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国家概况》- Chapter 5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更新时间:2024-11-07 22:48:43 阅读: 评论:0


2022年7月21日发
(作者:户籍证明怎么开)

第五章英帝国的兴衰

Ⅰ.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

这两个政党名称皆起源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皆以绰号命名。辉格是对牧牛人的贬称,

而托利是爱尔兰语歹徒的意思。泛泛而言,辉格人是指那些反对绝对王权、支持新教徒享有

宗教自由权利的人们。第一位沙夫茨伯雷伯爵(1621-1683)被视为辉格党首任领袖。托利党人

是指那些支持世袭王权、不愿去除国王的人。辉格党人在19世纪中叶与持不同意见的托利党

人结盟组成自由党。托利党则为保守党的前身,至今还保留托利党这个绰号。

在19世纪初,辉格党没有特定的纲领,也不是现代意义上团结一致的政党。他们还没有

组建政党结构,例如没有政党基金。辉格党人主张:(1)削弱王权(比如任命政府重要官员的

权力);(2)同情非国教教徒(即已脱离国教的卫理公会及其他新教派别);(3)保护商人和银行

家的利益。大多数辉格党人赞同某种形式的议会改革,但就改革的深度不能达成一致。(例如:

允许商人投票吗?或者允许所有的男性有选举权吗?)

托利党人是一批持传统观点的人。他们主张保留君主和英格兰教会的权力。他们不喜欢

非国教教徒,认为他们是对英格兰教会的一大威胁。他们想严格地维护法律与秩序,害怕下

层造反。他们并不总是赞同改革,尤其坚决反对议会改革,他们只同意某些人道主义改革。

议会中还有另一派观点,支持者较少。他们是激进派分子,认为只有彻底的改革才能解

决根本问题。议会成员中只有少数激进派分子,但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他们非常活跃,

广泛散播激进观点。他们的一个共同目标是彻底改革议会制度。激进派分子深受杰拉米·本

汉姆"功利主义"哲学的影响。本汉姆认为政府的功能应是"取得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

认为有两种办法做到这一点:(1)政府和行政应尽可能高效。任何低效和无用的事情都应改革

(例如,教育制度,监狱制度和议会);(2)政府应尽可能少地干涉人民的个人生活。激进派分

子倡导"不干涉主义",这是一种激进的自由贸易观点,因为他们认为进出口关税干涉了贸易

的自然流通。

Ⅱ.18世纪末的农业改革

农业是18世纪英国的重要产业,农村与农业是国家的支柱,因此农耕方法的改变会影响

几百万人的生活。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农业变革是如此巨大以致于配得上"革命"这个词。

传统的农作包括开放式农田的农村,这种制度可追溯到5世纪。村庄被三块巨大的没有地界

的田地包围,所有的耕地都集中在这三块地内。村民们把这些地分为一块块,每户家庭的地

四处分散,因此良田被均分。许多事都以集体为基础,每年有一块大田"休耕"以便经过两年

耕种后土壤能通过休耕恢复肥沃。这意味着任何时候只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耕种。除了可耕

地外,还有公地和荒地供村民们喂养牲畜。这种农作制对于现代工业时代之前农村的俭朴生

活和以生存为目的农业是理想的。当然它有缺陷:(1)由于休耕地为道路用地而浪费了土地;

(2)浪费了劳动力和时间;(3)牧业很难发展,公地上蔓延疾病,冬天粮食不够吃,因此秋天

时经常把动物杀掉腌肉;(4)开放式田地制是搞试验的障碍。

18世纪中叶,英国人口剧增,城镇尤甚,要靠农村供应粮食。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意味

着相当可观的利润,因此,地主们愿意用规模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分界田地"农作法取

代那种小规模的"开放田地"农作法。18世纪19世纪初,《圈地法》被通过,这使较富有的地

主可以夺取佃农的土地--如果佃农不能证明是合法的私有土地,并把夺来的土地划入圈地内,

至此"开放田地"制结束,并引进农作物轮耕制度。这意味着饲料作物的耕种使牲畜在冬天也

能喂养,土地也得到充分利用。像杰瑟罗·塔尔发明的播种机这样的新型农业机械和人工化

肥使农业更高效更高产。18世纪罗伯特·贝克威尔(1725-1795)发明了通过选种繁殖牛、羊

和马。到1800年,牲畜已增加到以前的两到三倍。鼓励佃农们引进变革的观点与托马斯·考

克(1754-1842)有关,他是南英格兰诺福克郡人。甚至连乔治三世也对温莎的农业变革极为热

心,以至于他得了"农夫乔治"的绰号。

1740年后圈地运动更为频繁,在世纪交替时达到高潮。当时进行的对法战争使粮价居高

不下,因此战争是地主圈地的诱因。

农业圈地的结果有好有坏。(1)随着大农场兼并小农场,农场变得越来越大;(2)人们消

费的蔬菜,奶及奶制品越来越多,饮食种类愈加丰富;(3)圈地对佃农而言是场灾难,他们被

赶出土地,被迫到城镇工作,因此城镇很快过分拥挤。许多地区发生,但不能阻止前

进的步伐,在爱尔兰和苏格兰高地,圈地运动导致了很多人移民海外,尤其是移民至新大陆;

(4)农村关系中产生了新的阶级对立,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土地价格上涨,农民们拥有自

己土地的希望被粉碎,失去公地饲养家畜更使农民们雪上加霜,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而谋

生,其他人成为劳工,尽管农业繁荣,但他们的工资却非常低。

Ⅲ.工业革命(1780-1830)

工业革命指的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工业的机械化,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社会结构

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原因如下:

(1)英国地理位置优越,适合参与欧洲和世界贸易;

(2)英国社会,17世纪后对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兴趣日增。国际贸易给商人和银行

家带来了财富,他们和那些由于新农业耕作法而发家的人们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资本金;

(3)1688年的光荣革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这使得社会中强大的经济利益集团能对议会

政策施加影响;

(4)英国的主要城镇皆靠近海港或河流,货物运输便利;

(5)英国有许多河流,不仅可用于交通,还能提供水力及蒸汽动力,英国也有可用的矿产

资源;

(6)英国工程师是训练有素的手工艺人;

(7)发明家受人尊重,他们解决了实际难题;

(8)很可能得益于政府的"不干涉主义"及"新教工作道德";

(9)1707年后,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形成关税联盟,1807年后爱尔兰加入,因此,

全国市场不再受阻于内部的关税障碍;

(10)圈地运动和其他农业改良为增加的人口提供了粮食,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工业

提供了所需的一些原材料。

当圈地和使用新耕作法运动高涨时,工业生产方面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18世纪前,大

多数工业都是使用极简单的手工操作机器,在农村和小城镇的家庭作坊完成。现在,新技术

和水力推动的机器导致大规模的工业英格兰产生组合。此时,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城镇,尤其

在生中部、英格兰北部、威尔士南部及苏格兰中部。纺织业的变革最早也最快,尤其是棉布

和丝绸业,以及像五金、陶瓷和化工等行业。

呢绒的生产是传统工业,甚至在18世纪之前,一些技术性工序就已在工厂、而非家庭作

坊完成。但纺纱和织布还是在家里进行。纺织是主妇们的兼职工作,而织布却是男性的全职

工作。零售商常把织机租给纺织工。但是像丝绸和棉布这样的新型纺织行业却是最先采用工

厂的生产方式。到1760年,丝绸已很好地确立,但因规模小仍无法与法国和意大利的丝绸业

竞争。纺织业的真正"革命"发生在1770年,当年引进了水力驱动的机器。由于棉布从印度

岛和美国进口,所以发展很慢。纺纯棉很困难,长期以来,棉布与羊毛(亚麻)混合以求更牢

固。棉布生产与南兰开夏人联系在一起。南兰开夏郡气候潮湿,适合纺线,接近河流和煤田

以及利物浦大港口。起初,技术帮助了纺织工。约翰·凯发明的飞梭(1733年)提高了手织速

度,这就要求加快纺纱线的速度。之后,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的詹妮纺纱机(1766年)改革了

纺纱,使得一个工人同时纺许多线,纺纱的"革命"还归功于理查德·阿克赖特的水力纺纱机

(1769年)和塞缪尔·克朗普顿发明的骡机(1766年)改革了纺纱,人工纺线被彻底取代。这两

种机器取代了手工劳动,并需要动力驱动,先是水力后是蒸汽。爱德蒙·卡特莱特发明的动

力织机(1784年)最终使纺织的速度赶上了纺纱速度。那时英国的棉布可与东方最好的印花布

与平纹细布媲美。17世纪末,托马斯·纽卡默设计了第一台蒸汽机,苏格兰发明家詹姆斯·瓦

特(1736-1819)修改并改良了设计方案,于1765年发明了转动的高效蒸汽机,可运用于纺织

业和其他机械。1709,亚伯拉罕·达尔比成功地用焦炭代替木炭冶炼铁,这或许是加快工业

化的重要因素及突破。这一突破极大地提高了铁的生产,并以此用于造机器、修铁路和船舶。

在铁工业的锻造领域也进行了类似的发展。例如亨利·考特的搅炼法和滚压法(1784年)大大

提高了优质铁的产量,铁的经济领域的许多方面取代了木头和石头。交通的改善(如道路和运

河的修建)与生产并行发展。到19世纪初,英国拥有125,000英里(200000公里)的公路网。

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英国到183年已成为"世界工厂",在工业生产上,没有任何一个

其他国家能与之竞争。城镇迅速兴起,成为国家财富的源泉。英格兰北部,直到18世纪前一

直是落后地区,现在却是英国最发达地区。机械化摧毁了那些无钱投资的人们的生计。工人

们在可怕的条件下劳动与生活。(例如:工厂的工人待遇极差,在暗淡的照明和震耳欲聋的噪

音中每天工作15个小时)。据说由尼德·卢德领导的"卢德派"企图毁坏可恨的机器,但受到

了政府的严惩。工业革命产生了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后来形成了工会制度。

18世纪最后几十年发生了最令英国统治者吃惊的两件事,这就是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

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殖民者自愿为平等、民族独立及政治代表权而战。他们的战争口号

是"没有代表权,不交税"。这同样适用于英国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那时英国议会还是只

代表贵族。在法国革命中,人民准备割掉贵族的脑袋以及任何拒绝给他们自由、平等、博爱

的人们的脑袋。

Ⅳ.宪章运动(1836-1848)

英国的政治变革不是通过革命,而是通过逐渐改革而进行的。在1830年的大选中,格雷

勋爵领导的辉格党在充当了半个多世纪的反对党后重新上台。上台后他们开始考虑议会改革

的问题。议会为何要改革?有以下几个原因:

(1)权力被贵族垄断。18世纪和19世纪时期的上议院比今日的上议院影响大得多,下议

院也几乎成了贵族,非常"贵族气"。大多数重要大臣都是贵族(包括贵族和主教)。下议院只

由总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人选出。选举是少数男性市民的特权;1918年前,妇女不允许在全国

选举中投票。议会议员们没有报酬。

(2)城镇和农村、北方和南方的代表权极不公平。现在的英国划分为大小相等的选区(也

就是说,一个选区选一名议员)。但在19世纪,有农村、县(郡)市镇两种选区(即农村和城市

选区)。在县区,所有年财产值达4先令者都能投票,每郡选出两个议员。市镇选举权则不同。

从一开始这个选举制度就未变过,而大多数人口的分布却已变化。像曼彻斯特这样的新型大

都市在议会仍没有席位,而一些已荒芜的北部村镇还是每个村有两个席位。西南部选出的议

员占议会所有议员的四分之一,这就超过了其应选代表人数。

(3)还有一些选区被称为衰败选区或口袋选区。衰败选区曾一度是繁荣的商业城镇,现已

荒芜,但仍然选举议会议员。口袋选区的选举则靠势力而非政治观点赢得。

当时不实行无记名投票,选票登在选举簿上供所有人看。候选人可以买通或威吓投票人。

因此,在正式选举之前一些投票人已被大地主所胁迫,听从议席已落入候选人的"口袋"里。

1832至1884年间通过了三个改革法案。1832年通过的《改革法案》也称为1832年的大

宪章)废除了"衰败选区";在新兴城镇中较为公平地重新分配了议席;以财产价值为基础给予

许多屋主和佃农选举权。1834年的《新贫困法》强迫穷人进工厂,而没有给他们足够的钱在

自己的家里生存。

1832年间《改革法案》和《新贫困法》引起了普遍不满,建立工会制度计划的失败也引

起了不满。一些激进分子和好斗工人把1832年的《改革法案》看作是中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

背叛,他们决心为争取政治平等继续进行工人阶级的斗争。在1836年,一技术工人和小店

主组成伦敦工人协会,其目标是"运用每一种合法手段,追求社会各阶级的政治平等权和社会

平等权。"领导者是熟练工人威廉·洛维持。他们于1838年起草了有关政治要求的宪章(即《人

民宪章》),想把它呈送给议会。宪章有六点内容:(1)所有成年男子有选举权;(2)进行开无

记名投票;(3)平等选区;(4)议员选举废除财产资格要求;(5)议员应有报酬;(6)实行年选

制,每年六月进行大选。

在全国各地不分昼夜举行的各种会议上,都强烈支持和响应这六项要求。其他工人在全

国组成宪章运动组织。1838年伯明翰举行的一次大会正式发动了宪章运动,目标是迫使议会

接受这六项要求。

宪章派成员可大致地分为两派:道义派和暴力派。道义派由威廉·洛维持领导,试图通

过和平手段实现目标("政治说服")。暴力派由斐尔格斯·奥廉诺尔领导,试图用暴力达到目

的。

由于伯明翰的激进议员亚特伍德的作用,于1839年2月在伦敦召开了全国大会,并于

1840年7月向下议院递交了请愿书。大会暴露出运动内部不一致,以及北方人(他们是反工

业资本家)与来自中部与伦敦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矛盾。在伯明翰、谢菲尔德及纽波特爆发了宪

章派成员。在1839年11月3日举行的大规模起义中有24人被杀。在1840年至1842

年期间,宪章运动分裂,但在1842年5月上至了第二份请愿书,又被拒绝。1848年计划的

宪章派大游行使政府大为震惊,但由于游行者比预期的要少,在警察干预下,游行平静地结

束,结果是向议会上呈了第三份请愿书。

由于领导层的软弱和分裂,由于缺少与工会的协调,宪章运动失败了。当时的工人阶级

还未成熟,也没有正确革命理论武装的政党领导。但是,宪章运动是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工人

阶级运动,引起了对许多严重问题的关注。在1858年至1918年间,六项要求逐渐实现,但

第六项从未成为现实。列宁说宪章运是"第一个广泛的、真正众参与的、有政治组织形式的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Ⅴ.工会和工党

18世纪未,随着新兴的工人阶级在工业城镇的形成,他们逐步意识到了把分散的力量联

合起来的威力。因此,像友好协会和互助保险公司这样的各种工人阶级组织形成了,以促进

生活水平的改善。但是,政府怀疑这些运动可能成为革命中心,尤其是在1789-1793年的法

国革命之后。因此,政府在1799-1800年间通过的《联合法案》禁止组织工会。这些法律于

1824年被撤销。因此,1825年的法案允许工人们组织工会,但不得阻碍工人和雇主,当时若

没有法院随后采取行动予以支持就很难组织罢工。

大多数早期工会很小,属地方组织。直到1825年后大型工会才开始联合全国不同地区的

工人。1833年10月,全国大联合工会成立。但是,1834年多塞特郡的六名农业工人(托尔普

尔蒙难者)被控提供假誓而被判流放后,组织全国工会的尝试无果而终。

此后30年中,劳资关系一直风云不断,但是直到1850年,工人阶级力量才与其他一些

运动结合,如宪章运动和反谷物法联盟。技术工人中形成了新的工会,如工程师联合协会。

此协会的会员们一周交纳一先令会费,而当时多数人的周薪不到一镑。作为回报,协会给会

员提供类似友好协会成员所得的福利(即疾病福利、失业福利和老年福利)。此协会是其他全

国行业协会的范例,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锅炉工、木匠、砖瓦工组成了行业协会。这

些新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限制他人涉足本行业。他们尽可能避免与雇主发生冲突。新工

联主义并非受所有工人欢迎。报酬低的工人被排除在协会之外,没有组织。19世纪60年代,

工会成员定期聚会讨论共同关心的事情(如规定工时,学徒的技术教育及条件)。1868年英国

职工代表大会成立(TUC),从此,工会有了全国性组织来协调产业工人的利益。

工会一直没有合法权利,它们得面对两大劲敌--雇主和政府。受1867年的皇家委员会

影响,自由党政府通过了两项新法,赋予工会运动合法性及安全性。1871年通过的《工会法》

使工会合法化并保护其财政收入。这意味着从法律上而言,为福利募集资金与为罢工募集资

金都一样合法。1876年通过的《防止阴谋及财产保护法》,准许工会以法人团体形式存在,

拥有财产并以法人身份在法庭上维护社团权利。19世纪的后20年有两大发展,一是在非技

术工人中工会的兴起,这也是最需要工会的地方。二是工党的形成。

工党起源于独立工党,独立工党是在苏格兰矿工凯尔·哈代领导下,于1893年1月成立。

独立工党过分理想化,领导者又过于个人主义化,因而难于成为众性政党。要建立有效的

劳工政党,就得依靠工会。1899年,哈代和独立工党敦促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全国工人代表大

会采纳其"联合政治行动"的观点,全国工人代表大会同意了。1900年,工会代表,独立工党

和许多小型社会主义社团一起成立了工人代表委员会(LRC)。其宗旨是在议会中促进劳工利

益。1906年的大选前夕工人代表委员会及时改名为工党。工党参加了战时联合政府(1915-

1918),并于1922年成为主要反对党,并在麦克唐纳的领导下组成了少数派政府(1924年及

1929-1931年)

Ⅵ.殖民扩张

英国殖民扩张开始于1583年纽芬兰的殖民化。18世纪初,在北美建了定居点(原文有误,

应为17世纪初--译者注)。同时商业公司被授权与他国进行贸易,著名的有设在印度的英国

东印度公司。英国对海上霸权的拉制,像库克上校这样的人的航海发现,特别是海外移民浪

潮的掀起,都鼓励了英国殖民者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加快了殖民扩张。

1.自治领的兴起

18世纪未,英国获取了广阔而人口稀少的领土: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英法两国进行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结束后,于1763年签订的《巴黎条约》把加拿

大交给了英国。1774年的《魁北克法》保证了法国的权益。之后,1791年的《加拿大法》把

加拿大划分为上加拿大(安大略)和下加拿大(魁北克),前者是英国人的定居地,后者是法国人

的居住地,1837-1838年间发生过一次反对英国统治的严重叛乱。1867年的《英国北美法案》,

确定加拿大为自治领。有四个发起省:魁北克、安大略、新斯科舍及新不伦瑞克。后来又有

其他省份加入自治领。

17世纪初荷兰人首先发现了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上校发现了波特尼湾,声称东海岸

归属英国,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1770年)。1788年英国人开始把囚犯流放到澳大利亚。1816

年开始可以自由定居,1814年后囚犯不再流放到澳大利亚。淘金热(1851-1892年)使更多的

人拥到澳洲。1901年,六个自治殖民地统一为一个自治领--独立的澳大利亚联邦。

14世纪时,新西兰由毛利人居住。1642年,荷兰水手阿贝尔·塔斯曼发现了新西兰,并

以荷兰的西兰省命名。18世纪70年代,詹姆斯·库克上校到过新西兰并宣称其归英国所有。

19世纪初的传教士传教活跃。1840年新西兰公司开始有组织有系统的殖民活动。英国与毛利

酋长签署了《外塘奇条约》(1840年),使新西兰成为一个分立的殖民地(1841年)。1852年

获自治权。1907年成为英皇属下的自治领,1931年完全独立。

2.征服印度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建立是经济渗透的实例。该公司控制了印度的大片地区,因此

英国政府介入了印度事务。1784年的《印度法》成立了"控制委员会"监督东印度公司。政治

不稳定及法国的干预加深了英国的干涉。到1819年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已基本完成。1857年

东印度公司孟加拉军的当地士兵发动兵变。原因如下:(1)憎恨英国对印度古代体制习俗实行

的改革;(2)害怕被迫改信基督教;(3)发放涂有牛油的子弹冒犯了印度教,发放涂有猪油的

子弹冒犯了伊斯兰教。兵变后,印度在1858年改由英国君主统治。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

式成为印度女皇。

3.争夺非洲

1652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在开普敦建立定居地。18世纪时定居地延伸到内陆。1806年

英国占领了开普殖民地以保通往印度的通道。1814年荷兰正式承认这一占领。19世纪20年

代,英国定居者与日俱增。为逃避英国统治,布尔人在"大迁移"中大规模地向北移民到纳塔

尔,英国于1843年占领了纳塔尔,但在1852年和1854年分别承认特兰斯法尔和柑树自由洲

的独立。英国殖民地与布尔共和国的关系日益恶化,特别是1871年英国占领格利昆兰后。格

利昆兰是柑树自由洲的一个地区,当地发现了宝石。1877年英国企图占领特兰斯法尔,导致

英国与布尔人之间爆发战争(1880-1881年),英国战败,承认了特兰斯法尔的独立。1866年

在威特瓦特斯拉发现黄金引来了更多移民,这些移民被称为尤兰德尔人。由于特拉斯法尔总

统拒绝给他们选举权,再加上詹姆生洗劫(1895),结果导致了布尔战争的爆发(1899-1902),

英国胜利,特拉斯法尔和柑树自由洲成为英国殖民地(1902年),并与开普省和纳塔尔联合统

一为南非联邦(1910年)。

19世纪初,英国的占领地仅局限于西海岸的城堡和奴隶交易点。但在19世纪欧洲人逐

渐发现在非洲内陆并把它殖民化,到1900年,十分之九强的非洲被殖民化。在这场瓜分竞赛

中,英国领先占领了非洲肥沃而高产的土地,但法国、葡萄牙、比利时、德国和意大利皆分

得一杯。1885年,他们甚至在柏林签订了如何瓜分非洲的条约。除了不断扩张在南部和西部

建立殖民地外,英国又觊觎东北的埃及和苏丹。自从法国工程师修建苏伊士运河后,法国在

埃及的势力影响很大,拥有运河公司一半的股份。1875年后英国从破产的埃及统治者凯迪

夫·伊斯梅尔手中购买了几乎所有的股份,英国对埃及的兴趣与日俱增。伊斯梅尔退位后(1879

年)发生了一次(1882年),被英国人镇压,并占领埃及(1882-1914年)。1821年埃及入

侵苏丹。1881年民族主义者马赫迪领导起义,经过一系列战斗,于1899年确立了英埃联合

统治。

4.侵略中国

在远东的贸易点与海军基地的建立方面,英国、法国和德国也是竞争对手。19世纪30

年代,英国商人从印度走私到中国。虽然中国在1799年禁止贸易,但英国商人仍从

中获取巨大利润。1839年在钦差大臣林则徐领导下,中国在广东没收了约20000箱并烧

毁。一直寻求强迫中国开放港口并结束对外贸易限制的英国殖民者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发

动了对华侵略战争。1841年英国军队占领香港,1842年镇江的沦陷威胁到北京。《南京条约》

(1842年)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港口作贸易:厦门、广州、福州、宁波和上海。英

国将获6万英镑的战争赔款。第二次战争(1856-1858年)以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告终,

签字国还有法国、俄国和美国,又开放了11个港口。

到1900年英国已建立了"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它包括受保护国、英国、殖民地、势力范

围和自治领,共占世界人口和面积的25%。

Ⅶ.二十世纪

对许多人而言,尽管一战之前的生活并非令人满意,但改革还是一年又一年地进行着。

工厂法案进一步改善了工作条件,住房法案拆除了一些最恶劣的贫民窟,教育法案给贫困儿

童提供了免费学校和免费在学校用餐。

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改善,这要归功于一战之前由潘克赫斯特夫人领导的旨在

争取妇女选举权的运动。一战一结束,30岁以上的妇女就获得了选举权。十年后,所有妇女

获得与男子同样条件的选举权。

1905年的大选中,由亨利·坎贝尔-巴纳曼领导的自由党重新上台。自由党政府实行一

些改革:更多的贫民窟被清除,城镇重新规划;职业介绍所成立;一些工厂确定了最低工资;

向老人支付养老金;保护工会,不要其赔偿因罢工而是成的损失。

1911年通过的《议会法》,大大限制了上议院的权力,确立下议院为最高立法机构。同

年的《全国保险法》给患病者和失业者提供保险,议会议员每年有400英镑工资;建立了妇

女生育津贴制。

爱尔兰问题一直悬而未决。1914年通过了《地方自治法》,建立爱尔兰议会并给其有限

的权力,但直到一战后才得到实施。

1.英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法国、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市场的强大竞争对手,新统一的德国成为英国最

大的威胁。

1914年至1918年间进行的战争主要在欧洲两大集团进行:"同盟国",包括德国和奥匈

帝国;"协约国",包括英国、法国和俄国。战争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

奥国皇储弗兰兹·斐迪南被一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正在寻借口镇压斯拉夫民族主

义运动的奥地利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1914年7月28日)。俄国立即进行军事

动员,法国则拒绝德国要其宣布中立的要求。德国分别于1914年8月1日和3日对俄、法宣

战,并入侵比利时--到巴黎的最近路线,希望在迎战俄国前先在西面速战速决。英国害怕德

国横行欧洲并控制英帝国的地区,加上原先保证保护比利时中立的承诺,于1914年8月4

日参战。土耳其(1914年10月3日)和保加利亚(1915年10月5日)加入德奥一方。日本(1914

年8月23日)、意大利(1915年5月23日)和美国(1917年4月6日)则加入协约国。战争持

续了漫长的4年。最终同盟国乞求和平,1918年11月11日签订停战协定。德国被迫接受的

《凡尔赛条约》(1919年6月28日)正式宣告协约国的胜利。

一战中英国死亡一百多万人,大多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除了劳动力损失,还有巨大的

经济与社会破坏。由于战争和解建立了国际联盟。但也导致了国家间的紧张局面,最终导致

2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

一战对英国社会有巨大影响。在法国作战的英国兵被许诺英国将是"适合英雄们的国家",

但战后回国面临的是失业和简陋的住房,使他们感到迷惘、幻灭。男子离家打仗时妇女在工

厂上班,战后她们不愿放弃独立地位。战后繁荣仅两年就结束了,到1921年已有两百多万失

业人口。到处是罢工及反饥饿游行。政治不稳定使得五年多里举行四次大选,包括首次使工

党上台的1924年大选。1926年的大罢工使国家陷入瘫痪。罢工是为支持矿工们,失败后,

由于生计无着被迫复工,工作时间比以往更长,工资比以前更低。但是矿区外的罢工似乎改

善了工人与中产阶级的关系。

对于那些不受阴郁的经济现实影响的人来说,20世纪20年代是"吼叫的20年代"。妇女

们剪短发、穿着短裙,喝鸡尾酒,伴着从美国漂洋过海进入英国的新爵士音乐跳舞。无声电

影--又一种美国进口品--则是时代奇迹。

192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崩溃的影响迅速波及欧洲,到1931年英国进入经济大萧条时期。

英格兰北部、威尔士南部和苏格兰的克莱德河畔区的工业区所受冲击最大。约3百万人失业,

靠国家救济以免饿死。英格兰南部和中部受大萧条打击较小,主要归功于汽车业、电子业及

轻工业的迅速发展。事实上,到1935年左右,正如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对人民所说的,

"我们已恢复了这个国家8%的繁荣"。

1936年爱德华八世继承了父王乔治五世的王位,但仅在位10个月就退位,以便与离过

两次婚的美国妇女瓦利斯·辛普森结婚。1937年他娶了辛普森夫人,之后主要住在法国。后

受封为温莎公爵并出任巴哈马总督(1940-1945)。爱德华的弟弟继位成为乔治六世。

3.英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款使德国怨愤已极,政局不稳。随着阿道夫·希

特勒及纳粹主义在德国的上台(1933年),凡尔赛条约体系开始崩溃。1936年希特勒重新占领

莱茵河地区。1938年3月占领奥地利,根据《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苏德台区割让给德

国,1939年3月,希特勒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地区。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

张伯伦发现他的绥靖政策已站不住脚,只得于9月3日对德宣战。

张伯伦在这样严重的危机中不是合适的领导人,因此他的首席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

于1940年接任首相。尽管英国的岛国地位使其免遭侵略,但英国平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战。

德国的轰炸摧毁了许多城市,考文垂市受创最重。自从三百年以前的伦敦大火以来,德国闪

电战首次令伦敦面目全非。许多伦敦家庭在地铁过夜。许多人从城市和工业区搬到乡下。温

斯顿·丘吉尔爵士作为战时领导人受到众普遍欢迎,他领导英国在1945年获胜。

二战中英国的军事伤亡比一战时小得多。死亡约25万人。另外,英帝国及英联邦联军也

阵亡11万人。全力以赴投入战争的英国这时已一贫如洗,损失四分之一的国家财富,进入了

经济和财政的困难时期。

4.战后的英国

1945年的大选中,温斯顿·丘吉尔惨败。选民选举了工党政府。人民遭受了闪电战袭击、

撤离家园、定量配给和完全的技术战争,他们想把战争置之脑后,因为丘吉尔代表着战争势

力,因此现在他已成为历史。保守党的传统原则似乎已过时,人民不希望英国重回20世纪

20年代和30年代的政治时代,他们希望工党政府能解决因战争而支离破碎的国家的各种问

题。战后数年奠定了福利国家的基础,这种福利制度向每个人提供免费医疗,为老人、病人

和失业者提供财政援助。英格兰银行、煤矿、铁路和钢铁厂被国有化。但这些年仍是艰苦岁

月,定量配给仍一如战争时期那样严厉。

二战最为深远的后果之一是加速了大英帝国的瓦解。印度于1947年独立,缅甸1948年

独立,纽芬兰于1949年加入加拿大自治领,非洲的好几个英国殖民地也获独立。在很短的时

间内英国的老殖民地就所剩无几。

战后的年月并不和平。1950年英国参加侵略北朝鲜的战争。1956年当埃及总统加马尔·阿

比迪·纳塞尔把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时,英法军队入侵埃及。这一行动遭到国内外的广泛谴

责,并导致安东尼·艾登首相的下台。1957年英国试验了首枚。

1951年温斯顿·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重新执政。政府在伦敦南岸新建的皇家纪念厅内举

办节日展览。展览的目的是纪念100年前的博览会并"向世界表明在道德、文化、精神和物质

领域,联合王国已从战争的影响中恢复过来。"八百多万人参观了展览。

1952年乔治六世去世,伊丽莎白公主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成为伊丽莎白女王二世。

新发明的奇迹电视使几百万女王的臣民看到了加冕仪式的盛况。

到20世纪50年代中叶,一切欣欣向荣。哈罗德·麦克米伦--保守党首相--在1957年宣

布人民的生活"从未如此好过":失业率低;尽管价格涨幅极小,但工资比战前要高得多;越

来越多的人们买汽车,去度假。到6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及核大国之一。

20世纪60年代是摇摆的60年代,又称宽容的年代。英格兰北部作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

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北方演员取得极大成功,电影院里,导演们制作的英国电影取得了极

好的票房。甲壳虫乐队风靡全球,他们的家乡利物浦成了圣地,这使流行音乐经历了一场革

命。松弛的生活态度导致了性革命。

1973年1月,英国终于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员国。共同体是根据1957年的《罗

马条约》成立的,1973年仍称为共同市场。法国总统戴高乐曾两次否决英国加入的申请,因

为他认为英国与美国关系太密切,不能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令人满意的成员国。1973年冬季

的石油禁运和矿工罢工使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使爱德华·希思的保守党政府于1974年下台。

60年代的乐观主义消失了。上涨的油价提高了生活费用,失业增加,爱尔兰共和军的爆炸运

动使北爱尔兰局势恶化到极点。在北海发现的石油收入创造出经济奇迹。70年代威尔士和苏

格兰的民族主义情绪滋长。威尔士开设威尔士语电视和广播频道,并在学校开设威尔士语课。

在苏格兰,苏格兰民族党势力强大,在全国选举中超越保守党开始威胁到工党。

1979年的选举使保守党再次上台,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英国首位女首相。对许多人而

言,80年代是不断繁荣兴旺的十年。撒切尔夫人极力主张自力更生以及私有化。她的政策被

广泛称为撒切尔主义。要点包括把国有企业卖给私人拥有,使用货币政策(指英国的货币供应)

来控制通货膨胀;削弱工会;加强市场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强调法律与秩序。80年代发生

好几例私有化实例,包括英国电讯和英国煤气公司的私有化。

1982年福克兰岛战争爆发。福克兰岛位于南大西洋,总面积4700平方英里,从1892

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但一直与阿根廷有归属争议。1982年阿根廷人占领了岛,但又被英

国成功地重新夺回。尽管英国胜利代价昂贵,但撒切尔夫人的个人形象却大为提高。在1983

年的大选中,她的保守党又一次获胜,这是四十年来最为决定性的胜利。80年代后期经济迅

速发展,失业人口剧减,保守党在下议院拥有牢固的多数。

尽管连任两届,撒切尔夫人最终在1990年11月下台,她的下台并非是选民使然,而是

被她自己的政党逼其下台。这是由于她反对欧洲联盟以及她要用极不受欢迎的统一税率的"

人头税"代替财产税来支付地方政府支出。她被名气较小的约翰·梅杰接替。


本文发布于:2022-07-21 18:33: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280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律与秩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