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4-11-07 07:40:49 阅读: 评论:0


2022年7月20日发
(作者:什么是刑事拘留)

ATemplateforMAThesisProposal

一.选题

美国当代电视剧中的“中国人”

—批判话语研究的视角

TheDiscursiveConstructionofChinesePeopleinContemporary

AmericanTVSeries:fromthePerspectiveofCriticalDiscourse

Studies

二.选题意义

㈠研究目的

本文拟借助批判话语研究的理念与方法(特别是vanDijk的社会-认知分

析方法),以近20部影响广泛的当代美国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中国

人形象进行话语、社会认知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的剖析,以此探究美国媒体对

当代中国人形象的话语建构机制,反思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人以及中国持有的

特定偏见与刻板印象。

㈡研究意义

1.随着世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传媒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

途径。传媒建立起来的国民形象是一个民族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

是公众对其的印象、看法、态度和评价的综合反映,也是情感和意志的总和。

在国际舞台上,西方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强势地位显著,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形

象及其国民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西方乃至全世界观众的

认知和态度。在中国开展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对当

代美国影视作品进行梳理和解读,研究媒体语篇、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有

助于人们更多地了解“被塑造”的中国国民形象,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和合理

修复,以重建中国话语,提高文化软实力。

1

2.当前国内的批判话语研究仍然以介绍引进、评价国外研究成果为主,

在应用层面主要是对性别话语、身份、机构话语、立法语篇、广告话语的研究,

对于影视剧对白的批判话语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

一视角上的缺憾,丰富学界对批判话语研究的认识。

三.文献综述

㈠批判话语研究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正对传统的科学思维进行重要反思,其核心是语言问题。

在这一学术思潮下兴起的批判话语学(CDS,CriticalDiscourseStudies)是推动这

一反思的重要前沿学科。它打开了语言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直接联系,为社会

学、媒体、政治、教育、经济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以文本为实证基础的研究方

法,同时改变着我们对语言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认识。批判话语学与传统话语

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以语言的内在结构为最终目标,而是通过语言这

一层面,剖析社会实际问题。这种研究思路是20世纪哲学、社会学中语言学革

命(linguisticturn)带来的对西方文明反思的结果。当代社会重大问题正是语言包

装的各种思潮相互运作的产物,其本质是话语的重组、混杂、扩散、扭曲和支

配。通过话语构建的“真理”和知识成为构造社会形态和权力关系的手段。

批判话语研究认为语篇是说话者在形态结构和意识形态意义两方面进行选

择的结果;它既需要运用社会学以及社会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又需要借助心理

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它在分析中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

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

人们习以为常因此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国外批判话语研究的主要流派包括以Fairclou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

(LancasterSchool)的社会变革论,以Woda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iennaSchool)

的语篇历史法,以Wetherell为代表的拉夫堡学派(LoughboroughSchool)的话语

心理学,以Kress和vanLeeuw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vanDijk为代表的社

会认知法等等。

国内关于CDS的介绍和研究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近些年国内不少学者

2

相继加入了CDS研究的行列,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综合看来,当前

国内的CDS研究尚属初级阶段,与西方同行的研究尚有很大距离。具体而言,

国内的CDS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点局限:1、在对西方CDS理论与方法的引介有

很大的偏向性。国内大多数学者关注的主要是以Fairclough为代表的系统功能

语言学分析路径,忽视了其他路径的CDS研究,如Wodak的“话语—历史”分

析法和van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法,更缺乏对多种研究路径综合使用的

探索(吴鹏2009,2010)。2.照搬照抄为主,创新明显不足。对于批评性话语研

究理论,国内学者绝大多数表现出的是欣然接纳和运用,对它的批评和质疑却

寥寥无几等,缺乏必要的理论、方法与视角创新。明确的社会问题是批评话语

分析的起点(Faiclough1992),但是国内很多批判话语研究者缺乏明确的问题意

识,对中国实际存在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问题没有很好的关切,研

究价值也因此大打折扣。

(二)美国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的研究

对“美国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这一课题,美国学者陶乐赛·琼斯早在1955

年就曾向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附设的国际问题研究所提供了一份调查报

告,名为《1896一1955年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印度的演出》,中国电影出版社

在1963年曾将此份报告作为美帝国主义自供的反面材料,将其中关于中国的部

分译出,以《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的书名出版。但是,在21世纪以前,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并不太关注,相关论文寥寥无几,较有价值的文章有李一

鸣于1997年发表于《大众电影》第7期上的《银幕谎言:好莱坞电影中妖魔化

的华人形象》。进入21世纪,伴随国内学者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这一课题的

关注,“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也开始为人注意,出现了张英进《种族、性别

与政治冲突的体现—论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周宁的《双重他者:〈落花〉

的中国想象》等较有影响的论文,但成果依然很少。直到2007、2008年,相关

的研究论文开始增多,但每年也不过寥寥数篇。整体来看,这一课题在国内的

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对美国电影华人整体形象特征及其变化的研究,有李一鸣《银幕谎言:

好莱坞电影中妖魔化的华人形象》、周观武《略论美国辱华影片的衰退和消歇》、

3

李渝风《他者的形象:质疑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1980一1999)》、张英进《种

族、性别与政治冲突的体现—论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方艺玲《美国电影里

的中国人形象》、刘柯兰《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等文。整体特

征方面,以李一鸣为代表,多认为美国电影对中国的表现具有“妖魔化”倾向,

不少论者明确指出美国电影将中国作为文化他者进行表现,带有强烈的东方主

义彩。形象变化方面,论者多认同美国电影的中国形象受两国关系变化的影

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风貌,其中张英进的文章解读了不同历史阶

段几部有代表性的影片里的中国形象,对后来的研究者影响很大。

2.对美国电影中关于中国“定型化形象”的研究。作为美国文化的他者,

中国人在美国电影中以“定型化形象”的方式出现,突出的形象有傅满洲、陈

查理等。姜智芹的专著《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对此

两个形象作了系统研究,虽然并非专门针对电影,但其对此两个形象在文学及

电影中的梳理极有价值。黎爆《撒旦与家臣—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没有直

接用傅满洲与陈查理两个名字,但他以“撒旦与家臣”来概括美国电影里的华

人形象的思路也与此两者类似,他分析了两种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种种表现,

指出他们看似迥然不同,但都是美国人根据自身需要而塑造的。

3.对美国电影里的华人女性形象和中西婚恋关系的研究,如孙萌《好莱坞

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张荣翼、镇涛《好莱坞电影跨种族性恋模式分析》、吴卫

华、镇涛《意识形态话语的隐形书写—好莱坞电影的黄白性恋模式》、姜智芹《爱

情禁忌与拯救神话: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男人与中国女人》等。研究者多认为美

国电影在华人女性及中西婚恋关系的表现上都带有意识形态倾向,女性形象在

“天使”与“魔鬼”之间摇摆,中西婚恋则有种种禁忌。

4.个案研究,如周宁《双重他者:<落花>的中国想象》、梁晴《看那面纱下

的中国—比较毛姆的同名小说与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姚斌《电影<大地>与中国

形象》等。

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对于“美国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这一课题的研究初

见成果,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主要有几方面:一是研究成果少,且多是单篇论文,

缺乏有分量的专著;二是观点重复,关于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在天使与魔鬼

间摇摆等观点被不少论者重复,新意不多;三是研究范围狭窄,内容陈旧,目

4

前的研究多以20世纪上半期的美国电影为研究对象,对当今美国电影的关注不

够;四是有许多研究问题尚未涉及,如对当今美国电影里非常突出的中国“功

夫”形象,学界至今缺乏关注。五是所有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大都采

用经验性分析,缺乏系统的语言层面剖析,研究结果缺乏说服性。最后,对“美

剧里的中国人形象”这一研究问题,几乎没有学者涉足,尚属空白领域。

四.现存的仍未解决的问题

㈠当代美国影视剧中的中国人形象有何显著特征?

㈡当代美国影视剧运用了哪些话语策略来建构符合他们需要的中国人形象的,

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

㈢面对西方媒体建构的带有倾向性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的媒体与话语分析者应

该如何应对?

五.对所存在问题的尝试性回答

㈠美国当代影视剧中的中国人形象大都被刻板化和邪恶化。

㈡西方媒体善于根据剧情综合运用各种话语策略,如隐喻、指称、正反对比等

手法,勾勒出偏离事实的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塑造出美国人的正面形象。

㈢中国的媒体必须深刻认识到话语的力量,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重塑具有独

特魅力的中国人形象。

5

六.研究方法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并且影响广泛的美国电影和连续剧近20部,例如:

《Grey'sAnatomy》(《实习医生格蕾》),《GossipGirl》(《绯闻女孩》),《24Hours》

(《24小时》),《DesperateHousewives》(《绝望的主妇》),《House》(《豪斯医生》),

《HowIMetYourMother》(《老爸老妈的浪漫史》),《Justice》(《金牌律师》),

《SexandtheCity》(《欲望都市》)《CIS》(《海军罪案调查处》),《Lost》(《迷

失》),《Bones》(《识骨寻踪》),《TheWestWing》(《白宫风云》),《BostonLegal》

(《波士顿法律》),《PursuitofHappiness》(《当幸福来敲门》)等等。

2.主要采用van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法对上述美国影视作品进行批判性话

语分析。vanDijk是当今批判话语研究领域最突出的代表之一,他所主张的“社

会—认知”取向(social-cognitivemodel)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方法之一。“社

会—认知”取向的分析框架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本部分(text)和语境部分

(context)。文本部分系统地分析话语的各种不同层次的结构,主要包括对话语语

义结构和形式结构的分析。语义层面的分析包括主题、局部连贯、含蓄表达、

语义移动、具体与完整、命题结构、其他语义结构和策略、词汇化、代词使用、

话语风格等;形式结构包括超结构、论证方式、句法、声音结构和非言语互动、

修辞互动等。语境部分主要分析这些文本结构生产的认知和社会因素、条件、

局限性或影响,从而间接地分析它们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根源。这种分析框架

把文本结构与社会实践、文本生产的意识形态联系起来;又把文本与文本的结

构环境、宏观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

七.论证假设的证据

vanDijk认为权力结构与话语结构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话语是通过认知

而产生(分析、理解)的,权力的话语再现也受到社会认知的控制。也就是说,

权力没有影响话语的直接途径,它需要社会认知这个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权

力方通过对话语结构的操控,影响社会认知的形成和改变,控制体的思想、

态度和看法,进而达到控制体成员行为的目的。

同时,vanDijk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能够控制其他社会认知(如知识、态度、

6

偏见等)的产生、转变和应用的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认知框架。它不仅控制着整

体社会文化知识的发展、结构和应用,还间接影响着个人对于所属体和体

成员的话语和其他互动形式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控制社会活动者的

知识和信仰形成过程,使其个人认知与体意识形态保持最大程度的一致,从

而保证权力的行使。意识形态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过程,话语作为重

要的社会实践,在巩固既有意识形态、确立新意识形态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

作用。

借助van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法从话语、社会认知和意识形态方面对相关

的美国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揭示美国媒体是如何运用话语

策略来建构符合他们需要的中国人形象的。

八.初步发现

1.美国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大致有五种:一是非法偷渡者:为了到美国

等西方国家“淘金”,采取不正当手段偷渡;二是愚昧迷信者:拜神弄鬼、讲究

风水、不崇尚科学;三是自私自利者:不顾他人利益,勾心斗角;四是缺乏诚

信者:伪善、不守信用;五是暴发户:缺乏文化,金钱至上。

2.对上述五种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美国社会在中国问题上多年来持有的三种

彼此交织,相互混杂的偏见和意识形态:一是中国依旧贫穷落后;二是以西方

为中心的优越感;三是中国威胁论。

九.论文框架

Chapter1Introduction

1.1BackgroundofthePresentStudy

1.2GoalsandSignificanceofthePresentStudy

1.2.1Goals

1.2.2Significance

1.2.2.1TheoreticalSignificance

1.2.2.2PracticalSignificance

1.3OrganizationoftheThesis

Chapter2LiteratureReview

2.1CriticalDiscourseStudies

2.1.1TheSourceandDevelopmentofCDS

7

2.1.2SixApproachesforCDS

2.1.3CDSResearchinChina

2.1.4Reflection

2.2ChinesePeopleinContemporaryMainstreamMediaofUSA

2.2.1ewspapersandTVews

2.2.2MoviesandTVSeries

2.2.3Reflection

2.3Summary

Chapter3TheoreticalFrameworkandResearchDesign

3.1TheoreticalFramework

3.1.1ConceptualFramework:DiscourseAsSocialPractice

3.1.2“Discourse-Historical”ApproachtoCDS

3.2ResearchDesign

3.2.1DataCollectionandProcessing

3.2.2ResearchMethods

3.2.2.1Predication

3.2.2.2omination

3.2.2.3Argumentation

3.2.2.4Framing

3.2.2.5Mitigationandintensification

Chapter4DiscursiveConstructionofthe“Chinesepeople”inContemporary

AmericanTVs

4.1ContextAnalysis

4.1.1American’sAttitudestowardsChinesePeoplesince1949

4.1.2PoliticalandCulturalFunctionsofAmericanTVs

4.2AnalysisandDiscussion

4.2.1OverviewoftheFiveImagesofChinesePeople

4.2.2DiscursiveStrategiesEmployedinAmericanTVs

4.2.3SocialCognitionsEmployedandConstructedinAmericanTVs

4.2.4IdeologiestowardsChinaunderlyingAmericanTVs

4.3Summary

Chapter5Conclusion

5.1MajorFindingsoftheResearch

5.2Implication

5.3LimitationandFutureResearch

5.4Summary

十.主要参考书目

[1]iscourse[M].London:Arnold,1995.

[2]gy:A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M].London:SAGE,1998

[3]MAIRCLOUGHJR,WODAKR(eds.)Re/ReadinginthePast:Criticaland

8

FunctionalPerspectivesonTimeandValue[M].Amsterdam:Benjamins,2003.

[4]vanDijk,T.A.,ewsasDiscourse[M].J:ErlbaumAssociates,1987:177.

[5]rseandcommunication:newapproachestotheanalysis

ofmasscommunication[M],Berlin/ewYork:deGruyter,1985

[6]rseandpower[M],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8.

[7]吴鹏.《话语与权力》评介.[J].现代外语,2009,(3):322-324.

[8]吴鹏.批判话语研究的“社会-认知”取向—以Bush伊拉克战争五周年演讲

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1):68-71.

[9]周观武.略论美国辱华影片的衰退和消歇.[J].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学报:社科版,1999,15(4):46-9.

[10]李渝风.他者的形象:质疑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1980一1999).

[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

[11]张英进.种族、性别与政治冲突的体现一论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M].

[12]方艺玲.美国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5.

[13]刘柯兰.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J].武汉:湖北大学成

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5(l):36-39.

[14]姜智芹.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M].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7.

[15]黎爆.撤旦与家臣—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J].北京:电影艺术,

2009,(l):131-137.

[16]孙萌.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J].武汉:世界文学评论,2007,(2):

286-288.

[17]张荣翼,镇涛.好莱坞电影跨种族性恋模式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

2006,(l):12-19.

[18]吴卫华,镇涛.意识形态话语的隐形书写—好莱坞电影的黄白性恋模式.

[J].长春:文艺争鸣,2007,(11):139-144.

[19]姜智芹.爱情禁忌与拯救神话: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男人与中国女人.

[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6):37-42.

[20]周宁.双重他者:《落花》的中国想象.[J].戏剧,2002,(3):130-138.

9

[21]卢燕,李亦中.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3):55-66.

Timetableofyourresearch(ote:Youmustsubmitthefirstdraftofyourthesistoyour

advisoratthebeginningofDecemberinyourthirdyear.)

Items

LiteratureReadingand

Review

MaterialCollection

FirstDraft

SecondDraft

ThirdDraft

Schedule

By

By

By

By

By

日期

日期

PresentStatus

Almostfinishedandopento

newinformation

Unfinished

Unfinished

Unfinished

Unfinished

导师签名(1)

导师签名(2)

10


本文发布于:2022-07-20 06:32: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247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波士顿法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