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种班级集体观(P18 重点)
(1)“管理集体”观含义:
“管理集体”观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直接或间接通过班级组织中的“管理者”,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或班级纪律去约束学生,实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控制的管理主义的班级集体观。
(2)“标准集体”观的形成与培养:
“标准集体”形成的过程从本质上说,一是加强班级凝聚力,二是集体规范的建立并实现“同步化”的过程。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当注意班级成员集体意识的培养、归属感的形成,通过班级成员自然、积极的交往,内化集体规范,使班级成为一个自主性的组织,形成特定的优良班风,创造具有凝聚力的班级文化。
(3)“自治集体”观
含义:“自治集体”关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着眼于学生一定角的作用,实现自我参与,形成自治意识,将集体规范加以内化或同一化,并创造新的集体规范的班级集体观。
特点:
a有以共同目标位导向的共同的社会性行为
b有其自身的自治机构和自治能力
c集体成员之间有以内在友情关系起支配作用的健康舆论导向
d整个集体形成自觉的纪律与责任感,有能长期持续的共同的自治意识
e发展成为受更远、更高的社会目标而开展行动的集体
七.t开放闭合原理(重点 名解 p29)
开放和闭合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班级对外环境的适应,二是指班级内部的控制,这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开放才能为班级的发展设定目标,获得信息发展的信息资源和动力;封闭才能有效的利用班级的资源,实现班级发展的目标。
二、如何开发与协调多方面教育资源?(简答)P39-42 重点
影响班级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是多方面的。从区域范围说,这些资源可分为校内教育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
校内资源主要来自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学校教学辅助人员和后勤服务服务人员等。根据对班级学生发展影响的直接程度和重要程度,学校教育资源除了来自班主任外,主要来自科任教师。
校外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高新科技的不断涌现和大众传媒的日益丰富,校外教育资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
校内教育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首先需要开发。在科任教师、家庭和社会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如果不自觉地去开发,这些教育资源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其次这些教育资源还需要统整和协调,形成合力,从而促使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优化、最大化。
(1)t开发和协调科任教师教育资源
班主任开发和协调科任教师教育资源,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团结
、进取的教师集体,对班级管理以及学生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班主任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t引导科任教师充分认识班级教师团结合作对于班集体建设、班级学生发展和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引导科任教师努力在学科教学中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自觉通过学科教学服务班级管理。
2.t经常向学生介绍科任教师情况,在学生面前维护和加强科任教师威信,引导学生尊重和爱戴每一位科任教师。
3.t经常向科任教师介绍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别情况,引导科任教师热爱和尊重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
4.t组织科任教师参与班级计划的制订、执行和完善,引导科任教师尽可能参与班级活动。
5.t协调科任教师之间以及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及时妥善地解决出现的矛盾或问题。
(2) 开发和协调家庭教育资源
家庭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基本的同时也是班主任更容易开发和协调的校外教育资源。班主任开发和协调家庭教育资源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知道家长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为此班主任应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重要性,指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二是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内容主要包括交流学生的情况,向家长介绍学校和教师的情况,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等。
开发和协调家庭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包括:
1 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
2 召开家长会
3 举办家长学校
4 家庭访问
5 接待家庭访问
6 与家长建立通讯联系等
当前,班主任在开发和协调家庭教育资源时应坚持尊重学生和家长的原则,摒弃向家长“告状”和“批评”家长的不当做法。
(3) 开发和协调社会教育资源
从来源来说,社会教育资源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蕴藏于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教育资源
二是蕴藏于校外文化教育机构中的教育资源
三是蕴藏于街道,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所等单位和社区中的各种社会性及自然性教育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开放性,复杂性和潜在性等特点。
对于开发和协调蕴藏于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教育资源,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和熟悉大众传播媒介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信息,选择和利用其中的优秀信息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不良信息进行批判。
对于开发和协调蕴藏于校外文化教育机构和街道,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所等单位和社区中的各种社会性及自然性教育资源,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包括“走出去”和“请进来”两个方面
,即在认真选择和充分协调的基础上,或者带领学生到这些社会教育资源中去接受教育,或者请有关人士到班级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德育的含义68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十七.德育过程的规律性特点93页
(一)t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基本心理要素。
知、情、意、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知是基础,是形成思想品行的先导。情和意是两个必备的内在条件,起调节作用。知深、情切、志坚就必有行。行是关键 ,是知识、情感、意志的集中表现。因此,德育过程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全面影响知、情、意、行几个要素,促使它们统一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矛盾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其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结构和水平的矛盾构成了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要使教育者的德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关键是要把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品德需要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因此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精心设计和组织教育性活动与交往,统一协调各种德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从思想品德的结构来看,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知、情、意、行四者在个体身上的发展又往往是不平衡的,因此,决定了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
从思想品德的内容看,任何一项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内容都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才能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从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来看,学生思想品行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许多因素广泛复杂的影响,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德育原则(名词解释 P100)
含义: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及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提出来的,也是人们长期以来德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知行统一原则(名词解释 P100)
含义: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
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三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重点)
含义:这一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既要坚持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又要辅之以带强制性的纪律约束,督促其严格执行,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名词解释 P102)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坚持积极引导、正面教育
(2)正确处理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的关系
(3)将正面教育与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
(4)以表扬为主,批评处分为辅
如何把握时机进行疏导:教育实践表明,德育时机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点(2)荣辱关头(3)求异点(简答 P103)
十、当前西方几种主要的德育模式P126
(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老师课上重点讲的)
主要人物:柯尔伯格(美国道德心理学家)
主要内容:“三水平六阶段”(表格前三项需要知道,后面两项看看,书上126—127页)
水平t阶段t道德推理的特点
前习俗水平t1t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2t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习俗水平t3t以人与人之间和谐一致或“好男孩-好女孩”为定向
4t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后习俗水平t5t以法律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6t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对表格的解释:
1、t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的道德推理方式和性质是不一样的
2、t上述三水平六阶段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
3、t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能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不能
柯尔伯格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了两种道德教育的方法: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书后面对于这个模式的评价看看就好,依据老师的意思是不会考的但还是要看的)
(三)社会行动模式
主要人物:纽曼(美国教育家)
主要内容:1、纽曼认为道德行为的前提是采取行动的能力,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2、社会行动模式的结构:制定政策目标,支持目标的工作,解决心理哲学难题。
3、社会行动模式旨在提高学生揭露、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效力。
一、心理健康概念(名词解释P148)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个体能够与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协调与适应,其生命力充满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实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良性互动。
二、心理健康的基本评价标准(P150 简答)
1.无躯体化反应
2 智力正常
1.t有效处理情绪
2.t交往适度
3.t行为适当
4.t自我整合好
5.t追求创造感和成就感
三.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大题P151)
:
1.心理健康标准是动态发展的
首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随时代的变迁二变化的。
其次,文化背景不同,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不同。
再次,人的健康状态是一个发展的问题,随着个体的成长、经验的积累以及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会随之发生改变。
2.心理健康标准是相对的
人的心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但它远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客观。心理健康与否的临界状态很难到确切的界限,更多情况下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对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必须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辩证分析才能准确描述。
3.心理健康标准是指向心理机能的健全,不是社会价值的大小
对人的社会性评价既可以从道德行为的动机到结果,又可以从顺应与独立等社会性方面进行评价,而对人们的心里将抗与否的评价仅仅涉及心理机能健全与否,两者是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面的关系。
4.心理健康标准既要注重个体层面的人的研究,又要注重社会层面的人的研究
心理健康标准有社会层面的健康标准观和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标准观,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依赖于社会,二者不可分离。过度社会化和社会化不足都是个体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不够,导致社会化的性质发生改变。因此,单纯地注重社会性或个体性都不可取,必须二者兼顾,既要考虑从行为是否有利于个体发展和满足个体需要来评价,又要从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一致性来考虑问题。
三 马卡连柯关于班集体的基本观点 (P202 重点)
(一)t集体的特征:
1.t有共同的目的和统一的行动
2.t要有组织性和纪律性,还要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作风。
3.t要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一定的组织形式。
4.t要建立集体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马卡连柯把集体分为基层集体(小集体)和共同集体(大集体)
(二)t集体教育的含义和作用
核心思想:“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三)集体教育的原则
1.t集体运动的原则
他提出“明日欢乐论”和“追求远景”的教育方法
2.t平行影响的原则
平行影响原则指的是教育儿童集体与教育个别儿童是同时进行的。教育集体时,不能忘记个人,在教育每个集体成员时,也同时教育着集体,既学生既从老师那里受到教育,同时也从集体中受到教育,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这两个任务是密切联系的。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同时也是教育的主体。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种影响必定同时给集体一种影响,相反的,每当教育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人的教育。
3.t要求人与尊重人相结合
七、.班级
文化建设
(二)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的制度文化是指社会的有关规范和价值观念,包括方针、政策、条例以及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在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体现,是全班学生共同认可和最少的行为准则。它既包括现行的规章制度,也包括隐性的各种习惯和规则等。对班级而言,班级制度文化将设的核心是班级规章制度在班级成员心中的确立和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正常运行。
建设方法: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和全班同学认可的情况下,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对班级每个同学都有约束力、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规则和章程。
(三)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指班级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学校、班主任和班级成员等诸方面的长期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班级理念、哲学以及价值观的混合体,是一种以意识为形态的班级核心文化。
精神文化的建设方法:
1.t制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目标是人“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班级奋斗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对班级未来发展的预期和设想。获得班级认可的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它规定者班级发展的方向,是推动全班同学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是维系全班同学的精神纽带。
确立班级目标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
(1)民主协商法
(2)班主任定夺法
2.t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优良的班风
培养优良班风应该做的工作:
(1)确立班风建设的目标
(2)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3)扶正祛邪,树立榜样
二、班级组织建设
(一)培养班级的领导核心
(二)重视积极分子的培养
(三)发挥学生体的作用
六、班级偶发事件的特点、处理原则和处理方法。(简答)
特点:(一)突发性;(二)偶然性;(三)紧迫性;(四)冲击性;(五)多样性。
处理原则:(一)及时平息防止事态扩大;
(二)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真相;
(三)正确处理尽量挽回影响;
1、控制情绪,沉着冷静
2、实事求是,公平民主
3、机智巧妙,因势利导
4、即兴发挥,机敏幽默
(四)协调善后,巩固处理效果。
处理方法:(一)趁热打铁法;(二)降温处理法;(三)移花接木法;(四)以退为进法;
(五)幽默化解法。
一、主题班会P296
涵义:主题班会是根据教育目的任务的要求,针对班级大多数学生的思想状况,紧紧围绕一定主题召开的班会。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集体活动,也是班主任通过集
体教育,影响学生的重要形式。
形式:理论式、交流式、问题式、竞赛式
(一)t组织主题班会的基本要求
1、t调查研究,确定主题
2、t发动众,充分准备
3、t创新形式,注重效果
二、操行评定的步骤、内容与结构(大题论述)
步骤:1、个人自评;2、学生互评;3、班主任评价并写出操行评语。
内容:操行评定的基本内容应以《中学德育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要求、内容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关于中学生品德评定的几点意见》为依据,考查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来在课内外、校内外的各方面表现,重点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纪律等方面的表现。至于各科的具体成绩如何,以及学生的生理缺陷、智力差异等,则不宜写进操行评定。
结构:1、操行评语;2、操行等级。
本文发布于:2022-07-21 18:11: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280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