陈吉品的作品后赞不绝口,强烈建议其收徒教授,这是促
成郑士儒拜师的一个契机。
同年,已80岁高龄的陈老终于第一次正式地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两位徒弟——自己的女儿
陈秋阳与郑士儒。“那天师傅兴致很高,除了我俩人手一份开课训词外,拜完师后还带着我们
去寻草厂九条他当年学徒的地方照相留念,变化肯定是天翻地覆了,但师傅竟然能凭着印象
准确地到,可见他对自己13岁开始的学徒生涯印象是多么深刻!”
严师出高徒,师傅的师傅在郑士儒心中更是位“神仙般的人物”。“听师傅提起过,老先生
是他的姨夫,也姓陈,当年清宫造办处的牙雕平刻艺人,兼刻瓷。除此之外,他还会看相、算
卦、看风水,甚至看病开药方,可见不是凡夫俗子。我见过他的照片,身着白袍、大白胡子,
道骨仙风,气度不凡!”
5年的授课生涯就此拉开。最开始,已从雕刻厂退休的陈老每周两次上厂里为徒弟们授
课,于是每当这一天来临,郑士儒一早的头等大事就是先去接师傅。
本文发布于:2022-07-25 17:0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367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