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案例,分析一名合格记者的法律意识与职业
道德建设的重要
新闻媒体是大众公器,是大众表达诉求的平台。记者作为新闻媒
体的实际操作者,掌握着公众的话语权。因而记者个人的职业道德水
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媒体新闻信息的质量,继而会对社会舆论产生重
大影响。因此,探讨记者职业道德的养成问题是很有必要的。[1]
在电影《1942》中,身为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的白修德的职业品德
具有模范代表性,这对当下的记者职业道德规范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和借鉴意义。
一、从品德结构理论到记者的职业道德
品德,即品质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
动,对社会、他人、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2]
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部分。道德认知是有关道
德的科学知识;道德情感是引发道德行为的感情、动机及动力;道德
意志是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的全部心理过程。品德结构要素与道德
行为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职业品德属于品德的一种,因此职业品德
的结构要素分为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意志三部分。
二、职业品德结构与职业道德行为的关系
电影《1942》中塑造了美国记者白修德这一人物形象。为了使河
南受灾的真实情况大白于天下,白修德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只身一人
深入灾区采访。在得到第一手材料后,通过各种关系向当面反映情况,
使河南的灾情得到当局重视,灾民获得了救助,数以万计的灾民得以
存活下来。可以说,白修德为整件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白修德作为一名记者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
水平,下面从职业品德结构要素的三方面来分别分析白修德的职业道
德行为。
(一)白修德的职业道德认知
白修德作为一名记者,肩负着追寻新闻真相的使命。面对河南的
特大旱灾,重庆方面给出的答案是战争导致的人祸,百姓向西迁是为
了躲避战争。白修德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他根据一个记者的直觉和
自身丰富的业务素养作出判断,事情真相并不如表面那样简单。因此,
白修德决定亲自前往灾区,对灾区的真实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到达灾
区后,白修德的疑惑加深了,他看到众多颠沛流离的灾民饱受灾难之
苦,却没有看到政府的救援。这更触动了白修德的职业神经,他下定
决心要到真实答案。从白修德不畏艰苦深入灾区探求真相的行为,
可以看出他的求真精神,这反映了他作为记者的职业道德认知,体现
了新闻记者的职责:寻真相、报道新闻,进而警醒社会,做到为真
相发声,成为社会的瞭望者。
(二)白修德的职业情感认知
白修德的职业道德情感来源于其职业引发的情感。作为一名记者,
白修德既肩负着报道事情真相的使命又有着同情百姓、为民请命的责
任。到达河南灾区以后,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深深触动白修德,他把自
己仅有的饼干分给灾区的孩子们吃。当灾民偷自己的驴时,他也没有
指责,还与灾民以朋友和兄弟相称。可以看出,白修德是同情灾民的,
他能理解灾民也是迫不得已。当白修德看到狗吃人时,他下意识地按
下快门,但内心也十分挣扎。当他把拍下的照片给看时,他摘下眼镜
抹掉了泪水。看到日本战机轰炸无辜平民时,白修德愤怒地掏出向
天空射击。这足以看出他是一名有人情味的记者。记者不是一个冰冷
的报道机器,记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面对百姓的疾苦、社会的不
公,要敢于发声、为民请命,这样才不愧是名新闻记者。
(三)白修德的职业道德意志
白修德的职业道德意志表现在他在执行伦理决定时所作的选择。
到达河南后,白修德险些饿死,多亏梅甘神父的救助,他才得以整理
好行囊继续深入灾区采访。当面对梅甘神父“你继续往灾区走会有两
种结果,一你得了普利策奖,二你成为日本人的俘虏”的问题时,白
修德没有退缩,毅然决定继续采访,他的决定源于他的职业道德意志。
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他必须迎难而上,必要时要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正是由于白修德具有坚定的职业道德意志,他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了解
到事情真相,并冲破重重阻力见到,使当局了解到灾区的真实情况,
进而使世界的目光聚焦到河南灾区,为推动救灾工作的展开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2-07-22 00:34: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288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