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实施行政许可若干规定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施行日期
文号
主题类别
效力等级
时效性
2004.06.30
2004.07.01
武汉市人民政府令第160号
机关工作
地方政府规章
现行有效
正文:
----------------------------------------------------------------------------------------------------------------------------------------------------
武汉市人民政府令
(第160号)
《武汉市实施行政许可若干规定》已经2004年6月28日市人民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
公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市长李宪生
2004年6月30日
武汉市实施行政许可若干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市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和监督检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
称《行政许可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
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其具体事项由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和省人民政府规章公布。
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和省人民政府规章设定行政许可的,其实施机关应当提请市人民政府统一公
布。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武汉市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实施行政许可的组织(以下
简称行政许可实施机关)。
行政机关对其他行政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内部审批,不适
用本规定。
第四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守《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
和规章进行。
第二章行政许可的设定
第五条自《行政许可法》实施之日起,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必须是法律、行政法
规或国务院决定、湖北省和武汉市地方性法规或湖北省人民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
第六条法定行政许可事项,国家、省未规定许可条件、申请材料、程序、期限等实施规定的,由行
政许可实施机关提请市人民政府予以规定。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许可条件和申请材料有规定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不得增加行政许可条件和
申请材料。
第七条提请市人民政府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送审稿拟设定行政许可的,起草单位应事先举行听证
会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第三章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第八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公布,未经同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机关和组织,不得实
施行政许可。
第九条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应当签署《实施行政许
可委托书》。
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和受委托机关的名称、地址、,委托的具体事项、委托期限及法律责任
等。
委托书应当在委托机关、受委托机关的办公场所或者公众信息网站上公布。
受委托机关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委托机关对受委托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承担法律责
任。
第十条市级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可以将有关行政许可项目委托给武汉东湖新
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管委会等有关行政管理机关
实施。
第十一条行政机关为便利申请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可以签署《代为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材料委托书》,
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或者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代为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委托书应当载明的内容和发布,按照本《规定》第九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办理。
受委托机关或者组织应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向申请人出具受理或者不受理申请材料的书面回执。受委托
机关或者组织受理申请材料后,应当将受理的申请材料报送委托机关审查决定,并向申请人送达许可决定。
委托机关对受委托机关或者组织受理申请材料和送达许可决定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经国务院批准和省人民政府决定,可以由一个行政机关行
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第十三条一个事项需要一个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进行多项行政许可的,或者一项行政许可涉及行政许
可实施机关多个内设机构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建立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窗口,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
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
第十四条对依法需要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许可的行政许可事项,可由同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一个部门(即
主办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并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理、集
中办理。
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都应当按照“主管部门受理、抄告相关部门、并联审查、统一送达”的程序和
要求实施行政许可。
集中办理实行“集中办理、统筹协调、规范许可、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
第四章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
第十五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以及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的有关法律、
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其实施的每一项行政许可制定实施办法。
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包括以下内容:
(一)设定行政许可的法律依据;
(二)行政许可的数量、条件及方式;
(三)申请材料及要求;
(四)行政许可受理、决定机关;
(五)行政许可的程序及时限;
(六)行政许可证件及有效期限;
(七)其他内容。
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制定的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并在受理行政许可申
请的办公场所或者本机关公众信息网站上公布。
行政许可申请、咨询、投诉的受理地点、时间,申请材料的份数、规格、是否要求原件等,由行政许
可实施机关依法确定并公布。
第十六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可以向行
政许可实施机关反映,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认为其反映的意见成立的,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
定实施行政许可,并按照法定程序及时修改行政许可实施办法。
第十七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根据便民的原则编印行政许可指南,告知申请人办理申请时需注意
的事项。
第十八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应当规定申请人需要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不得要求
申请人提交行政许可实施办法未规定的申请材料。
申请人按照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公布的条件及材料份数提交行政许可申请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不得以
申请材料不齐全为由拒绝受理申请人的行政许可申请。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能当场补正的当场补正;不能当场补正的,行政
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在5日内书面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补正材料后,
行政机关应当受理申请。
第十九条申请人向行政许可实施机关递交行政许可申请材料,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无论是否接收材料
或受理该项申请,均应当向申请人出具加盖本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回执。对不予接收或者受理
的,应当注明理由。
第二十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允许申请人使用复印的或者从本机关公众信息网站下载的符合规格
的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表格等。
第二十一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应当当场作出
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
行政许可实施机关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可以采取下列方式书面核查:
(一)由申请人承诺所述情况真实,否则承担不利法律后果;
(二)用申请材料中反映的内容相互核对;
(三)将已掌握的信息与申请材料中的内容进行印证;
(四)请求其他行政机关协助核实;
(五)其他书面核实申请材料内容的方式。
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书面或实地核实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可以指
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实地核查时应出示工作证件,表明身份。
第二十二条实施行政许可依法应当听证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按照《武汉市实施行政许可听证
程序规定》举行听证。国家、省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实施有限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到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
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事项的行政许可,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但
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行政机关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具体程序,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行政机关按照招标、拍卖程序确定中标人、买受人后,应当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并依法向中标
人、买受人颁发行政许可证件。
行政机关违反本条规定,不采用招标、拍卖方式,或者违反招标、拍卖程序,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的,
申请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四条实施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
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事项的行政许可,赋予公民特定资格,依法应当举行国家考试的,行政许
可实施机关根据考试成绩和其他法定条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赋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特定的资格、资质的,
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根据申请人的专业人员构成、技术条件、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等的考核结果作出行政许
可决定。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特定资格的考试依法由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实施,公开举行。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事先公布资格
考试的报名条件、报考办法、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大纲。但是,不得组织强制性的资格考试考前培训,不得
指定教材或者其他主考材料。
第二十五条实施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
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行政许可,应当按照技术标准、技
术规范依法进行检验、检测、检疫,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根据检验、检测、检疫的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实施检验、检测、检疫,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日内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按照
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进行检验、检测、检疫。不需要对检验、检测、检疫结果作进一步技术分析即可认定
设备、设施、产品、物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根据检验、检测、检疫结果,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书面说明不予行政许
可所依据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
第二十六条实施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事项的行政许可,申请人提交的申请
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
的,依照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三款、第四款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申请人的申请均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
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根据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先后顺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但是,法律、行政法规
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法律、法规没有规定行政许可证件有效期限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不得规定有效期限。
第二十九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在本机关公众信息网站上公布,公众有
权免费查阅。
第三十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书面承诺的办理行政许可的期限短于法定期限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
在承诺期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三十一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应当出具加盖本机关印章和决定日期的书面决
定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二条申请人申请变更行政许可事项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按照行政许可的程序作出决定。
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对申请人变更行政许可申请作出决定的期限,法律、法规有规定的,按照法律、法
规的规定办理;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适用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办理初次行政许可申请的期限。
第三十三条没有法律、行政法规的依据,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向申请人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得收费。
第三十四条实行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备案报告制度。对《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应当举行听
证的事项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
行政机关备案。
各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具体负责下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重大行政许可决定的
备案工作。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的原则,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履行对被许可人从事
行政许可事项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的责任。
第三十六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
项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责任。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归档。
公众有权查阅行政许可实施机关监督检查记录。
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创造条件,实现与被许可人、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计算机档案系统互联,核查
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
第三十七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可以对被许可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依法进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对
其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实地检查。
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依法进行
定期检验,发给相应的证明文件。
第三十八条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年审、年检或者定期检验、审查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不得对
已作出的行政许可进行年审、年检或者定期检验、审查。
第三十九条个人和组织发现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有权向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举报。
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公布接受举报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机构、地点及电话等,接到个人和
组织的举报后,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四十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不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申请人可以投诉,也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
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一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建立行政许可投诉制度,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受理和处理对本机关
实施行政许可行为的投诉,并在本机关公众信息网站公布受理投诉的机构及电话等。
投诉受理机构对受理的投诉应当进行调查,并将调查处理意见书面告知投诉人。
第四十二条监察部门依法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进行监察;在本机关公众信息网站上公布受理投
诉和检举的机构及电话等;对受理的投诉或检举应当进行调查处理,投诉或检举经查实的,应当责成有关
行政机关依法处理,行政机关拒不处理的,监察部门应当依法追究其负责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第四十三条没有法律、行政法规的依据,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
取任何费用。
物价部门依法对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收取行政许可费用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建立并实施行政许可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过
错责任:
(一)在规范性文件中违法设定行政许可或增设行政许可条件的;
(二)对符合规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
(三)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的;
(四)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五)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六)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理由的;
(七)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八)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九)擅自收费或者不按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
(十)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实施行政许可依法收取的费用的;
(十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十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十三)依法应当根据招标、拍卖结果或者考试成绩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未经招标、拍卖或
者考试,以及不根据招标、拍卖结果或者考试成绩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十四)违法委托中介机构、下属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代行许可管理权的;
(十五)对涉及不同部门的许可,不及时主动协调,相互推诿或拖延不办,或者在本部门许可事项完
成后不移交或拖延移交其他部门的;
(十六)其他违反行政许可规定,贻误行政许可工作或损害许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
第四十五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本机关上年度实施行政许可
的情况,包括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申请许可的情况、许可结果、申请人投诉或者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
政诉讼的情况及其结果等。该报告应在本机关公众信息网站上公布。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本规定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解释。
第四十七条本规定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2002年6月1日市人民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通过的
《武汉市行政审批暂行规定》、《武汉市行政审批责任及其追究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结束——
本文发布于:2022-07-16 11:45: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158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