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税务管理的思考[修改版]

更新时间:2024-11-08 06:04:31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29日发
(作者:北京专利)

第一篇:关于税务管理的思考

关于税务管理的思考

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保证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才能切实保证国家财政项目

的可持续性,保障经济政策履行的效果。税收征收管理是国家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对税务活

动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从广义上说,税收征收管理包括税

务决策管理、税源管理、征收管理、稽查管理、违章处罚管理、税收计划管理和税务行政组织和纳税申报

三个环节。税收征管是实现税收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手段。

关键词:税收管理体制、税收法制管理、税源监控、问题、建议

一、税务管理的概况

税务管理是国家及其税务机关依据税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活动的特点和客观经济规律,对税收分配活

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控制,以保证税收职能作用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活动。

税务管理的主体是指各级税务机关,即由国家负责管理。各级政府主管税收工作的职能部门是税收管

理的具体执行机构,代表国家行使税收管理权限。各级政府主管税收工作的职能部门的分工是:国家税务

总局和所属的税务分支机构以及各级地方税务局负责各种工商税收;财政部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机关负

责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海关总署及其所属机构负责关税、船舶吨税以及进口商品所缴纳的增值

税、消费税。

税务管理的客体是指税收分配活动的全过程。从宏观角度分析,税收分配涉及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

方等的分配关系;从微观分析,税收分配是指各级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前者构成税收管理

体制问题,后者形成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内容。从狭义的角度讲,税收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

理过程。

税务管理的依据是税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活动的特点及其客观经济规律。税务管理的职能是决策、计

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控制。

税务管理的目的是保证税收实现组织收入职能、调节经济职能、监督管理职能。

二、税收与法税收征收管理,实质上是一个行政执法过程。因此,税收征纳各方只有按照法定的方式、

方法和步骤来进行自己的征纳税活动,依法行使征税权力和履行纳税义务,才能形成规范、有序的征纳关

系和良好的税收征纳环境。当前,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要求,我国正在积极建立统

一、公平、法治、开放的税制。为了保障新税制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税收征管工作,适应

加入WTO和推进依法治税的需要,必须对我国现行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构建统

一、公正、效率的税收程序法律体系,为税务机关的行政执法和纳税人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

完善的法律保障,以充分发挥税收在组织收入、调控经济中的职能作用。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我国税收征管法律

制度的现状与特点:统一了内外税收征管制度,初步建立了税收征管法律体系,明确了税收立法权,赋予

了税务机关必要的行政执法权,建立了对税务机关的执法制约制度,确立了税务代理制度,建立了税收法

律责任制度,对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必要的保护。

税收征管法体系的构成和内容:从纵向上看,税收征管法体系是由不同层次的税收征管规范性文件组

成的,它们是与税收征管立法权相对应的,包括宪法、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最高

渊源是宪法中有关税收征管的规定。税收基本法是对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做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规定

的税收“母法”,其中有关税权划分、税务机关的设置和职权、税收征管体制、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税收

征管基本原则和程序等规定,是税收征管法的重要内容。税收征管法是对有关税收征管中的原则、制度、

程序等做出全面规定的税收征管综合法,是规范税收征纳程序活动的最重要的法律。税收征管法规和规章,

或是对税收征管法律中的规定进行具体化和明确化,或是对征管中的专门性问题做出规定,在征管工作中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横向上看,税收征管法体系是由调整不同种类税收征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组成的。

根据税收征管法律规范内容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税收征管体制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税务争议救济法等。

税收征管体制法规定的是税收征管权的设定和划分、税收征管体制、税务机关的设置、职权和管辖范围等,

它在税收征管法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主导地位。税收征收管理法是关于税收征纳具体制度和程序的规定,包

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法律责任、税务代理、税务监督等,是税收征管法体系的主干,居于

主体地位。

建立税收征管法体系应注意的问题:提高立法规格,增强征管法效力;注意法律的可操作性,提高立

法质量;修改和补充并用,适当注意法的前瞻性;注意与其他法律的衔接,提高征管法体系的协调性和统

一性。

三、税收管理体制

税收管理体制是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划分税收管理权限为中心内容的一项管理制度。它是税务管理的

基本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地方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漏洞:

(一)、当前地方税收管理机构设置中的不适应。分税制分设了国税与地税两套征管机构,对国税局和

地税局的职权范围进行了分工。但是,两套税务机构在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矛盾与不协调。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征管范围交叉。如,部分属于地方税的收入,如集贸市场和个体工商业户的税收以及涉外税收中的地

方税收等仍由国税局代征,收入大部分划归地方,国税局征税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也使地

方政府无法对属于本级的收入充分行使管辖权,这与建立国税、地税两个税务机构的初衷相悖。二是对共

享税的征管存在矛盾。共享税由国税征管,但征收任务又与地方挂钩,是一种不彻底的分税征收制。三是

征税权与其他执法权相脱节。即部分地方收入由国税局征收后,其他执法权,如管理权、检查权、复议权

的归属如何与征收权一致起来,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地方税收管理中存在税收腐败。税收管理部门的腐败问题由来已久,自从产生税收这一国

民收入再分配手段以来,税收腐败问题就应运而生,并且成为根深蒂固、难以清除的痼疾之一。税收负担

的沉重和税收人员自身收入的有限是导致税收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税务人员的自身收入与所征收的

税款相比则是相当小的一个数字,这两种比例差异越大,税务人员通过少征部分税款而将其转为自身收入

以改善经济状况的欲望也越强。在这里纳税人和税务人员存在着明显的共谋,如果纳税人通过行贿进行逃

税获得的收益高于行贿支出,则纳税人愿意进行行贿;而税务人员如果确认纳税人不会告密,并且可以逃

避任何调查,则进行腐败就是税务人员的最佳选择。因此在地方税收管理中,必然存在税收腐败现象。

(三)、各地方政府违规减免税的现象愈演愈烈。当前,各地为了吸引外资,不惜一切代价,纷纷给予

外商各种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按照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除中央政府有明确授权的以外,各

级地方政府均无权制定税收减免政策。然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越权制定了各种减免税“土

政策”,包括纳税前的减免优惠和纳税之后的税收返还,即先征后返,在税款入库之后,进行“退库”,将

税款返还给企业。因为某些税种是中央、地方共享税种,地方如果擅自减免就等于变相剥夺了中央收人。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关于开展减免税政策落实情况活动的公告》,对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的各种减免税

进行调查。如此大规模的调查反映了国税总局对当前减免税问题的高度重视,这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违规减

免税导致地方恶性竞争,已经严重阻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我国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

(四)、地方主体税种缺乏,导致地方政府过于依赖非税收人。当前地方税收体系中税种虽多,但缺乏

对地方财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且长期稳定的税种,税源零星分散,受制因素多,税源潜力小。而且地方政府

的税收管理权限偏小,地方税的立法权完全集中在中央,省级以下政府没有地方税的立法权,地方政府不

能根据当地支出需要及本地区域特征开设税种筹集收入,地方政府收人税收依存度过小,地方税收收入远

远满足不了地方财政支出的需要,越来越依赖各种预算外收入以及举债收入。土地资源是政府手里的巨大

财富,因而成为了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此外,举债虽然是国外地方政府获得收入的重要方式,但是

由于我国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各地方政府大量通过下属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并为其提供担保,以获取

资金用于城市建设,从而为地方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风险。

地方税收管理体制的改进的对策: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营业税是地方税收固定的收入,在地方的财政建设

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广泛培植包括交通运输、建筑安装、旅游等在内的第三产业作为税源。

优化产业结构,开辟新的财政收入来源,帮助国有企业改制转型。

(二)、建立系统科学的税收。管理体制税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分税制的实施给当前独立运行的地方税

务系统带来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转换脑筋,强化征管,建立并开拓与之相适应的税收

管理休制,确保地方财力的来源,是摆在地方政府和税务部门面前的重要理论课题。基于政府对地方税收

管理的盲目干预问题,税收管理部门必须把政府税收管理体制为主,地方税收管理体制次之的二级管理体

制作为一个系统,对税收进行科学地、规范化地管理,不仅增加了税收量,还降低了制度运行的成本,最

终将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程。

(三)、优化地税税制,开辟新税种。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使政府具备新的社会管理职能,这就决定

了要有新的税收收入来源。税收制度也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来适应税收管理体制。例如:我国老龄化进程

的加快,养老保险金的欠费现象也缺乏强力制约。为了加强社会的稳定、实现税收的转移支付目标,养老

金应被立法、规范为新税收;同样,可以对某些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这样可遏制地方税收管理部门只收

“污染费”,可从源头上根本性的消灭污染。

(四)、重视地方利益,适当下放部分税权。在不违反地方税收收益性原则的前提下,税收管理部门要

重视地方的利益,适当下放部分税权,给予地方政府充足的自有税收收入的能力;同时中央政府也应在制

度的设计上为地方政府留一些自有收入来源。从而使经济发展在地方与政府间达到“横向”与“纵向”的

均衡发展。

(五)、合并重叠机构,理顺内部矛盾,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税务

管理部门的广泛推广,“减人增效”机制对合并重叠机构,理顺机构的内部矛盾,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减人增效”也是解决“吃饭财政”问题的唯一方法。

将地方与国家重叠的税务机构进行合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清退冗余人员,这样不仅在根本上减轻了经

济负担、降低宏观税负、优化经济环境,而且还可以有效堵住税收征管漏洞,防止纳税人偷漏税,减少行

政机关间的矛盾,改善行政机关执法效率,改善行政机关形象。

四、税源监控

税源的管理和监控是税收征管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防止税收流失,规范税收行为,加强税法建设

有重要作用。

根据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以及我国税收工作的实际情况,税源的监控工作,必须体现在税收的各

个环节。具体来讲就是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税务登记,从登记环节予以监控

税务登记,是对税源监控的重要一环。根据我国税法的规定: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是纳税人在

开业、歇业前以及生产经营期间发生有关变动时,在法定时间内就其经营情况向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办理书

面登记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是纳税人义务的法定手续,也是税务机关掌握税源和对纳税人进行监督管理的

依据。建立税务登记制度,对加强税收征管、防止漏征、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账簿、凭证管理,在经营过程中对税源实施监控

账簿、凭证是纳税人记录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经济核算的主要工具,也是税务机关确定纳税额,进行

财务监督和税务检查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账簿、凭证管理,不仅是保证纳税人正确计算应纳税款、严

格履行纳税义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打击、查处偷漏税的有效途径。因而是税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事生产

经营的纳税人都必须按照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设置账簿,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根据合法、有

效的凭证记账,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并据以计算应纳税额。

(三)、加强纳税申报,杜绝虚报、瞒报行为

纳税申报是纳税发生纳税义务后,按照规定期限就纳税事宜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报告的一项税收征管

制度。纳税申报既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代征人履行代征、代扣、代缴义务的法定手续,出是税务机关

办理税收征收业务、核定应纳税额、填写纳税凭证的主要依据。

(四)、加强发票管理,坚决杜绝滥开、虚开发票行为

发票是指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发票

作为经济活动中记载业务往业,证明款项支付和资金转移的基本商事凭证,不仅是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财

务收支的法定依据,也是税务机关据以计征税款和进行税务检查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发票管理不仅有

利于控制税源,预防偷漏税,强化税收征客,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强化税款征收,杜绝税源的流失

税款征收是指税务机关近照税法规定将纳税人应纳的税款收缴入库的行为。它是税收征收管理的中心

环切,直接关系到国家税收能否及时,足额入库。

(六)、加强税务检查,强化对纳税义务人的监督和审查活动

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的监督、

审查活动。税务检查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税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税务检查,对

于加强依法治税,保证国家税收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税务检查,既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税收

政策,严肃税收法纪,加强纳税监督,查处偷漏税和逃骗税等违法行为,确保税收收入足额入库,也有利

于帮助纳税人端正经营方向,促使其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和地方财力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采取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

经济杠杆。在地方税收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结构、税收制度,实行规范的税收政策,对正确

有效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社会就业,推动社会经济持续

健康的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功能和意义。

第二篇:企业经营管理建立税务会计的思考

企业经营管理建立税务会计的思考

摘要: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博弈加大了两者的差异。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保持差异的同时,应当

积极地进行协调,不仅有利于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成熟,而且也有利于降低税收遵从成本。

关键词:税务会计财务会计协调

一税务会计相关概念介绍

税务会计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即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力的进步,

社会成熟到能够把征税、纳税看作是社会自我施加的约束的时候,再加上人们日渐增长的对货币资金时间

价值的重视发展起来的一种专业会计。

二企业实行税务会计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企业增强法律意识,降低纳税风险的重要措施

企业纳税人应该做守法人、文明人、精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要充分享受纳税人的权利,

如有权申请减税、免税、退税;有权请求税务机关解答有关纳税问题;有权对税务处罚要求举行听证;有

权向上一级税务机关提出复议;对上一级税务机关的复议决定不服时,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对税务人员

营私舞弊的行为,有权进行检举或控告;有权在税收规定容许的前提之下综合权衡各种投资方案、经营方

案与纳税方案,使其形成最佳组合,即进行税务筹划,从而达到既合法纳税,又可达到税收负担最低化、

降低纳税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二)是强化管理意识和维护利益的有效途径

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采取避重就轻、避虚就实等策略进行合理避税。熟知税务会计,实行税务会计

是在法律基础之上进行避税,减少税收负担的基础,所以企业有必要在内部进行税务会计知识的教育,实

行一定的政策来鼓励它的发展。

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对经营活动的影响及其在实务中的运用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二者的目标不同。财务会计是按照会计准则核算企业的财务成果,并为企

业利益相关人(包括银行、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提供真实相关的信息,便于他们投资决策。而税务会计则是

按照税法来核算企业的收人、成本、利润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系统,其目的是保证国家税收的充分实现,

调节经济和公平税负,为国家税务部门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

第二,二者核算的依据不同。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而税务会计核算的依

据是国家税法及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细则等。

第三,核算基础、处理依据不同。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不少差别,其中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收

益实现的时间和费用的可扣减性上。

第四,计算损益的程序不同。税收法规中包括了修正一般收益概念的社会福利、公共政策和权益条款,

强调应税所得与会计所得的不同。当财务会计的核算结果与税务会计不一致时,财务会计的核算应服从与

税务会计的核算,使之符合税法的要求。

四企业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协调

(一)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给公司带来的弊端

1.引发财务信用危机

税法对会计信息有着天然的制约、保护和监督的功能。企业少报盈利,就会被界定为偷逃税,承担相应

的法律责任;而企业虚增利润就得多交所得税。但是随着税法与会计准则(制1

度)各自的改革调整与完善,两者间的政策差异日益扩大,并弱化了税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护和监督,

从而导致财务丑闻接连不断的出现,进而引发财务信用危机。

2.导致纳税及征税成本增大

税会差异的扩大带来会计信息的复杂化,增大了纳税人的成本。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

时,会计核算应当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规定进行处理,而纳税申报时要根据税收法律、法规中规定

的税收政策要求处理,由于存在政策差异,对存在的差异处理成为一件难度较大的工作。

(二)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协调

为了达到协调的目的,企业应该能够做到:

1.培养人才,提高员工能力。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选拔符合税务机

关和企业要求的人员担任税务会计,并为其提供培训、调研机会,保证税务会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2、遵守法律。企业税务会计所反映的企业的税务活动是否合法、正确的标准只能是国家税法。因此,

在企业税务会计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税法中有关计税依据与会计处理的规定,这些规定涉及到账簿、凭

证、会计基础、会计、计算单位和申报制度,特别是涉及到资产会计处理,这方面的规定更加详细。

3、灵活操作。一是指企业在进行税务会计活动中,对于那些与企业纳税关系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

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而对于那些与企业纳税关系相对次要或无关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纳税

资料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或省略。二是指核算与监督相结合。

4、寻适度税负。税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及债权人提供准确的纳税资

料和信息,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对此,企业的税务会计人员应深刻理解现行税收规定的

有关精神,在符合或不违反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

5.另外,从细节来讲,为了全面、完整地做好税务工作,可根据企业业务量的大小设专人或兼职的办法

进行管理。具体地讲,如按产品的不同税率与产品名称,分别设置销售明细账户,便于企业计税和税务检查,

按税种和税目等分别设置应交税金和专项应交款明细账户,管理印花税票的购人、领用、结存业务,定期将

领用的数额计入费用成本,填制有关的应缴税费和上缴税费的记录凭证,编制各种税种、税目的纳税申报

表和有关会计报表,管理税务文件、资料等档案,草拟税务问题的申请复议或向法院提出的起诉书,提出

纳税情况分析,供企业领导人参考。

结束语

总之,税务会计的实施对企业来说是大势所趋,而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离也

是必然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公司应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尽量的将其进行协调,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之上来

减少税负。

参考文献

【1】试论税收法规与会计涉税业务差异的协调,李春燕,科学论坛,2008/3

【2】试述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发展模式,刘丽杰,财政金融,2008/2

【3】设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探析,杨小燕,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4

【4】试论企业税务会计的应用,张丽敏,中国集体经济,2007/6

第三篇:对三位一体税务户籍管理体制的思考

从现行税法体系来看,我国并没有提出完整的税务户籍这个概念,仅仅将税务登记证制度视为税务户

籍的管理。

笔者认为,税务户籍就是记录每个纳税户的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纳税信息,并将

各类信息负担于纳税户中具体责任人的管理载体。可以建立一个纳税户籍、税务登记证、涉税自然人(法

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财务人员、办税人员

、代理人、投资人)身份证三位一体的税务户籍管理体制。

第一,纳税户籍记录一个纳税户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纳税情况。从开始登记、一些基本情况变动直至消

亡后的登记造册。在此要对纳税资料进行特别说明:纳税资料应视为只是记录纳税户在一个纳税内办理纳

税情况的过程,是纳税户籍的信息源。而其产生的年终汇总纳税额与管理分局评估出的违法行为、稽查局

检查出的违法行为才是纳税户籍登载的内容。

第二,税务登记证作为可流动的税务户籍证明,同现行税务登记证一样设正本、副本。正本供纳税人

经营时亮证使用,悬挂于经营活动场所的明显位置,内容可以基本不变。副本在纳税人外出经营或办理纳

税事项时使用,内容应增加纳税户涉税自然人身份证号码和照片,改变副本作用不大的现状,供可查询部

门查询身份及涉税情况。

第三,涉税自然人是纳税户涉税信息的负担人。税务机关可以以自然人现有的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基本

号码,终生唯一。税务机关对自然人首次参与到纳税户涉税事宜开始进行登记,并可以以证件的形式进行

授予,与副本配合使用。登记人范围为: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财务人员、办税人员、代理人、投资人等。

涉税身份证记录相关涉税人员在某时某地,担任何涉税职务时受到过何种处罚及其在职时按责任分担的违

法责任。涉税身份证信息产生后直至该自然人消亡,涉税自然人的所有涉税行为全程在税务机关的监控下。

随着税务系统办公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金税工程网络已经成功拓展了税收监管面,应该说把税务户籍

管理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已经具备了条件。因此,应充分利用金税工程网络资源,并结合金税三期的网络

建设,在国家税务总局建立税务户籍信息化管理系统。根据税务户籍的定义,系统主要记录纳税户基本情

况(包括违法行为)、内部重要涉税自然人的组成情况、涉税自然人的违法情况。可以适当考虑记录奖励情

况。任何税务机关都可录入、查询纳税户、涉税自然人的涉税违法行为。

在建立了税务户籍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后,使纳税户和涉税自然人的违法行为长期记录在发展的履历中,

对其发展必将造成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减少漏管现象是管理的关键。

第一,变部门联系为约束型。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部门联系都是粗放的建议协作型的。如《税收

征管法》规定了工商机关应提供相关信息,但并没有规定对不提供者将给予何种处理等。所以国家应尽快

颁布法律,特别是加快税收基本法的制定,相应提高税法的位阶,把部门联系从协议型变为约束型。

第二,适度开放系统权限。通过法律的制定,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网络连接,税务机关针对各部门信息

的需要,开放相关操作平台,让各部门直接录入其办理证件等的信息。如税务机关对工商机关开放工商登

记信息平台,工商机关在办理了登记户后,就将信息直接输入工商登记信息平台,这样税务机关就可以直

接了解工商办理证件的情况。

第三,将逃税行为记入税务户籍。税务户籍系统的重要功能就是记录纳税户和涉税自然人的违法行为。

税务机关在查和登记过程中,区分一些非纳税户和涉税自然人主观因素的漏管外,将这种违法行为一律

记录到系统中去,达到监管的目的。同时,可以拓展税务户籍信息运用的范围,在部门之间形成联合管理。

如作为银行信贷的资信度,上市公司投资人信息披露,海关重点监控对象等。

第四篇:关于制约税务稽查管理工作的思考

关于制约税务稽查管理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涉税违法行为也在不断翻新,这不仅对税务稽查部门和稽查人员的工

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目前在稽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进一步解决,稽查管理水平需

进一步提高。从目前税务案件查处速度和绩效看,稽查现状不容乐观,制约税务稽查工作的因素越来越多,

而对稽查工作提出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为此需要我们对各种制约因素进行客观分析,理性对待,寻有效

的对策,才能把握住新形势、新要求下稽查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

一、稽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制约和影响税务稽查的主要因素,有内外两方面,即税务机关自身因素和纳税人方面因素:

(一)税务机关自身因素的影响

1.观念因素。近几年,纳税服务成为现代税收征管的主流发展趋势。《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明确

规定,税务机关应当为纳税人提供各种形式的纳税服务。国家税务总局也在《纳税服务工作规范》中将纳

税服务界定为是税务机关行政行为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和税务机关依法诚信征税的基

础性工作。作为一种法定的行政行为,对税务机关而言,纳税服务就不能是可有可无的,也不能变通执行,

必须依法履行。但是,强调优化服务并不是淡化严格执法。而事实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因为过分

注重纳税服务,而限制了严格执法。譬如,把纳税评估等同于对企业的检查,而受限于内检查次数而放弃

了计划中的检查,查前告知企业并允许其在查前或查中的自查自纠。

2.工作因素。即征管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了税务稽查难度。随着收入压力的不断递增、以及税收管理员

制度和精细化征收管理的推行,基层征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纳税评估的实施,原先由稽查部门

在检查时很容易发现的一些浅显的、简单的涉税问题,现绝大部门已在评估环节解决,只有复杂的、深层

次的问题留待稽查部门去发现、去查处。同时纳税评估也是对纳税人应付税务稽查能力的一次“演习”和

“培训”,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稽查对涉税违法行为查深查透的难度。

3.制度因素。即部分制度影响了一些稽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是税务机关内部通过推行行政执法责任

制来加强对稽查执法的监督和制约,要求稽查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进行,否则会被追究执

法过错责任,这对环环相扣的稽查工作来说无疑是一种约束和限制,本不该简化的也许就简化了,本该查

深查透的,也许就避重就轻了;二是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不到位,造成奖惩方面差不多的现状。目前,检查

人员要面对工作中的日常检查、大案要案检查、各类协查、信访案件、复查案件、专项检查等,繁重的工

作量,加上急事急办的临时性工作,使检查人员一直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而作为稽查管理部门,在满负

荷工作状态下,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管理和抓制度建设,造成了在稽查管理中存在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制

约了稽查干部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影响了稽查工作质量的提高。

4.素质因素。目前我们的部分稽查干部业务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稽查工作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

步伐的加快,企业向高科技、智能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财务资金运作体系、会计体系、质量体

系、人力资源、营销网络、信息系统、知识产权等各衡量标准体系

一体化将成为必然,客观上增加了稽查的难度。另外,由于稽查干部学习稽查专业人员较少,基本都

是“半路出家”,查账水平还停留在让查什么就查什么的阶段,难以将存在的问题查深查透。同时,部分稽

查人员由于业务水平的限制,对税收业务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掌握与理解不够深透,不能灵活运用,

查帐中依靠过去的经验和习惯做法,电子查账技能较低,稽查理念陈旧,跳不出“就账查账”的圈子,稽

查手段缺乏创新,稽查技巧有待改进。

(二)纳税人方面因素的影响

1.纳税人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稽查执法工作要求更高。随着纳税人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维权

意识也不断增强,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等能够保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手段也被越来越多的纳税人采取,这对

税务稽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工作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纳税人“盯”住不放。稽查干部出于自我保护

或减少麻烦的想法,在稽查执法过程中往往左顾右盼、谨小慎微、顾虑甚多,导致工作上缺乏雷厉风行的

锐气,影响了稽查执法的效能。

2.纳税人偷税手段越来越隐密,稽查证据查实难度增大。随着纳税人被评估、被稽查次数的增加,纳税

人“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想继续偷税,往往舍弃一些浅显的偷税手法,而注重于采用一些更为隐蔽、更

加严谨的偷税手法。手段有:从转至“假业务真发票”偷税,从账内存款偷税转至账外现金偷税,

从单个企业偷税转向与关联企业联系偷税、从保留资料痕迹转至毁灭证明记录偷税等。这些偷税新动向、

新行为,给稽查部门一查到底、查到证据确凿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3.纳税人反稽查能力日益提高,稽查取证力度不足。证据上不能取得突破,稽查查案就会停滞不前。行

政执法证据的要求正逐步向司法证据范畴靠拢,这造成了稽查查案在证据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故意偷税

的纳税人,为了逃脱责任追究和法律惩处,有的故意造成会计账簿设置不齐全,或账簿记载混乱,成本结

转不规范,甚至账实不符;有的拒不提供纳税资料,“一问三不知”要什么没什么,要么拿几本不能真实反

映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的账簿和凭证来应付;更有甚者采用销毁账簿、凭证等毁灭证据的手段应付稽查。

虽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第四款规定纳税人“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

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但在实际操作中,用什么来证明纳税人的账

簿混乱和难以查账?如果核定征收,税务稽查的目的及作用如何体现?核定征收参照什么核定?这些疑虑

造成核定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对于不能如实说清问题和提供资料的纳税人,虽然《征管法》第五十六条

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的税务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

拒绝、隐瞒。”但赋予税务机关的询问和调取证据资料的权力有限,仅限于责令限期改正和提供相关账簿,

实际操作性不强,取证的难度较大,对稽查执法的帮助有限。

二、加强税务稽查规范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现阶段制约税务稽查的因素越来越多,对稽查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税务稽查部门在观念、

手段、方法和思路上都要有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当前稽查工

作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稽查队伍建设,增强稽查工作的能动性

一是提高稽查干部的税收法制意识。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树立稽查干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自觉抵御各种不正之风,增强稽查干部的敬业奉献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作为

稽查执法人员,要在思想上具备做到:要有一双“慧”眼。即有辨别力,能够明辨是非,识别黑白。保持

头脑清醒,准确严格地依法行政;要有一张“黑脸”。即在执法工作中做到大公无私,秉公执法,树立廉政

勤政意识,过好物质关、人情关,杜绝腐败问题的发生;要有一颗“英雄”胆。在稽查执法过程中,有时

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打击报复等,作为一名税务稽查工作者,要有事业心责任感,有随时与税收不法行

为作斗争的准备和勇气,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自觉地为之奋斗。

二是提高稽查干部的政治业务水平。常言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税务稽查也同样,随着涉税违法

手段的更加巧妙和隐蔽,原先的稽查手段和技能越来越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向高素质、高技能,高科技化

转变。因此,要从提高稽查人员业务素质入手,对稽查人员进行税收业务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相关法律

知识等培训,使办案人员具有“经营、财会、法律、信息”等知识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同时既要学习借鉴

外部成功的稽查经验,又要积极引进应用新的科技手段如查帐软件、财务分析软件等。加强案件分析和案

情沟通,通过定时召开稽查例会、剖析典型案例和交换检查心得,拓宽稽查人员的检查思路,提高稽查人

员的检查水平。

三是提高稽查人员的专业化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这

种趋势必将促进企业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要求稽查人员必须具备和掌握除税务查账知识外的现代化综

合技能,及时了解掌握信息化的前沿知识,及时掌握企业变革、市场变化、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

识,开拓税务稽查工作思路,分析和把握各方面信息,选择稽查办案的有效途径,提高稽查工作效率。

四是提高稽查工作自身建设能力。终身学习是促进稽查工作不断进步的源泉,是提高稽查能力的必经

途径。面对知识快速更新的挑战、税收筹划的挑战和偷税手段的挑战,加强学习成为提高稽查队伍整体素

质、增强稽查能力的最好选择,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公共管理、风险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创

建学习型稽查组织,谋划稽查现代化的着力点。要以人为本,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推进稽查人员专业

化培训工作,坚持用发展的、长远的、务实的眼光来培育稽查人才,鼓励稽查人员提高知识层次,通过采

取在职学习、专门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委托培养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学习教育和培训投入,

全面提高稽查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

(二)转变管理理念,加强稽查执法的过程控制。

稽查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环节,应在以往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

管理理念,突出事前分析、过程控制、环节监督和持续改进,严格程序化和规范化。

一是有效管理稽查内部各项工作。岗位设置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权责划分也必须清晰,要制定相关

的制度、程序,在部门中既要分工、又要协作,这样才能减少工作衔接中的矛盾,建立相互制约、分工协

作的工作机制,保证整体工作有序运行。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税收执法责任体系和考核制度。进一步落

实首查责任制、案件抽复查制度以及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稽查人员的职责、权限、执法规范和违规责

任,使稽查执法过程处于严格的监督状态,能够发现执法过程中的违规、过错行为并及时予以纠正,确保

稽查执法权的正确行使。

二是充分发挥稽查检查工作管理职能。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合理搭配检查力量,有针对性地确定检查

重点。在严格考核的同时,努力为稽查一线服务。定期听取稽查一线人员改进稽查管理的意见,遇到问题

及时解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顺思路,化解矛盾,调动稽

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突出稽查工作重点,增强稽查工作的准确性

税务稽查的主要职责是及时、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稽查部门必须合理使用稽查资源,集

中力量,坚持以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为重点,加大打击力度,以重点案件突破为契机,提高地税稽查威慑力;

同时要增强责任意识,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全面提高税务稽查的准确性,确保无漏案、错案、假案,对外

树立良好的地税形象。

(四)加强稽查基础建设,增强稽查工作规范性

一要科学制定稽查工作标准。以深化征管改革为契机,进一步修订稽查岗责体系,整合稽查业务流程,

制定工作标准,实现稽查工作的标准化,实行科学化管理。二要加快推进稽查信息化进程,促进稽查规范

化和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三要认真执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各项工作规程及有关制度

规定,加强各环节的协调配合,确保每一件稽查案件都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充分,程序合法。

四要充分运用税务检查法定权力。《税收征管法》赋予我们税务部门多项税务检查权,用以保证税务稽查工

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将法律赋予的各种检查权综合运用,取长补短,税务稽查的效

能将大大提高,其威慑作用也一定会进一步得到发挥。

(五)完善稽查监督机制,增强稽查工作的透明性

一是切实加强对稽查“四个环节”的监督制约。选案环节,尽可能使用计算机甄选选案;检查环节,

实行税务案件抽、复查制度,结果与个人考核挂钩;审理环节,实行初审、复审和集体审理三级审理制度。

二是不断拓宽监督制约渠道,建立上下级之间的纵向监督、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监督、稽查部门内部监督

和社会外部监督并举的监督机制,完善稽查复查制度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有效的稽查监督制约机制。

三是努力提高税务稽查信息化水平,将税务稽查的各个环节置于计算机网络的严密监控之下,逐步建立起

一套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纵横交错的监督制约体系。

(六)提升稽查服务意识,增强管理与遵从的统一性

作为税收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稽查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税收法律得到良好的遵从,

并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作为工作的终极目标。稽查工作的使命所在,就是通过稽查执法整顿规范税收秩序、

打击税收违法活动,一方面管住有遵从风险的纳税人,净化税收环境,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更大一

方面是更好地保护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为广大纳税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

全社会的纳税遵从度。要树立纳税服务促进遵从的理念,总局肖捷局长说,稽查执法和纳税服务是提高纳

税遵从度的两条腿,二者缺一不可,只强调一方的重要性,忽视另一方都不利于提高纳税遵从度。因此,

要强化纳税服务

理念,把思想统一到总局、省局关于抓好纳税服务的总体要求上来,通过依法查处税收违法行为和公

正文明执法,为广大守法纳税人提供最好的服务。要改进稽查工作方式,切实提高选案准确率和检查效率,

减少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要尽量统一执法尺度,避免对纳税人处理处罚畸轻畸重;要进一步研

究改进常规检查和重点税源检查的程序和文书,使税务稽查工作更容易为纳税人所接受,更多的体现和谐、

以人为本的治税理念。要进一步规范各类税务检查工作,实行检查工作归口管理,减少多头重复检查;要

大力开展国地税联合检查,切实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七)要推进稽查管理创新,构建充满活力体制机制

创新是推进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促进因素。

要把握创新的内容,在推进稽查体制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创新稽查方式方法、强化队伍素质方面大胆探

索。要认真研究探索符合税收征管发展实际的税务稽查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稽查业务关系,优化稽查资

源配置,提高稽查管理效能。要积极实践分级分类稽查方式,注重开展调研式检查,推广运用审计型稽查

工作底稿模式,加快推行数字稽查,大力推进信息管税工作,不断强化稽查核心业务能力。要建立和完善

税务稽查各部门之间、上下层级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突出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共享、各自执法职能的协助

与互补,促进稽查工作流程对接和管理互动,提高稽查管理效率和效益。要在税务稽查实践中推行和运用

绩效管理,逐步建立税务稽查工作综合考评体系。总之,要从改进方法、注重实效入手,从改革体制机制、

优化发展环境入手,进一步在稽查工作思路、业务管理、手段方法、执法服务等整个管理工作中,不断研

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拓展新境界、新手段,推动稽查工作适应新形势,实现新跨越。

第五篇: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20100414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对工作的启发和思考

【摘自】会计师杂志

我国税收政策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中,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在遵守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收

法规所提供优惠政策,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缴纳税款的目的,以降低税收成本,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

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财务决策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生产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四

部分,税务管理贯穿于企业财务决策的各个领域,已成为财务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显现出其重要意义。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税务管理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密切相关,税收负担的降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通过

事先筹划和安排纳税行为,选择最佳的纳税方案来降低税收负担,才符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1.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降低税收成本,实现纳税人的财务利益最大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活动的多样化,税收成本的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企业

税务管理起到延期纳税的作用,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税后利润。但如果企业仅一味追求低税负,一旦企业被

查出有偷税、避税行为,会承担相当大的财务风险,不仅要支出税收,还可能会降低企业的信用等级.如

果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税务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经营活动和利润分配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不但可以减

少纳税人的税收成本,还可以防止纳税人因违反税法而缴纳,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整体税收成本,实现

纳税人的财务利益最大化,保证企业在获取最大税收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利益,赢得企业的长期发展。

2.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

企业税务管理的前提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熟知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制度,也要熟知

现行税法及相关行业的有关政策,因此对普及税法及财经法规知识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

人员的税法观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企业通过比较分析税法中的税基与税率的差别,从事享有税收优惠的经营活动或对一些纳税“界点”

进行控制,才能促使企业为了减轻其税收负担,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促进资本在不同企业间的合理

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如积极从事税法规定的新产品、新

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争取使发生的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数增长达到lO%以上(含10%),以

据实列支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并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1、税务管理观念滞后

我国部分企业税务管理观念滞后,不乐于接受新事物,存在怕麻烦的思想,往往仅满足于按时报税纳

税,或尽量少缴、晚缴税,并未认识到税收管理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往往并未在进行投资

或经营活动前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即无法尽可能在纳税义务发生前减少应税行为的发生。

2、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时仅将最低、最迟纳税作为目标,并未坚持合法性原则,忽视了因其进行税

务管理可能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使其原本想通过进行税务管理实现的目标不得不通过偷

漏税等手段实现,因此无法满足企业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要求。

3、忽视纳税风险控制

由于企业财会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规的把握不到位,且税务管理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明显的时空差异。

企业自身纳税活动往往会因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而产生很大不确定性,企业往往会由于政策差异或

认识偏差受到相关限制或打击,如果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法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或避税,那么纳税人所进

行的税务管理反而会被税务机关处罚,从而加大政策选择的风险、付出较大的代价。

三.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措施和具体方法

1.坚持纳税原则,通过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提高税务管理水平。

企业应在财务部下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并配备熟悉税收法规的专业人员进行税务管理工作,要

求其准确把握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严格按税法规定办事,自觉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企业的纳税行

为进行统一筹划和管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样化,其纳税业务日益复杂,因

此需要企业做好纳税前的预测和管理工作,以做出最优的纳税方案,尽量减轻企业税负。

2.主要经营活动环节的税务管理

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千差万别,这要求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制定税务管理方案时,企业必须与

其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运用到企业的投资、筹资,生产经营活动和利润分配过

程中。

1)企业投资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国家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税收政策,对某些行业存在相关的税收倾斜,使得企业对投资行业的税收

筹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如对以“三废”物品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内资企业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进行

出口业务的企业,实行“免、抵、退”等税收优惠・企业的投资方式不同,享受到的税收待遇也有很大不

同,如由于设备投资折旧费可在税前扣除,无形资产摊销费可列支管理费在税前扣除,有助于缩小税基,

因此,选择设备和无形资产投资要优于货币资金投资方式。

(2)企业筹资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企业对外筹资一般有股本筹资和负债筹资两种方式,税法规定,企业支付的股息、红利不能计入成本,

而支付的利息可以计入成本。因此,虽然两种筹资方式都可以使企业筹集到资金,但由于税收处理的不同,

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且会形成不同的筹资成本,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筹资方

法,如果企业的息税前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如果增加企业负债,作为成本的利息可以在税前冲减

企业利润,从而减少所得税,将会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税收利益,从而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但也会给

企业带来较大的到期偿债付息的财务风险反之亦然.

(3)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在遵循现行税法和财务制度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核算方法。对

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费用分摊的会计处理进行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税前扣除项目,达到

延缓纳税的目的,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①销售收入中的税务管理

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税法对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做出了不同规定,如

对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依据,并将提货

单交给买方的当天,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等。以上规定使

得企业可以利用对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选择,达到递延税款的目的。

②存货计价方法选择中的税务管理

由于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材料成本在期末存货与已售产品之间的分配金额就不同,从而影响到企业

的应纳税所得额和企业所得税。按税法规定,企业发出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加

权平均法等进行核算,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进行选择,使发货成本最大化、账面利润最小化,以达到节税或缓缴税款的目的。

③折旧方法选择中的税务管理.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方法主要有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

余额递减法,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不同的成本,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终影响企业当期的税负

轻重。因此,如果企业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应在税法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加速

折旧法和适当的折旧年限,通过增加前期折旧额,把税款推迟到后期缴纳,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

④期间费用支出中的税务管理

我国税法对利息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公益及救济性捐赠支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等都做出

了具体规定,如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

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对业务招待费支

出、公益及救济性捐赠支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也都做出了相应的具体扣除限额的规定。因此,企

业在日常支出时尽量避免向金融机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借款。尽量压缩业务招待费的支出预算,同时可将

业务招待费转为广告费、佣金、办公费等名目支出,使得业务招待费能够在税法规定的限额内扣除;应通

过特定中介机构进行,并针对特定对象及限定捐赠额进行捐赠;将广告费转向其他无限额费用项目支出,

而将业务宣传费转为广告费支出,以期在以后纳税结转,达到节税目的。

(4)利润分配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利润分配不仅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和投资者权益,而且还会对企业和投资者的税负产生影响。我国税

法规定,企业股东取得现金股利时,要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而取得股票股利不用缴税。一般情况下,

股东往往为了避税而要求企业不发或少发现金股利。

3.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时应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通过提高管理层的重视和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提高税务管理风险意识,根据风险的产生动因,从源头抑制风险,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同时,企业的税务

管理方案应具有相对灵活性,能够根据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正,以及时采取措施回避、

分散或转嫁风险,使税务管理活动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税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纳税意识和财务管

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随着税务管理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的体现,税务管理活动应受到更多关

注,企业应努力把握国家税务制度变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着眼于总体的管理

决策之上。结合企业自身具体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税务管理方案,并保证其得到有效执行和实施,才

能真正充分研究利用国家税收政策和法规,通过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使企业利润极大化,以促进企业又快又

好发展。

【学习】

1、税务管理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少纳税款,一个是递延缴纳税款,从而合理利用资金的

时间价值;

2、企业的税务管理贯穿企业的各个环节,从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到利润分配都有所涉及,

要想熟练、正确的运用各类优惠政策,首先就要求税务管理者对各种税收法规读懂、读透,然后结合

公司的业务,在纳税行为发生前,合理的做好筹划,而不能等事情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再进行筹划,可筹

划的空间就非常小了;

3、因此,这里同时也提到了一个大财务的观念,财务工作要从事后向事前向转变,需要管

理层明确税务管理岗位的定位,让财务人员积极的参与到各项合同签订等各类业务中,这样才能为公

司赢得更多的利益。

4、在了解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要熟悉一些地方性法规;

5、注意各种税收优惠的临界点,例如新产品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达到10%时,可以加计

50%的扣除,如果仅达到9%呢?是否还有筹划的可能呢?这首先就需要对各种临界点建立一定的模型,

曾见到某单位,开发费比上年增长9%,就在最后一个月发放工资时,给公司的研发人员提前发放奖金,从

而使开发费的增长达到了10%,做到了合理的税收筹划,通过这个筹划,也充分体现了财务人员的价值所

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需要在工作中充分总结,思考,及时对各类临界点建立模型,从而事前做好筹

划。

6、对一些存在歧义的税收法规,要及时的咨询相关人员,询问清楚,从而避免理解偏差而

受到税务处罚;

7、税法对一些费用的发生,要求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合理的支出,何为相关,何为合理,因

此对一些却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要有充足的论据做支撑,这样才能在进行税务检查时,理由充分,避

免被调增税款;

8、税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企业的业务情况,列出公司在不同的业务中的税务控

制节点,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建立关键节点表,从而促进税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9、税务管理进一步细分,可分为基础管理,经营活动筹划管理,税务风险管理,税务知识

学习和提升等环节,将税务管理工作做细致,做到位。


本文发布于:2022-08-29 22:18: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922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管理的法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