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更新时间:2024-11-08 00:30:55 阅读: 评论:0


2022年7月20日发
(作者:经济适用房 上海)

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第一章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主要意义

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

求,事关党的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反过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依法治国)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

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必须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依法治国)

3、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重的地方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一方面表现为人

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

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式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

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重的地方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4、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面对新形式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

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

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

规范作用。

二、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1

、我们党法治建设的成就

①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了为了保障人

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

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质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②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

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

③推进法治体系建设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

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2

、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同时,必须认识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

要求。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有待加强。必须清醒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立法: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应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

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

②执法、司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

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

③守法: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

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第二节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

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

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1、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目标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总目标的具体就是:

(1)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体就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①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

法规体系

(2)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①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②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都。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

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

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②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③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④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

福所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⑥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⑦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⑧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

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大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

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

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

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

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③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

物。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

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

权压法、徇私枉法。

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

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

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

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必须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

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

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体现社会发展规

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同志必须更加自觉

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第四节新时代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党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任务,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

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主

要任务目前阶段为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所采取的实践措施)

①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③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④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⑤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⑥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⑦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

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部分内容的建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

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现行宪法作出重要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

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

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调整充实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完

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的内容,充实

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修改国家

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内容,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

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了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

法律效力。宪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是实施宪法的重要基础。要在全社会

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增

强广大干部众的宪法意识,使全体人民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第二章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

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②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

到人民拥护。

③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

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

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

和形式管理国家事物

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②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③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④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⑤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

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1

、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

①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②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都活

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③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2

、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②要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

件,禁止地方制法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3、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①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

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二)完善立法体制。

1、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

①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

②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

③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

2

、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①建立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

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

②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

③依法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制度。

3

、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重要

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

4

、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①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

②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使用法律证据。

③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三)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1、深入推进科学立法

①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

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立法精细化。

②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增加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人数,更多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

修改法律作用。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

③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④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

2、深入推进民主立法

①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

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

②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3

、深入推进依法立法

①(完善立法程序性事项)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②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立法,明确立法权力边界,完善立法工作程序,注意克服立法部门化、地方化倾向,维护社会

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1、公民权利领域

①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

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

②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

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③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

条款。

④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国有、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

⑤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

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

⑦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⑧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矿产资源、农业、财产税收、

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

⑨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反对垄断,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⑩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

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领域

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

②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众自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

③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④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依法推进基层民主和行业自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⑤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完善选举制度和工作机制。

⑥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不敢腐败、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

败现象。

⑦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产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

4

、社会主义文化领域

①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

化法律制度。

②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③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

④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

⑤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5、社会民生领域

①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

②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

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③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④制定社会矫正法。

6、国家安全法治领域

①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构建国

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7、生态文明、自然资源领域

①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

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②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

染防治及海鲜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8、实现立法与改革相衔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的基本原则"立法与改革要相衔接")

①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②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

③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

④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第二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党的十九大要求,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

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

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1、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

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2、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强化中央政府宏观

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

责。

(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1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

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2

、积极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

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3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

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重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1、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2、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

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进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

综合执法。

3、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

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

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

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变相挂钩。

4、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

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

对接。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

、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

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2

、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

和信息共享,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3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坚

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预防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惩治执法腐败现象。

(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1、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

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2、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

①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

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②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

③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

3、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①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②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1、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①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

督方式等事项。

②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2、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力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

①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②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第三节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①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②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③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度,努力让人民众每一个司法案

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1、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①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按键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②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

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③对于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

完善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

3、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检察官调离、辞退或者作

出免职、降级等处分。

(二)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1、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

制约的体制机制。

2、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

改革司法机关人财务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物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3、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

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

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切实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

4、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保障当事人诉权。

加大对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诉行为的惩治力度。

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5、完善审级制度,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再审重在解决依

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完善对涉及公民人身、财产权益的行政强制措施实行司法监督制度。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

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应该督促其纠正。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6、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司法机关内部人员不得违反规定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

案件,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

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

7、加强职务犯罪线索管理,健全受理、分流、查办、信息反馈制度,明确纪检监察和刑事司法办案标准和程序衔接,

依法严格查办职务犯罪案件。

(三)推进公正司法。

1、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

的法律制度。

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2、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

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3、明确各类司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

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四)保障人民众参与司法。

1、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①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众参与。

②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

③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

2、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

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

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

(五)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1、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的制度保障。

①健全落实罪行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

②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

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

2、切实解决执行难,制定强制执行法,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

加快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法律制度。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

3、落实终审和诉讼终结制度。

①对不服司法机关生效裁判、决定的申诉,逐步实行由律师代理制度。

②对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六)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1、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

①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重点监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立案、羁押、扣押冻结财物、起诉等环节的执法活动。

②司法机关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③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

2、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

严禁司法人员私下接触当事人及律师、泄露或者为其打探案情、接受吃请或者收受财物、为律师介绍代理和辩护业

务等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惩治司法掮客,防止利益诉讼。

3、对因违法违纪被开除公职的司法人员、吊销执业证书的律师和公证员,终身禁止从事法律职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4、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衙门作风、霸道作风,坚决反对和惩治粗暴执法、野蛮执法行为。对司法领域的腐败零

容忍,坚决清除害之马。

第四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法治理念。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

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

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1、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法、

解决问题靠法。

①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规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

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

②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2

、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

育中发挥职能作用。

①实行国家机关

"

谁执法谁普法

"

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

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

②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

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

3

、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

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4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1、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

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2、必须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

我管理。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①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众、帮教特殊人、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

渠道。

②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

③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行为导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

④加强在华非政府组织管理,引导和监督其依法开展活动。

4、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依法妥善处置设计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三)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1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障人民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时获得及时有

效法律帮助。

2

、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

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强化法律在维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解决好

众最关系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构建对维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

救助机制,畅通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法规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3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

纷解决机制。

①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

②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

③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强化行政机关解决同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功能。

4

、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

①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响社会的问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②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绝不允许其形成气候。

③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

第三章法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第一节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

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一)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1、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

①抓住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突出政治标准,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

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②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

2、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①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

②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畅通具备条件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

法治专门队伍的通道,健全从政法转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

③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

④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

及工资制度。

3、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

①初任法官、检察官由高级人民法院、省级人民检察院统一招录,一律在基层法院、检察院任职。

②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一般从下一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优秀法官、检察官中遴选。

(二)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1

、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把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增强广大律师走中

国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①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

②提高律师队伍业务素质,完善执业保障机制。

③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发挥律师协会自律作用,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监督律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强化

准入、退出管理,严格执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

④加强律师行业党的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切实发挥律师事务所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2

、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

防范法律风险。

明确公职律师、公司律师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理顺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管理体制机制。

3

、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

①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

②建立激励法律服务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逐步解决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和高端人才匮乏问题。

(三)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

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组织编写和全面采用国家统一

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纳入司法考试必考范围。

①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和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

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②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2、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重点打造一

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

教师队伍。

第二节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

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

(一)坚持依法执政。

1、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①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

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③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

不得违法行使权力,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2、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

①发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作用,加强对全面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

②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发挥政策和法律的各自优势,促进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互联互动。

③党委要定期听取政法机关工作汇报,做促进公正司法、维护法律权威的表率。

④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⑤各级党委要领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依法治国中积极发挥作用。

3、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决策

部署。

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要领导和监督本单位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决查处执法犯法、

违法用权等行为。

4、2019年1月13日施行的《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以党内基本法规的形式对党领导政法工作作出规定,明确

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原则、内容,以及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主体职责及运行机制等重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

政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①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实现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重要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

②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把握政治方向、协调各方职能、统筹政法工作、建设政法队伍、督促依法

履职、创造公正司法环境上,带头依法办事,保障宪法法律正确统一实施。

③政法机关党组织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向党委报告制度。

④加强政法机关党的建设,在法治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保障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规定:“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以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规范党组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的总称。”根据该《条例》的规定,党

内法规的种类主要有:党章、准则、条例以及规则、规定、办法、细则。

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

2、2017年1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比

必依法度。

①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依归治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

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

②《意见》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③《意见》强调,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

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④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按照“规范主体、规范行为、规范监督”相统筹相协调原则,完善以“1+4”为基本框

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即在党章之下分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党的监督保

障法规制度4大板块。

3、要完善4大板块(组织法规制度、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

①要完善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全面规范党的各级各类组织的产生和职责,夯实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组织制度基础。

②要完善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为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提供制

度保证。

③要完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④要完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切实规范对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监督、考核、奖惩、保障等,确保行使

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完善制度,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制定新法规制度,

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度,废止不适应的法规制度,健全党内规则体系,扎紧党纪党规的笼子”

5、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

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对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2月出台的《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

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着眼于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对今后5年党内法规

制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提出了指导思想、目标要求、重点项目和落实要求,是推进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指导

性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修订170多部党内法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1、党员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

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①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②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适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

的干部。

③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

(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1、全面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②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③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

条件,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

(五)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1、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

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眼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创新发展依法治军理论和实践,

构建完善的中国特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2、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积极稳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化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加快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从严治军,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3、健全适应现代军队建设和作战要求的军事法规制度体系,严格规范军事法规制度的制定权限和程序,将所有军事规

范性文件纳入审查范围,完善审查制度,增强军事法规制度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

4、坚持从严治军铁律,加大军事法规执行力度,明确执法责任,完善执法制度,健全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

推动依法治军落到实处。

5、健全军事法制工作体制,建立完善领导机关法制工作机构。

①改革军事司法体制机制,完善统一领导的军事审判、检察制度,维护国防利益,保障军人合法权益,防范打击违法

犯罪。

②建立军事法律顾问制度,在各级领导机关设立军事法律顾问,完善重大决策和军事行动法律咨询保障制度。

③改革军队纪检监察体制。

6、强化官兵法治理念和法治素养,把法律知识学习纳入军队院校教育体系、干部理论学习和部队教育训练体系,列

为军队院校学员必修课和部队官兵必学必训内容。

①完善军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②加强军事法治理论研究。

(六)依法保障“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

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1、要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积极作为,团结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齐心协力谋发展、促和谐,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推进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宪制责任。

2、运用法治方式巩固和深化和平发展,完善涉台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和保障两岸人民关系、推进两岸交流合

作。

①运用法律手段捍卫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②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

祖国的活动都必须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

分裂图谋。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

从中国分裂出去!”

3、依法保护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权益。

加强内地同香港和澳门、大陆同台湾的执法司法协作,共同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

(七)加强涉外法律工作。

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论断。

①必须适应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②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

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③强化涉外法律服务,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及外国公民、法人在我国的正当权益,依法维护海外侨胞权益。

④深化司法领域国际合作,完善我国司法协助体制,扩大国际司法协助覆盖面。

⑤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加大海外追赃追逃、遣返引渡力度。

⑥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


本文发布于:2022-07-20 15:43: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25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