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1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功能任务2
第三章机构设置与审批3
第四章人员配备与管理5
第五章业务管理6
第六章财务管理9
第七章保障措施9
第八章附则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2
第一章总则12
第二章考试和注册13
第三章执业规则16
第四章考核和培训18
第五章法律责任20
第六章附则2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24
第一章总则24
第二章规划布局和设置审批24
第三章登记26
第四章执业28
第五章监督管理30
第六章罚则31
第七章附则32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33
第一章总则33
第二章执业注册34
第三章职业规则38
1
第四章培训与考核39
第五章法律责任41
第六章附则4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44
第一章总则44
第二章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45
第三章中医药教育与科研46
第四章保障措施49
第五章法律责任50
第六章附则52
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村卫生室管理,明确村卫生室功能定位和服务范围,保障农
村居民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经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依法
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在行政村设置的卫生室(所、站)。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村卫生室人员,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
助理医师(含乡镇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和护士等人员。
第四条村卫生室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医疗卫生服
务体系的基础。各地要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支持村卫生室房屋建设、
设备购置和正常运转。
第五条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指导各地制订村卫生
室的设置规划,并负责全国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省、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制订本行政区域
内村卫生室的设置规划,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合理规划村卫生室设置,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卫生室
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监督管理等工作。
第六条稳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
2
门在机构设置规划与建设、人员准入与执业管理、业务、药械和绩效考核等方面
加强对村卫生室的规范管理。
第二章功能任务
第七条村卫生室承担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上
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主要
包括:
(一)承担、参与或协助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参与或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三)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布置的其他公共卫生任务。
第九条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
(一)疾病的初步诊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以及康复指导、护理服
务;
(二)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现场急救和转诊服务;
(三)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人的转诊;
(四)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基本医疗服务。
除为挽救患者生命而实施的急救性外科止血、小伤口处置外,村卫生室原则
上不得提供以下服务:
(一)手术、住院和分娩服务;
(二)与其功能不相适应的医疗服务;
(三)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明确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医疗服务。
第十条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卫生计生政策和知识宣传,
信息收集上报,协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和筹资等工作。
第十一条村卫生室应当提供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及
计生药具药品服务。
第三章机构设置与审批
第十二条村卫生室设置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符合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二)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服务人口、
3
地理交通条件等因素,方便众就医;
(三)综合利用农村卫生资源,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四)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达到《医疗机构
基本标准》要求。
第十三条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人口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
行政村可酌情增设;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
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可不设村卫生室。
第十四条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村卫生室的设
置审批和执业登记等有关事项。
第十五条村卫生室登记的诊疗科目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和中医科(民
族医学科)。村卫生室原则上不得登记其他诊疗科目。
第十六条村卫生室的命名原则是:乡镇名+行政村名+卫生室(所、站)。如
一个行政村设立多个村卫生室,可在村卫生室前增加识别名。村卫生室不得使用
或加挂其他类别医疗机构的名称。
第十七条村卫生室房屋建设规模不低于60平方米,服务人口多的应当适当
调增建筑面积。村卫生室至少设有诊室、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经县级卫
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开展静脉给药服务项目的增设观察室,根据需要设立值班
室,鼓励有条件的设立康复室。
村卫生室不得设置手术室、制剂室、产房和住院病床。
第十八条村卫生室设备配置要按照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
原则,根据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予以配备。
第十九条村卫生室应当按照医疗机构校验管理的相关规定定期向登记机关
申请校验。
第四章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二十条根据辖区服务人口、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和预期需求以及
地理条件等因素,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低于1名的比例配备村卫生室人员。
具体标准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订。
第二十一条在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
应的执业资格。
4
第二十二条政府举办的村卫生室要按照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聘用职
业道德好和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到村卫生室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由乡镇卫生院
派驻医师到村卫生室执业。
第二十三条建立村卫生室人员培训制度。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制订
村卫生室人员培训规划。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远程
教育、对口帮扶等多种方式,保证村卫生室人员每年至少接受两次免费岗位技能
培训,累计培训时间不低于两周,培训内容应当与村卫生室日常工作相适应。
第二十四条鼓励在岗村卫生室人员接受医学学历继续教育,促进乡村医生
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有条件的地方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执业(助理)医
师和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并对其进行业务培
训。
第二十五条探索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地方卫生计生、教育行政部
门要结合实际,从本地选拔综合素质好、具有培养潜质的青年后备人员到医学院
校定向培养,也可选拔、招聘符合条件的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直接接受毕业后培训,
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后到村卫生室执业。
第二十六条村卫生室人员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严格遵守医务人员医德规
范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第二十七条村卫生室要有明显禁烟标识,室内禁止吸烟。服务标识规范、
醒目,就医环境美化、绿化、整洁、温馨。村卫生室人员着装规范,主动、热情、
周到、文明服务。
第二十八条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或委托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
定期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相应的财政补助资金发放、人员奖惩和村卫生室人
员执业再注册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村卫生室人员考核工作的开
展,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逐步建立村卫生室人员的到龄退出和考核不合格退出
机制。
第五章业务管理
第三十条村卫生室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严格执行诊疗规范、操作规程等技术规范,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5
第三十一条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村卫生室的医疗质量管理、医
疗安全、人员岗位责任、定期在岗培训、门诊登记、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食源
性疾病或疑似病例信息报告、医疗废物管理、医源性感染管理、免疫规划工作管
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妇幼保健工作管理以及财务、药品、档案、信
息管理等有关规章制度。
第三十二条村卫生室在许可的执业范围内,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按
规定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得超范围执业。
鼓励村卫生室人员学习中医药知识,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防治疾病。
第三十三条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内的村卫生室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
基本药物,实施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零差率销售。村卫生室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
购销、验收记录。
第三十四条村卫生室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并经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核准后方可提供静脉给药服务:
(一)具备独立的静脉给药观察室及观察床;
(二)配备常用的抢救药品、设备及供氧设施;
(三)具备静脉药品配置的条件;
(四)开展静脉给药服务的村卫生室人员应当具备预防和处理输液反应的救
护措施和急救能力;
(五)开展抗菌药物静脉给药业务的,应当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县级卫生计生行政
部门指定为预防接种单位的村卫生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村卫生室人员经过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
考核合格;
(二)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三)自觉接受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所在地乡镇卫生
院的督导、人员培训和对冷链设备使用管理的指导。
第三十六条建立健全例会制度,乡镇卫生院每月至少组织辖区内村卫生室
人员召开一次例会,包括以下内容:
(一)村卫生室人员汇报本村卫生室上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情况,报
6
送相关信息报表,提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二)乡镇卫生院汇总各村卫生室工作情况,对村卫生室人员反映的问题予
以协调解决,必要时向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员开展业务和卫生政策等方面的培训;
(四)乡镇卫生院传达有关卫生政策,并部署当月工作。
第三十七条村卫生室医疗废物、污水处理设施应当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
例》等有关规定。
第三十八条加强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支持村卫生室以信息化技术管理农
村居民健康档案、接受远程医学教育、开展远程医疗咨询、进行医院感染暴发信
息报告、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用即时结报、实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统一的电子票据和处方笺等工作。
第三十九条村卫生室与村计生专干、乡镇卫生院、乡镇计生办之间要及时
通报人口出生、妊娠、避孕等个案信息。
第六章财务管理
第四十条在乡镇卫生院指导下,村卫生室应当做好医疗业务收支记录以及
资产登记等工作。
第四十一条在不增加农村居民个人负担的基础上,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要会同财政、物价等部门,合理制订村卫生室的一般诊疗费标准以及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支付标准和管理办法。
第四十二条村卫生室要主动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并将药
品品种和购销价格在村卫生室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
支出有凭证。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四十三条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村卫生室补偿经费和建设资金,确保专
款专用。严禁任何部门以任何名义向村卫生室收取、摊派国家规定之外的费用。
第四十四条建立健全村卫生室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保证村卫生室人
员的合理待遇:
(一)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明确应当由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具体内容,并合理核定其任务量,考核后按其实际工作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7
的方式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
(二)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并
将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范
围;
(三)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各地要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对村卫生
室人员给予定额补偿,补助水平与对当地村干部的补助水平相衔接,具体补偿政
策由各省(区、市)结合实际制订;
(四)鼓励各地提高对服务年限长和在偏远、条件艰苦地区执业的村卫生室
人员的补助水平。
上述经费应当在每年年初预拨一定比例,绩效考核合格后结算。
第四十五条各地应当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配套设施等方面对村卫生室
建设给予支持。由政府或集体建设的村卫生室,建设用地应当由当地政府无偿划
拨,村卫生室建成后由村委会或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管理。
第四十六条支持村卫生室人员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规定
领取养老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多种方式适当提高村卫生室人员养老待遇。
第四十七条各地要将完善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村
卫生室人员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等方面所需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并确
保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村卫生室及其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县级及
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第四十九条村卫生室及其医务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卫生计
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五十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制订实施
细则。
第五十一条本办法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
部、国家中医药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医
师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民健康,制定本法。
第二条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
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医师,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第三条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全社会应当尊重医师。医师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医师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医师工作。
第五条国家对在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医师,给予奖励。
第六条医师的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聘任,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条医师可以依法组织和参加医师协会。
第二章考试和注册
第八条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
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医师资格统一考试的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师资格考试由省
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第九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一)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
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
(二)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
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的;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预
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
第十条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或者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执业
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参加执业助理医
师资格考试。
9
第十一条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传统医学专业组织或者医疗、预防、保
健机构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
试的内容和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
格。
第十三条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
取得医师资格的,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
除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
之日起三十日内准予注册,并发给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医师执业证
书。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可以为本机构中的医师集体办理注册手续。
第十四条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
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
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
(一)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因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二年的;
(三)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
不满二年的;
(四)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
形的。
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注册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
三十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
起十五日内,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六条医师注册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
当在三十日内报告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注销注册,收回
医师执业证书: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10
(二)受刑事处罚的;
(三)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的;
(四)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
(五)中止医师执业活动满二年的;
(六)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
形的。
被注销注册的当事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注销注册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
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七条医师变更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注册事项的,应当到准
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第十八条中止医师执业活动二年以上以及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情形消失的,
申请重新执业,应当由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机构考核合格,并依照本法第十三
条的规定重新注册。
第十九条申请个体行医的执业医师,须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
执业满五年,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行医。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个体行医的医师,应当按照国务院卫
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经常监督检查,凡发现有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的,应当
及时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注册和注销注册
的人员名单予以公告,并由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汇总,报国务院卫生行政
部门备案。
第三章执业规则
第二十一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
应的医学证
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二)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获得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
疗设备基本条件;
(三)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11
(四)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五)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六)获取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七)对所在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
和建议,依法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
第二十二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四)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五)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第二十三条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必须
亲自诊查、调查,并按照规定及时填写医学文书,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
文书及有关资料。
医师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
第二十四条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
置。
第二十五条医师应当使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
器械。
除正当诊断外,不得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品、精神药品和放射
品。
第二十六条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
产生不利后果。
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应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
第二十七条医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
不正当利益。
第二十八条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
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医师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
遣。
12
第二十九条医师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
时向所在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医师发现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
门报告。
第三十条执业助理医师应当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
中按照其执业类别执业。
在乡、民族乡、镇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可以根
据医疗诊治的情况和需要,独立从事一般的执业活动。
第四章考核和培训
第三十一条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或者组织应当按
照医师执业标准,对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进行定期考核。
对医师的考核结果,考核机构应当报告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暂停执业
活动三个月至六个月,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进
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允许其继续执业;对考核不合格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卫生行政部门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医师考核
工作。
第三十三条医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给
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在执业活动中,医德高尚,事迹突出的;
(二)对医学专业技术有重大突破,作出显著贡献的;
(三)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
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救死扶伤、抢救诊疗表现突出的;
(四)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努力工作的;
(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应当予以表彰或者奖励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医师培训计划,对医
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为医师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提供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对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
13
区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医务人员实施培训。
第三十五条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和计划保证本机构医师的
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承担医师考核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
应当为医师的培训和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和创造条件。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以不正当手段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由发给证书的卫生行政部门
予以吊销;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
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
(四)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流行病学等证明文件或者有
关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的;
(五)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六)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的;
(七)不按照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品、精神药品和放射品
的;
(八)未经患者或者其家属同意,对患者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
(九)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十一)发生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威胁
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不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
(十二)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
死亡,不按照规定报告的。
第三十八条医师在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造成事故的,依照法律或者国家
有关规定处理。
14
第三十九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由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其违法所得及其药品、器械,并处十万元
以下的;对医师吊销其执业证书;给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阻碍医师依法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师或者侵犯医师人
身自由、干扰医师正常工作、生活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未依照本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
导致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对该机构的行
政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或者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工作人员违反
本法有关规定,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法颁布之日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
学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由所在机构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取得相应的医师资格。其中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
务的医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的条件,由所在机构集体核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
生行政部门,予以注册并发给医师执业证书。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四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中的医师,适用本法。
第四十五条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向村民提供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
乡村医生,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可以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
资格;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由国
务院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第四十六条军队医师执行本法的实施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依据
本法的原则制定。
第四十七条人员在中国境内申请医师考试、注册、执业或者从事临床示
教、临床研究等活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15
第四十八条本法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公民健
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从事疾病诊断、活动的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
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医疗机构。
第三条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
第四条国家扶持医疗机构的发展,鼓励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军队的医疗机
构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规划布局和设置审批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医
疗资源、医疗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
划。
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医疗机构,并纳入当地医疗机构的
设置规划。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当地的区域卫
生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
第八条设置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九条单位或者个人设置医疗机构,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
部门审查批准,并取得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第十条申请设置医疗机构,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设置申请书
(二)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16
(三)选址报告和建筑设计平面图。
第十一条单位或者个人设置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规定提出设置申请:
(一)不设床位或者床位不满100张的医疗机构,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
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二)床位在100张以上的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按照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
部门的规定申请。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设置申请之日起
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答复;批准设置的,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
书。
第十三条国家统一规划的医疗机构设置,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
第十四条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按照国家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设置为内部职工
服务的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章登记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执业,必须进行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十六条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设置医疗机构的批准书;
(二)符合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
(三)有适合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四)有与其开展的业务相适应的经费、设施、设备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六)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的执业登记,由批准其设置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办
理。
按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设置的医疗机构的执业登记,由所在地的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办理。
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设置的为内部职工服务的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
的执业登记,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办理。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的主要事项:
(一)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
17
(二)所有制形式;
(三)诊疗科目、床位;
(四)注册资金。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自受理执业登记申请之日起
45日内,根据本条例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发
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改变名称、场所、主要负责人、诊疗科目、床位,必须向
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歇业,必须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经登记机关核
准后,收缴《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医疗机构非因改建、扩建、迁建原因停业超过1年的,视为歇业。
第二十二条床位不满100张的医疗机构,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每年校
验1次;床位在100张以上的医疗机构,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每3年校验
1次。校验由原登记机关办理。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关执业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出卖、转让、出借。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遗失的,应当及时申明,并向原登记机关申请补发。
第四章执业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
诊疗活动。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执业,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必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
和收费标准悬挂于明显处所。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教育。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工作,必须佩带载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者职
称的标牌。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
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
18
第三十二条未经医师(士)亲自诊查病人,医疗机构不得出具疾病诊断书、
健康证明书或者死亡证明文件;未经医师(士)、助产人员亲自接产,医疗机构不
得出具出生证明书或者死产报告书。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时,必须征得患者同
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
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
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
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精神病、职业病等患者的特殊诊治和处理,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药品管理。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必须按照人民政府或者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收取医疗
费用,详列细项,并出具收据。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预防保健工作,承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
第三十九条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医疗机构
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行使下列监督管理职权:
(一)负责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和校验;
(二)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进行检查指导;
(三)负责组织对医疗机构的评审;
(四)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给予处罚。
第四十一条国家实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按照医疗
机构评审办法和评审标准,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评
价。
医疗机构评审办法和评审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医疗
19
机构评审委员会。
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由医院管理、医学教育、医疗、医技、护理和财务等有
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聘任。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
见,对达到评审标准的医疗机构,发给评审合格证书;对未达到评审标准的医疗
机构,提出处理意见。
第六章罚则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
自执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
得和药品、器械,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的。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逾期不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仍从事诊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办校验手续;
拒不校验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
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并可以处以5000
元以下的;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由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3000
元以下的,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
技术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以处以
5000元以下的,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出具虚明文件的,由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对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
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条没收的财物和全部上交国库。
第五十一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对及没收药品、器械的处罚决定未
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
20
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实施前已经执业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条例实施后的6个月
内,按照本条例第三章的规定,补办登记手续,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五十三条外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设医疗机构及香港、澳门、台湾居
民在内地开设医疗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十四条本条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本条例自1994年9月1日起施行。1951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医
疗诊所管理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加强乡村医生从业管理,
保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保障村民获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称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
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
村医疗卫生机构中的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依照执业医师法的规定管
理,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乡村医生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医生的管理
工作。
第四条国家对在农村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做出
突出成绩的乡村医生,给予奖励。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乡
村医生进行培训。
第六条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医学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适应
农村需要的医学学历教育,定向为农村培养适用的卫生人员。
国家鼓励乡村医生学习中医药基本知识,运用中医药技能防治疾病。
第七条国家鼓励乡村医生通过医学教育取得医学专业学历;鼓励符合条件的
21
乡村医生申请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
第八条国家鼓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开办村医
疗卫生机构,或者在村医疗卫生机构向村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
第二章执业注册
第九条国家实行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制度。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工作。
第十条本条例公布前的乡村医生,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
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
政主管部门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后,继续在村医疗卫
生机构执业:
(一)已经取得中等以上医学专业学历的;
(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连续工作20年以上的;
(三)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培训规划,
接受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
第十一条对具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
证书,但不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条件的乡村医生,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
部门应当进行有关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基本知识的培训,并根据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考试内容、考试范围进行考试。
前款所指的乡村医生经培训并考试合格的,可以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经
培训但考试不合格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其再次培训和
考试。不参加再次培训或者再次考试仍不合格的,不得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
本条所指的培训、考试,应当在本条例施行后6个月内完成。
第十二条本条例公布之日起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
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不具备前款规定条件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允许具有中等医学专业学
历的人员,或者经培训达到中等医学专业水平的其他人员申请执业注册,进入村
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三条符合本条例规定申请在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人员,应当持村医疗
卫生机构出具的拟聘用证明和相关学历证明、证书,向村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
22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执业注册。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完成审核工
作,对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准予执业注册,发给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对不符
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不予注册,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乡村医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
(一)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
的;
(三)受吊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
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
第十五条乡村医生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在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
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
未经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不得执业。
第十六条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为5年。
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需要继续执业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3个月申请
再注册。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核,对
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条件的,准予再注册,
换发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再注册,由发证部门收回原乡村
医生执业证书。
第十七条乡村医生应当在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变更执业的村
医疗卫生机构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第十八条乡村医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注册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注销执
业注册,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二)受刑事处罚的;
(三)中止执业活动满2年的;
(四)考核不合格,逾期未提出再次考核申请或者经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
第十九条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准予执业注册、再注册和注
23
销注册的人员名单向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村民公告,并由设区的市
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汇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
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再注册、
注销注册,应当依据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遵循便民原则,提高办事效率。
第二十一条村民和乡村医生发现违法办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再注册、注销
注册的,可以向有关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有关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
管部门对反映的情况应当及时核实,调查处理,并将调查处理结果予以公布。
第二十二条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卫生
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再注册、注销注册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
违法行为。
第三章职业规则
第二十三条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一般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
(二)参与医学经验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三)参加业务培训和教育;
(四)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五)获取报酬;
(六)对当地的预防、保健、医疗工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
和建议。
第二十四条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常规;
(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乡村医生职责,为村民健康服务;
(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四)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五)向村民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第二十五条乡村医生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工作;按照规
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如实填写并上报有关卫生统计报表,妥善保
管有关资料。
24
第二十六条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卫生材
料。对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应当按照规定处置。
第二十七条乡村医生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对超出一般医疗
服务范围或者限于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情况紧
急不能转诊的,应当先行抢救并及时向有抢救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求助。
第二十八条乡村医生不得出具与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范围不相符的医
学证明,不得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活动。
第二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乡村医
生一般医疗服务范围,制定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乡村医生应当在乡村医生基
本用药目录规定的范围内用药。
第三十条县级人民政府对乡村医生开展国家规定的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
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助。
第四章培训与考核
第三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乡村医生培训规划,保证
乡村医生至少每2年接受一次培训。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培训规划制定本地区乡村
医生培训计划。
对承担国家规定的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其培训所需经费
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对边远贫困地区,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适
当经费支持。
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支持乡村医生培训工作。
第三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乡村医生培训计划,负责组
织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以及村民委员会应当为乡村医生开展工作和学习提供条件,
保证乡村医生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三十三条乡村医生应当按照培训规划的要求至少每2年接受一次培训,更
新医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第三十四条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乡村医生的考
核工作;对乡村医生的考核,每2年组织一次。
对乡村医生的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充分听取乡村医生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
25
构、乡村医生本人、所在村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的意见。
第三十五条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检查乡村医生执业情况,收
集村民对乡村医生业务水平、工作质量的评价和建议,接受村民对乡村医生的投
诉,并进行汇总、分析。汇总、分析结果与乡村医生接受培训的情况作为对乡村
医生进行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三十六条乡村医生经考核合格的,可以继续执业;经考核不合格的,在6
个月之内可以申请进行再次考核。逾期未提出再次考核申请或者经再次考核仍不
合格的乡村医生,原注册部门应当注销其执业注册,并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第三十七条有关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村民和乡村医生提出的意见、
建议和投诉,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告知村民或者乡村医生。[1]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责
令暂停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乡村医
生执业证书:
(一)执业活动超出规定的执业范围,或者未按照规定进行转诊的;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二)违反规定使用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以外的处方药品的;
(三)违反规定出具医学证明,或者伪造卫生统计资料的;
(四)发现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不按规定报告的。
第三十九条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违反规定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活动,或
者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
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的;情节严重的,由原发
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第四十条乡村医生变更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未办理变更执业注册手续
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第四十一条以不正当手段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由发证部门收缴乡村医
生执业证书;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
26
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未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
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取缔,没收其违法所得以及药品、医疗器械,违法
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没有违法所得或者
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同第四十一条相
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按照乡村医生培训规划、计划
组织乡村医生培训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
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
处分。
第四十四条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人
员发给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者对符合条件的人员不发给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
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收回或者补发
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
处分。
第四十五条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或者再注
册申请,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核工作的,或者未按照规定将准予执业注册、再
注册和注销注册的人员名单向村民予以公告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
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六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村民和乡村医生反映的办理乡村医生执业
注册、再注册、注销注册的违法活动未及时核实、调查处理或者未公布调查处理
结果的,同第四十五条相关规定。
第四十七条寻衅滋事、阻碍乡村医生依法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乡
村医生,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格式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四十九条本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
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和中医
药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本
条例。
中药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
法》执行。
第三条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
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第四条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
药特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
医药现代化。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时,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
服务网络。
第六条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中医药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
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
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
的工作。
第七条对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做出显著贡献和在边远地区从事中医
药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第八条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
28
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
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九条中医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和优势,
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
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中的作用,为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
医药服务。
第十条依法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卫生服
务机构,应当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第十一条中医从业人员,应当依照有关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
章的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服务活动。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的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
政部门的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并经注册取得医
师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十二条中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相应的中医诊断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
技术操作规范。
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应当具备中医药基本知识以及运用中医诊疗知识、技术,
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条发布中医医疗广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申请并报送有关材料。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
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核发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决定。对符合规定要求的,发
给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发布中医医疗
广告。
发布的中医医疗广告,其内容应当与审查批准发布的内容一致。
第三章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第十四条国家采取措施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
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
中医药临床实践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
第十五条设立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并建立
29
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
中医药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
门制定;中医药教育机构临床教学基地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国家鼓励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培养高层
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
第十七条承担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应当具
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专长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从事中医药专业工作30年以上并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年以上。
第十八条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应当具备下列
条件: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育、科研机构从事中医药工作,并担
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九条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以及继承人
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据国家
有关规定,完善本地区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按照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
的要求,对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为中医药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第二十一条国家发展中医药科学技术,将其纳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强重
点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重视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
术开发,采取措施开发、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成果,促进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
第二十二条中医药科学研究应当注重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开展中医药
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对常见病、多发
病和疑难病的防治研究。
中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科研的协作攻关和中
30
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
第二十三条捐献对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
药文献、秘方、验方的,参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国家支持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重大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对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医药技术,
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批准,防止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
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确需转让、对外交流的,应当符
合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
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
的发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
国家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投资等方式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二十六条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
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城镇职工基本
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包括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
获得定点资格的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收集、
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
有关单位和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重要中医药文献资料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九条国家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扶持濒危动植物中药材人工代用品的
研究和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药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鼓励建立中药材
种植、培育基地,促进短缺中药材的开发、生产。
第三十条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应当体现中医药特,遵循中
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审、
31
评估,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鉴定,应当成立专门的中医药评审、鉴定组
织或者由中医药专家参加评审、鉴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中医药管理工作中违反本
条例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获取其他利益,滥用职权,玩
忽职守,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
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
整顿,直至由原审批机关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取消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
纪律处分:
(一)不符合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
(二)获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未按照规定向参保人
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
第三十三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未按照规定通过执业医师
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许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依照《中华人
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四条中医药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审
批机关予以撤销:
(一)不符合规定的设置标准的;
(二)没有建立符合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的。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和国家科学技术秘密
泄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
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或者破坏中医药文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
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
32
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损毁或者破坏属于国家保护文物的中医药文献,情节
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篡改经批准的中医医疗广告内容的,由原审批部门撤销广告批准
文号,1年内不受理该中医医疗机构的广告审批申请。
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撤销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后,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理
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知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
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通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的有关规定查处。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条例所称中医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
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院、门诊部和诊所。
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九条本条例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33
本文发布于:2022-07-20 18:05: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257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