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的采用标准
在不同的司法和执法等与法律事务有关的活动中,证据的采用标准并不完全相
同。例如,仲裁、公证、行政执法和行政监察等活动和诉讼活动的证据采用标准
就有所不同;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证据采用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在侦查、起诉、
审判等不同的刑事诉讼阶段,证据的采用标准仍然会有所不同;证人证言和物证
书证等不同种类的证据还会有不同的具体采用标准。然而,在各种与法律有关的
证明活动中,证据的采用标准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即一般采用标准,包括采
用证据的客观性标准、关联性标准和合法性标准。这些也就构成了证据采用标准
的基本内容。
一、采用证据的客观性标准
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应该具有客观存在的属性,或者说,证据应该是客观
存在的东西。无论是在刑事、民事、行政等诉讼活动中,还是在仲裁、公证、监
察等非诉讼法律事务中,采用的证据都必须具有客观存在性。然而,这种解释过
于抽象,很难在司法和执法实践中作为采用证据的具体标准。
在具体的司法和执法活动中,采用证据的客观性标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
先,证据的内容必须具有客观性,必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虽然这种反映可能
会有错误和偏差,但是它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纯粹的主观臆断,毫无根据的
猜测,以及梦幻中的情节和迷信邪说的咒语,即使被当事人提供为证据,也不具
有可采性。
其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存在的形式,必须是人们可以某种方式感知的东西。
无论是物证、书证,还是证人证言、鉴定结论,都必须有其客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都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果对案件有关情况的反映仅存在于某人的大脑
之中,没有以证人证言或当事人陈述等形式表现出来,那它就不具备证据的可采
性。诚然,由于人脑本身就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所以存在于人脑中的信息也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这种存在形式无法让他人感知,不符合采用证据的客观
性标准。
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文书”已经成为人们面临的一
个重要的证据问题。例如,一些公司的日常业务和商务往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无纸张文书管理”,那么,存储在计算机硬盘或软盘中的有关文件是不是证
据?它们是否具备了证据采用标准所要求的客观性?毫无疑问,这些文
件也是证据,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因为它们仅存储在“电脑”中,犹
如存在于人脑中的与案件有关的信息一样,没有以别人可以感知的客观形式表现
出来,所以还不符合采用证据的标准。当然,如果这些文件被“电脑”打印出来,
或者在法庭上通过计算机屏幕显示出来,那它们就具备了证据的客观表现形式,
也就可以采用了。
在此需要指出一点,证据具有客观性,但是证据并非纯粹客观的东西,而是
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互结合的产物。例如,当事人陈述和证人证言显然是
有关人员主观上对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的认识结果。正因为如此,当事人陈述和
证人证言等证据中才存在着不符合案件事实的可能性。严格地说,任何形式的证
据中都包含有人的主观因素。有人认为,物证就是纯客观的证据,其中没有任何
主观因素。美国著名法庭科学家麦克唐奈曾经说过:“在审判过程中,被告人会
说谎,证人会说谎,辩护律师和检察官会说谎,甚至法官也会说谎。惟有物证不
会说谎。”①这种理解不无偏颇。物证自身固然可以说是客观的,没有主观因素
的,但是物证自身却不能证明案件中的任何问题。任何物证要想证明案件中的有
关事实,必须与有关人员的行为起来,必须依赖于有关人员的活动。例如,某杀
人现场上有一把带血的匕首。它自己能够证明案件事实吗?否!首先要
有人将它从现场上提取并作为证据;然后要有人对它进行检验或辨认,以便确定
它与案件事实或嫌疑人的。只有当有关专家通过对刀上的血痕或尸体伤口的鉴定
结论确认它就是致被害人死亡的那把凶器,或者有关证人通过辨认确认它就是某
个嫌疑人的刀时,它才能发挥证明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它也就不可避免地
“染上”了有关人员的主观因素。由此可见,任何证据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有人
的主观因素。这正是司法人员和执法人员依靠证据处理案件时可能发生错误的根
源之一,也是司法人员和执法人员必须对各种证据认真审查评断的原因之一。不
过,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证据采用标准的范畴,不再赘述。
二、采用证据的关联性标准
证据的关联性或相关性,指的是证据必须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或其他争议
事实具有一定的。对于司法和执法实践来说,这种解释显然也太抽象,不具备可
操作性,难以作为采用证据的具体标准。不过,证据的关联性本身就是一个很难
用语言界定的概念。正如华尔兹教授所指出的:“……相关性实际上是一个很难
用切实有效的方法界定的概念。相关性容易识别,但却不容易描述。”②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客观事物之间的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
都存在着一定的,只不过这的形式和性质各不相同。严格地说,即使在所谓“风
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人们也总可以到某种。例如,在澳大利亚的一只蝴
蝶扇动翅膀的动作与太平洋台风的形成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微弱但绝对不可否认
的,因为它们都与空气的运动有关;城市的汽车和乡村的树木之间似乎是毫无关
联的,但是仔细分析,人们仍然可以从环境保护、生产生活、物质成分等许多方
面出二者之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证据与任何案件事实之间都具有关联
性,因为它们至少都是共同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的物质。然而,这种普遍存在的
关联性显然不能作为司法和执法活动中采用证据的标准,而只能作为我们研究和
理解证据关联性的出发点。
从司法证明的角度来说,采用证据的关联性标准要求每一个具体的证据必须
对证明案件事实具有实质性意义。换言之,一个证据的使用必须对证明案件事实
或其他争议事实有确实的帮助,因此又可以称为证据的“证明性”。但是,证据
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性”有大有小,有强有弱,而司法证明活动要受多种因素的
限制,不可能无限期无范围地进行下去,所以作为证据的采用标准,证明性必须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水平。
另外,人们对证据关联性的认识也会受到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一些
过去被认为没有关联性的东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就具有了关联性。
例如,过去人们不知道在人的血压、呼吸频率和皮肤电阻等生理变化和人的说谎
行为之间有关联,但是后来的科研成果证明二者之间确有一定的,于是这些心理
和生理测试的数据对于有关人员陈述的真实性问题,就具有了关联性。
司法人员和执法人员在评价证据的关联性时一般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
个是时间和人力的耗费是否允许采用该证据;另一个是该证据的采用是否会给证
明带来不必要的干扰或混乱。例如,一个34岁的被告人在14岁的时候曾
经在商店里偷拿过商品的行为对其当前面临的故意杀人罪指控具有关联性
吗?一个受贿案件的证人在厕所里听到隔壁有人说该案的被告人曾经受贿
多少万元的陈述对证明案件事实有证明性吗?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应该
是肯定的,但是它们又都不符合采用证据的标准,因为前者的关联性过于遥远,
后者的证明性过于微弱。由此可见,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必须具有实质性的证
明意义。
综上所述,人们在具体的司法和执法活动中可以把证据的关联性标准分解为
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这个证据能够证明什么事实;第二,这个事实对解决案件
中的争议问题有没有实质性意义;第三,法律对这种关联性有没有具体的要求。
通过回答这三个问题,人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具体证据的关联性了。
三、采用证据的合法性标准
证据的合法性大概是我国证据法学领域内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一派学者认
为证据必须具有合法性,或者说合法性是证据的基本特征;另一派学者则认为证
据不必具有合法性,或者说合法性不是证据的基本特征。如前所述,只要不在证
据概念的层面上讨论这个问题,而是在证据的采用标准上讨论这个问题,人们的
观点就容易统一了。作为证明根据的材料无论是否具备合法性,都可以称为证据,
但是每一件证据能否在具体的司法和执法活动中被采用,还要看其是否具备合法
性。无论是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中,无论是在仲裁、公证、行政
处罚还是行政监察中,合法性都是采用证据的重要标准之一。
证据的合法性标准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证据的主体必须符合有关法律的规
定。这主要指各种“人证”。例如,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都对证人能
力作出了一些限制性规定,因此那些不具备证人能力的人提供的证言即使具备了
客观性和关联性,也不能采用;基于同样的理由,不具备鉴定人资格的人做出的
鉴定结论当然也不符合证据的合法性标准;此外,行政机关超越其法定权限收集
的证据,亦属于主体不合法的证据,不能采用。第二,证据的形式必须符合有关
法律的规定。例如,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鉴定结论和勘验检查笔录上必须有鉴定
人员或勘验检查人员的签名盖章,因此那些没有上述人员签名盖章的鉴定结论和
勘验检查笔录就属于形式不合法的证据,不能采用;另外,如果法律规定证明某
种民事关系存在的证据必须以书面形式,或者必须经过公证,那么不具备相应形
式的证据也就不能采用。第三,证据的收集程序或提取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的有
关规定。例如,我国刑事诉讼法禁止刑讯逼供,因此使用刑讯手段提取的被告人
口供就不具有这种证据的合法性;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不得
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如果作为行政诉讼被告人的行政机关这样做了,那
么其收集的证据也因程序不合法而不能采用。
由此可见,不具备合法性的证据包括主体不合法、形式不合法和程序不合法
三种情况。然而,无论哪一种情况下的不合法证据也都是证据。我们不能因为一
支带有被害人血迹的匕首是非法搜查所获得的,就说它不是证据;也不能因为被
告人供述是刑讯逼供的结果就说它不是证据。它们都是证据,只不过是不能被采
用的证据。
采用证据的合法性标准必须以特定的法律规定为前提。在不同的法律制度
下,证据的合法性可以具有不同的内容。譬如在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下,通过刑
讯获取的被告人供述当然具有合法性。另外,对于不同的司法或执法活动来说,
法律规定的证据采用标准不同,合法性的含义也就有所不同。例如,我国最高人
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的谈话录音不得作为民事
诉讼中的证据使用。因此,就民事诉讼而言,这种录音证据就不具有合法性,不
能采用。但是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中没有这种规定,所以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的
谈话录音就具有合法性,可以采用。在仲裁、公证、行政处罚和行政监察等活动
中,具体采用证据的合法性标准也不完全相同。诚然,法律规定是可以修改的,
证据合法性的内容也是可以改变的。总之,证据必须在主体、形式和程序方法上
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才能在相应的证明活动中被采用。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强
调采用证据的合法性标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2-08-29 12:2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913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