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类开题报告的模板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法治实践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成就,但是十年与使法治
建设和法学研究都陷入了低谷。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也都走
上了正轨,尤其是我国已经建成了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这表明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一种形式合理性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中国已在根本上实现从无法可
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但同时中国的法治建设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
在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争的过程中。首先,由于中国的法律体系是自上而下建构而
成。在法治建设过程中重点受到关注的是法律体系的逻辑合理性,而社会事实以及规
则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很多法律规范要么因其与百姓的现
实生活无关而被无视,要么因其与社会风俗?
生活惯例不同而没有得到人们的自觉有效的遵守。其次,西方权利话语的力量在立法
及司法实践中被人为放大,而传统的道德因素却被排斥在法院门外,导致了像《秋菊
打官司》中主人公秋菊那一类人的彷徨和无助,而原本为传统道德所不容的“恶人”
却能逍遥法外。形式法治在法治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凡此种种,不再——列举。
针对法治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也是指导我国法学实践的基础理论面
临的难题。目前中国的改革进程已步入深水区,面对着快速发展和变化着的经济和社
会生活,如何能够保证我们的立法既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妥善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
新问题,又能够保持法律的稳定性给百姓合理的预期;如何能够在
司法实践中既排除了其它干扰,保持形式法治的纯洁性实现程序正义,而又不以牺牲
传统道德?社会习俗为代价。面对诸多难题,笔者认为仅仅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对法
律的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结合法社会学的实证调查?自然法
学的价值研究等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才能摆脱目前我国法学理论界面
临的困境。而作为分析实证主义的一种新的修正形式的制度法学在法学领域能很好的
融合道德和事实,通过制度事实理论,能够综合的运用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社会实
证的研究方法以及解释学的方法。因此,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如果能被我国法学
理论界认真研究?借鉴和吸收,或许能很好的指导我国的法治实践。除此之外,本人
因在读书?上课,参加学术沙龙?读书会的过程中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启发,带着深刻
的问题意识认真阅读了麦考密克和魏因贝格尔的《制度法论》,并
对制度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也广泛收集了一些有关制度法论的材料。这也是
选择本题的背景原因之一。
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吸收西方的分析
实证主义法学理论精华的同时,对法学展开解释学的?社会实证的研究,并把这几种
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法学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也对中国的法学理论界自觉
的开启一个研究具有本土特的法学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实意义:在中国面临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实现从人治向法治,传统之治
向规则之治的转变,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挑战。而在向法治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
好现代精神与地方传统?法律的程序正义与国人的实质正义之间的关系则是问题的关
键。而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坚持法律实证主义立场的同时,实
现了道德?规则和事实三者之间的沟通。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1.2文献综述
笔者在将近一年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针对本文的论题做了长时间的资料搜集工作,
资料搜集的范围也广泛的涉及到了中外着作?网络期刊等各种形式的资料。仅就本人
能力范围之内搜集到的资料而言,目前中外法学界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研究
还相当的薄弱。而对于制度法学的理论,学界的普遍态度还是认为其是对分析实证主
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我目前接触到的资料来看,有关制度法学的理论,以麦
考密克本人的作品居多。而爱丁堡大学也曾专门针对麦考密克的制度法学理论召开过
研讨会,会后还曾以一本书的形式发表了研讨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所限,
不能得到这手宝贵资料,对于研究制度法学的理论来说实为憾事。
就国内发表过的有关制度法学理论的文章数量来看,也只有几篇,研究者较
少。笔者收集到的制度法学的学术期刊论文共7篇,但是只有唐仲清的《对’制度事
实’的法哲学思考》?陈金钊的《法律事实的定位与制度性事实--评制度法论》?温
博的《事实与价值的调和--制度法学的方法论》三篇期刊文章谈到了制度法学中的制
度事实理论。其中发表在南京大学法学评论上的陈金钊的文章还专门谈到了制度事实
与法律事实的关系。陈金钊教授把有关法律事实的学说大体上分为三类,一类是前提
说,一类是对象说,还有一类是本体说。陈教授认为关于法律事实本体说的提出者就
是制度法学的作者们,它认为,在这一意义上法律事实其实就是一种制度事实。同时,
在他的这篇文章中,他还明智的指出了我国法学理论在法律事实领域研究的薄弱现象。
因为我国深受大陆法系的有关法律的制定?
解释?适用技术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法学研究主要片面的强调对法律体系的逻辑结构
的研究,而忽略了对法律事实的研究。而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的理论无疑会增加中国
法学研究的深度以及回应司法实践的能力。
在上述期刊文章中对制度法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进行过全面的阐述的当属张文显
所写的《超越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理论--制度法理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
文章指出,制度法学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实现对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的超越,其主要
原因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法律本体论观,即把法律视为一种制度性事实,并在方法论
上对传统法学流派(主要指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的法学研究
方法实现了突破和重组。其余几篇文章的内容大同小异,对制度法学的功过是非做了
客观性的评价。而对制度法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实践理性”以及实践理性与制度
事实的关系做出独到而深刻的探讨的是梁晓俭教授
所着的《实践理性: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探究》一文。在文中,作者精到的指出制度
法学的作者们提出的关于“法律是一种制度事实”的理论体现了制度法学的作者们希
望在法学的研究中结合分析法学和社会学法学的用心。法律作为一种制
度事实,既有规则和规范在思想客体意义上的存在也有社会现实意义上的存在。
因此,对法学的研究,要综合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证的研究方法。除此之
外,制度事实的存在依靠的是规则对客观事.件的解释,而法律规则的背后体现的必然
是制定规则的立法者的意志和目的,体现了他们的道德和价值观,所以要想知道规范
具有何种性质,就必须首先弄清楚理性行为的性质,而这里的理性行为便是实践理性。
通过实践理性,制度法学把解释学的方法运用到了法学研究之中。最终实现了制度事
实和实践理性的完美结合。
除了上述所列的学术期刊之外,笔者目前没有搜集到任何有关制度法学研究的专
着性文章,此外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博士或者硕士论文中进行专门研究的也
较少。在笔者搜集到的有限的资料中,山东大学的博士生杨建军在他的博士论文《论
法律事实》中的第一章“法律事实的概念”里曾有一小节来专门讨论法律事实与制度
事实的关系。他认为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不同,制度事实是立
法者为了实现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进行调整,而经过理性的抽象所概括出来的事实。因
此,制度事实是立法者通过对复杂的具体事实进行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抽象事实。所以
当具体的法律事实发生以后,法官就能依据法律规定的抽象事实对具体的纠纷做出裁
决。一个法律规范一般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而他认
为制度事实就相当于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而且他还认为,法官能够对没有明
确的法律规则规定的疑难案件做出格式化的分类和处理,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制度事实
不仅概括在法律规则之中而且它还概括在法律原则之中,因此在面对复杂的案情变化
时,法官可以依据原则中的制度事实对案件进行格式化的裁决。而法律事实与制度事
实完全不同,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事实。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能够导致法律关系
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就是法律事实。因此,他认为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根本
区别在于,制度事实是一种立法角度上的事实,而法律事实是司法角度上的事实。
在笔者搜集到的有关制度法学研究的5篇硕士论文中,其中有三篇论文的
作者是出自同一个学校,西南政法大学。他们分别是论文《法律和道德的制度性结合
--制度法基本理论研究》的作者席琳,论文《制度法学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修正》
的作者夏菲以及论文《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制度法学基本理论研究》的作者徐海同。
还有另外两篇,分别是华东政法大学的赵建兵写的《浅议麦考密克的制度法理论》和
重庆大学贾哲写的《制度法论创制规则问题研究》。总体上,这些论文把研究的重点
都放在了对制度法学思想的梳理介绍方面,包括制度法学
产生的哲学背景?制度法学的内涵以及制度法学的理论价值等等,鲜有文章讨论
过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对制度法学的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收集到的关于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有限材料,认
为各个学者大部分的讨论都是集中在有关制度法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哲学基础以
及制度法学与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池社会学的内在联系。而对于制度法学的
制度事实理论的来源?特征,以及它是如何解决以往法学流派的困境从而成就了制度
法学,及其对中国法治的建设意义等方面却鲜有论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可能的创新
之处便在于此。制度法学体现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的本体论和多元的方法论上
的开放性,能够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大法学流派的分歧,也能够为中国走出目前法治
建设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从改革开放至今,在短短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便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这种在立法方面取
得成绩,并没有掩盖司法现实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如反映法律与道德之争的“泸州二
奶继承案”?反映法律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张力的“吴英集资案”?(虽然案例并不
新颖,但是如果我们不做改变的话,谁能保证日后就不再发生了呢?)以及法院遇到的
一系列的执行难的问题等,这种种问题处处都在暗示着一种没有道德支撑的?与社会
现实相脱离的只依赖强力而存在的法律规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软弱无力。但是,我
并不是在否认离开强力的法治是可行的。恰恰相反,我的观点是我们需要一种建立在
形式法治合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强力。而我国在形式法治的建设方面,付出的努力虽然
可圈可点,但取得的成效,却不尽人意。因为大量的不符合程序正义的案例已经发生
而且正在发生。如最近改判的发生在内蒙古的呼格吉勒图故意杀人碗氓罪一案,以及
各种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等问题。
我国目前的法治困境促使我不断的思考,如何才能够在坚持形式法治的同时借鉴
和吸收实质法治的理想成分;如何能够在坚持程序正义的同时,也满足实质正义的要
求;如何能够将国家颁布的法律转变为人们心中的法律?我国的法学理
论研究是否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那问题又出在哪?我带着这一系列的疑
问,最终,在魏因贝格尔和麦考密克的《制度法论》中到了答案。
在西方,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以后,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为理论基础而建
构起来的形式法治的大厦不断的受到来自新自然法学派?社会学法学派甚
至是现实主义法学派的攻击。自然法学派以新自然法学的面貌重新出现,并再次
强调法律的道德基础;经济法学派则更重视法律背后的成本收益分析;社会法学派注
重对影响法律的社会现实因素的考察,甚至提出“活法”的理论。所有这些都构成了
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强力挑战。它们的产生本身便说明了法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旨在建立一种能够融合道德?法律?事实的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应运
而生,并很好的满足了实践的需求。
而目前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把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进
行很好的结合,并处理好形式法治理念与百姓心中传统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的矛盾。这
是时代给我们的任务。而这一情形又与制度法学在西方产生的历史背景
颇为相似。因此笔者认为,制度法学体现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的本体论和多元
的方法论上的开放性特征,能够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大法学流派的分歧,也能够为中
国走出目前法治建设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
1.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考察?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搜集和查
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自己的学术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自
己收集到的文献认真的阅读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
1.4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本文旨在通过对制度法学制度事实理论的解读,指出制度事实对制度法学的本体
论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以及制度法学运用制度事实理论实现的对以往法学流派瓶
颈的突破。最后论述了制度事实理论对中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前
人有关的研究成果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制度事实范畴研究;第三部分是制度事实对法
律本体论的贡献;第四部分是制度事实对于法学方法论的贡献;第五部分是制度法学
的制度事实理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
1.5创新点
本文写作的创新之处是,笔者从制度事实的概念和历史发展脉络两个方面对制度
法学的制度事实范畴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制度事实是制
度法学的核心概念,为制度法学提出新的法律本体论观点以及综合运用分析的?实证
的和解释学的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制度法学通过制度事实的理论得以将价值?规
范?事实的因素融合进法律的概念之中,实现了对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学的超越和
突破。同时也揭示出了法律的制度事实理论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法治建设所具有
的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2-08-27 21:07: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896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