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施工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
建筑施工事故,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责任过失或意外情况造成施工作业
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人身伤亡或者较大经济损失的事故。建筑施工事故人身损害
赔偿责任,即对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有关责任主体依法应承担的对受害人的民
事赔偿责任。
一、建筑施工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1、事故须发生建筑施工过程中。一项工程的建设一般包括勘察、设计、施
工等一系列过程。作为整个建筑活动的一部分,施工过程主要包括建造和安装两
方面内容。建造是指对各类房屋建筑工程进行营造的行为。安装主要是指与工程
有关的线路、管道、设备的装配及较大规模的装修装饰活动。人身伤亡只有发生
在建造和安装两个工作环节的进行过程中,才构成建筑施工事故赔偿责任。如果
不是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如工程竣工验收后倒塌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害,不
属建筑施工事故的范围。
2、事故须发生在建筑施工工作区域。这里的工作区域应作广义的理解,即
因建造、安装等施工活动需要而必然到达的区域,包括施工现场、搬运建筑材料
途中、拆装运输机械设备途中等。
3、事故受害人须为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包括建筑或
其他组织的职工、雇员、帮工、学徒工等,其根本特征是成为该或组织的成员并
为工程建造、安装提供个人劳务。
4、事故受害人须有损害事实。确定民事赔偿责任应遵循“无损害、无赔偿”
的原则,即以损害事实的存在为基础。建筑施工事故赔偿责任也必须以受害人有
损害为必要条件。如果只是出现意外事件、作业人员过失行为或违反操作规程的
行为,没有发生人身、财产上的损害,则不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只能从管理上
严格措施,或对责任人员进行教育或纪律处分。
5、作业人员的致害行为及有关物件与受害人的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需要
明确地是,只有作业人员的行为是为工作需要和必须的,才构成施工事故。如果
是作业人员因施工以外的原因,如职工殴斗造成人身伤害,不属建筑施工事故,
应按一般人身伤害赔偿纠纷处理。引起损害发生的有关物件主要指工程倒塌、机
械设备毁坏、安全设施失当以及其他意外情况。
二、建筑施工事故赔偿责任与地面施工致人损害责任、建筑物致人损害责任、
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责任的区别
根据《民法通则》关于特殊侵权民事责任的具体规定分析,主要有以下区别:
1、赔偿起因不同。建筑施工事故人身伤害赔偿,是施工作业人员在工作过
程中遭受意外伤害而获赔偿。地面施工致人损害责任,是由于在公共场所、道旁
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
他人损害而赔偿。建筑物致人损害责任,是由于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
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而赔偿。高度危险作业
致害责任,是由于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
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而赔偿。
2、主体不同。建筑施工事故的受害人是施工中的作业人员。赔偿义务主体
一般为与受害作业人员有劳动关系、雇佣关系的用人单位或雇主,即建筑施工作
业这一客体的经营管理人,也是致害人履行职务行为的受益者;地面施工致人损
害的受害人为施工作业人员之外的不特定主体。致害人为地面工作物的现实占有
人,针对不同具体情况,包括地面工作物的所有者、管理者、使用者、承包者、
施工人等,赔偿义务主体相应地与具体致害人一致;建筑物致害的受害人为一般
的民事主体。赔偿义务主体是建筑物及其他地上物的所有人和管理人及其他占有
人。致害的是土地上的建筑物、地上物以及建筑物上的悬挂物、搁置物等物件,
从致害主体上看,包括一般的民事主体,也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委托的单位,
因而使其它能够概括进去国有公共设施瑕疵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致害的受害
人,为高度危险作业占有人、所有人或经营者之外的不特定主体,因为高度危险
作业致害责任是指对周围环境致害,即对他人致害,而不是对自己致害。赔偿义
务主体是高度危险作业的作业人,是指实际控制高度危险作业客体,并利用该客
体谋取利益的人,可能是高度危险作业的占有人、所有人或经营者。受害人不能
向高度危险作业的具体操作人员请求赔偿。
3、适用法律不同。由于国家对建筑市场准入的主体资格有明确、严格的要
求,建筑施工事故的赔偿主体一般是具有法人资格和相应资质的,而受害方往往
与建立劳动关系。因此,对建筑施工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争议的处理以《劳动法》
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主,同时,因存在雇佣关系、帮工关系等,也经常适用《民法
通则》关于特殊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地面施工致害责任、建筑物致人损害责任、
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责任都是《民法通则》明确规定的特殊侵权行为形态,自
然适用《民法通则》的具体规定。
三、建筑施工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中的法律关系
1、建筑施工事故中的工伤赔偿法律关系
工伤是指职工在工作期间形成的,依照《劳动法》、《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等规定处理的人身伤亡事故。工伤赔偿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工伤事故而
发生的经济性赔偿。建筑施工事故构成工伤,当事人之间因赔偿问题发生纠纷,
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范畴。建筑施工事故人身损害是否构成工伤,赔偿争议是否
符合工伤赔偿案件的条件,应当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和界定:
(1)看争议双方是否符合特定主体要求。工伤赔偿案件主体是特定的,不
适用一般主体,这是其作为劳动争议案件与其他民事纠纷一个很重要的区
别。工伤赔偿案件主体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根据《劳动法》和《建筑法》的规定,建筑市场的用人单位主要指国有、集体、
中外合资合作和私营等符合资质条件的法人。虽然《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还包
括个体经济组织,即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但法律对从事建筑活动的人
员和单位有明确的技术和资质要求,如,有符合规定的注册资本,有相应的专业
技术人员、技术装备等等。对取得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的个人,也只允许独立
或合伙承包规定范围内的村镇建筑工程。因此,农村中的各类个体建筑队、装修
装饰队、承揽工程的合伙施工队等,不符合《劳动法》规定的用人单位条件,行
政主管部门也不予核发营业执照。建筑市场的劳动者即建筑施工事故的受害方即
与上述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自然人。
(2)看争议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劳动法》实施以后,劳动关系的存在
一般是基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确认用工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也主要审查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实际生活中用
人单位与劳动者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仍然大量存在。没有劳动合同,不
能绝对地排除劳动关系的成立和存在。《劳动法》虽然对事实劳动关系未明确规
定,但在劳动部的有关规章中有条件地规定了事实劳动关系。《劳动部关于贯彻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中国境内的、个体经济
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个体经济组织
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适用劳动法。在确定建筑施工事故受害方与用人
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时,关键要根据有关规定实事求是地认真审查是否存
在事实劳动关系,依法保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
(3)看人身伤亡事故是否发生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是界定工伤的一个
关键环节。参照《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对工伤范围的列举式规定,结合《劳
动法》的基本原则,对人身伤害是否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确认,可以从以下几个
因素综合分析:一是工作时间因素,考虑遭受意外人身伤害是否发生在工作时间
内。二是工作场所因素,考虑是否在工作场所遭受意外人身伤害。三是利益因素,
既不在工作时间内也不在工作场所内的情况下,考虑是否为维护用人单位利益而
遭受意外伤害。四是公益因素。即指劳动者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
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等遭受意外伤害的。在确认建筑施工人身伤亡是否发生在劳动
过程中时,应主要依据伤害是否在工作时间内和施工区域两个因素,同时兼顾利
益因素和公益因素。
2、建筑施工事故中的雇员受害赔偿法律关系
按照我国的传统法学理论,雇佣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私有为基础而形
成的一种劳动关系。因而,劳动者在公有制单位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劳
动,并不是雇佣劳动,劳动者和单位之间的关系不是雇佣关系。但是,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变化,劳动力就
业形式日趋多样化,社会分配形式日趋多元化,不能再简单地以生产资料私有即
用人单位的所有制性质来区分劳动法律关系和雇佣法律关系。《劳动法》规定“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
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这里的用人单位包括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联营、
股份制以及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等各种单一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上述与
其劳动者(有的称雇工、雇员)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都属劳动法律关系,由《劳
动法》调整。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区分劳动法律关系和雇佣法律关系?笔者认为,
在劳动者(雇员)成为某主体(或组织)的成员并在其监督下提供劳务的前提下,
应当主要从接受劳动者(雇员)提供劳务的主体上来区分和界定,凡是接受提供
劳务的主体有合法的营业执照、用工权,即符合《劳动法》规定的用人单位条件,
与向其提供劳务的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法律关系。没有领取营业执照和合法用工
权的“组织”或个人,如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农村建筑队、农村承包户等,
与向其提供劳务的劳动者或雇工、雇员之间只能发生雇佣法律关系。具体认定是
否存在雇佣关系,还要从双方之间有无雇佣合同(口头的或书面的)、受雇人有
无报酬、受雇人有无提供劳务、受雇人是否受雇佣人的监督和指挥等方面全面考
察分析。
四、建筑施工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和举证责任
建筑施工事故中的工伤赔偿与雇员受害赔偿,应当采用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
则,即用人单位(雇主)对劳动者(雇员)在执行职务中所受的人身损害承担赔
偿责任,不以其有过错为成立要件。用人单位(雇主)的免责事由主要限于劳动
者(雇员)个人的犯罪、自杀、蓄意违章等故意行为。这是因为:(1)无论是劳
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受损害还是雇员在执行职务中受损害,都是在为用人单位或雇
主的利益、并在其委办的工作、事务中受到人身伤害。(2)用人单位(雇主)负
有为劳动者(雇员)提供适于劳动的安全工作环境、条件的义务。劳动者(雇员)
是利用用人单位(雇主)提供的劳动条件完成工作的,其所受损害,往往是由于
所提供的工作条件(如工作的危险性)或物件(如机械)造成的。同时,这种人
身伤害并非用人单位(雇主)的直接行为造成的,属于特殊侵权损害。(3)劳动
者(雇员)对因执行职务所受人身伤害享有的请求赔偿权,是其享有的宪法赋予
的劳动保护权利的自然延伸,任何人都不得剥夺和侵害,并非基于劳动合同或雇
佣合同产生的。因此,劳动合同(雇佣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以及用人单位(雇主)
和劳动者(雇员)有无过失,均不影响用人单位(雇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除
非用人单位(雇主)能够证明人身损害是由劳动者(雇员)的个人故意行造成的。
这样处理自然会加重用人单位(雇主)的责任,但用人单位(雇主)可以通过为
劳动者(雇员)投保人身或责任保险予以分散承担的风险。这两类赔偿案件的举
证责任分配原则在我国的《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及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
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都没有具体规定,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
合考虑这类案件当事人的举证能力,笔者认为,受害方只要能够证明自己与用人
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和受损害的事实,只要能够证明自己与雇主之间存在雇佣
关系和受损害的事实,用人单位或雇主应就行为或物件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
果关系及其提出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理由是:这两类赔偿案件作为一种特
殊侵权案件,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中,双方除了具有一般
民事法律关系的平等性,还具有隶属性、人身依附性、财产性的特征,劳动者和
雇员往往在各方面处于被动、服从和弱者的地位,在调查取证方面受到很大的局
限。
五、建筑施工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自己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的原则,即不对他人的行
为负责,也不对自己无过错的行为负责。而特殊侵权行为,既可能有为他人行为
负责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对自己没有过错的行为负责的情况。作为特殊侵权性质
的建筑施工事故工伤赔偿和雇员损害赔偿,有的损害是由于建筑施工这一客体存
在危险性发生意外情况出现的物件致害,有的损害是作业人员的过失行为,但致
害的行为主体(具体致害人即作业人员)与赔偿责任主体(致害人与受害人共同
的用人单位或雇主)是相分离的,对劳动者或雇员的人身伤害承担赔偿责任的,
应当是建筑施工作业这一客体或致害物件的经营管理人(也是具体致害人履行职
务行为的受益者)即用人单位或雇主。现实生活中,工程建设存在着许多违法的
承包、分包合同关系和其他违法从事建筑活动的行为,使建筑施工事故人身损害
赔偿往往出现多个责任主体,需要依法确认,以维护正常的建筑施工市场秩序和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实践中出现多个赔偿责任主体的情形,笔者作如下初
步探讨:
(1)建筑工程实行直接发包的,发包单位将建筑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
质条件的承包单位或个人的,以及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总承包方违反规定将建
筑工程肢解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或个人的,导致发生建筑施工
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承包单位或个人和发包单位为赔偿责任主体,并承担连带赔
偿责任。形成工伤赔偿争议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时,发包单位列为第三人,形成
雇员损害赔偿争议诉讼时,发包单位为共同被告。
(2)总承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或合法分包的单位将承包的工程再分包给不
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导致分包或再分包方发生建筑施工事故人身损
害赔偿,分包方和总承包方、再分包方和分包方为赔偿责任主体,并承担连带赔
偿责任。形成工伤赔偿争议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时,总承包方或分包方列为第三
人。形成雇员损害赔偿争议诉讼时,总承包方或分包方为共同被告。
(3)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建筑工程转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或个
人,导致接受转包方发生建筑施工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接受转包方和承包单位为
赔偿责任主体,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形成工伤赔偿争议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时,
承包单位列为第三人。形成雇员损害赔偿争议诉讼时,承包单位为共同被告。
(4)建筑转让、出借资质证书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许他人以本的名义承揽工
程的,导致接受转让方、接受出借方或借用他名义方发生建筑施工事故人身损害
赔偿,接受转让方和转让方、接受出借方和出借方、借用他名义方和允许借用方
为赔偿责任主体,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形成工伤赔偿争议进入仲裁和诉讼程序
时,转让方、出借方、允许借用方列为第三人。形成雇员损害赔偿争议诉讼时,
转让方、出借方、允许借用方列为共同被告。
上述赔偿责任主体,特别是连带责任主体的确定,主要理由是:
(1)非法发包、分包、转包及转让、出借资质证书方,对建筑施工事故人
身损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过错。建筑施工行业是具有一定危险(有的还构成高度
危险)的作业,国家对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在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
术装备、已完成的工程业绩等方面规定了相应的资质条件。当建筑施工作业的经
营管理人合法地从事建筑活动,依法承包、取得分包时,原经营管理人或占有人
已不直接从事建筑施工作业,因此,当发生建筑施工事故时,应由合法经营管理
施工作业的人承担责任。当建筑施工作业被他人非法经营管理,如将工程发包、
分包、转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导致发生建筑施工事故时,发
生事故的现经营管理人应当承担责任,原经营管理人或占有人也应承担相应的责
任。原经营管理人或占有人虽然已不直接从事建筑施工作业,但由于其明知建筑
施工作业的危险性,明知国家对建筑活动主体有法定的资质要求和限制,明知违
法转移建筑施工作业之后人身损害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会加大,仍然违法转移建
筑施工这一危险作业客体,显然没有尽到对损害后果发生应当预见和控制的注意
义务,具有明显的过错,对受害人应承担相应的侵权法律责任,只不过这种侵权
责任是一般侵权行为责任,不象现经营管理人对受害人承担的是无过错特殊侵权
责任,即工伤赔偿责任或雇员损害赔偿责任。
(2)非法发包、分包、转包及转让、出借资质证书方(违法转移建筑施工
作业危险客体方)的违法行为与劳动者(雇员)人身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
何确定侵权损害赔偿领域的因果关系,历来有“相当因果关系”和“必然因果关
系”两种对立的学说。笔者认为,在确定建筑施工事故人身损害因果关系时,应
当有条件地适用“相当因果关系”说,即应当查明引起人身损害发生的全部条
件,并把对损害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的因素都作为原因来分析和对待。在此基础
上,区别各种原因对损害结果发生所起的不同作用,“借助于过错因素从众多的
因果中孤立地抽象出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从而确定因果关系”。如前所述,建
筑施工事故人身损害的直接原因一般是施工作业人员的行为或物件,施工人员行
为或物件与损害结果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因果关系)正是用人单位(雇
主)承担无过错赔偿责任的根本前提。按照“相当因果关系”说,这里的因果关
系链条并未截止,违法转移建筑施工作业客体方的违法行为也是人身损害发生的
原因和条件。虽然这种违法行为只是为人身损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但违法转
移方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不履行对损害后果应当预见的注意义务,对损害结
果的发生不仅具有明显的过错,其违法行为也是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之一,让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既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也有利于维护正常的
建筑活动秩序,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基本的劳动权利和人身权利。如果转移方是合
法地发包、分包等,这种转移施工作业危险客体的行为表明其已充分地、合理地
履行了对损害后果发生的注意义务,对损害的发生没有任何过错和过失,不应认
定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3)有关法律比较明确地规定了违法转移方的侵权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
和国安全生产法》第86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
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令限期改
正,没收违法所得……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承包方、承
租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本文发布于:2022-08-29 23:27: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923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