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法治教育实践

更新时间:2024-11-07 14:25:56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27日发
(作者:广州购房政策)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法治教育实践

[摘要]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法治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局部。加强高校法治文

化建设,推动法治教育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更能够坚决法治社会的根基。

但是目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法治理念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从高校法治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高校法治教育实践相关措施。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文化;法治教育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的基本目的是推动学校管理制度的公平、

公道及自由,并为师生的开展构建理性、标准化的教育气氛。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

不断推进,实现高校法治文化也被提上日程。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无论是对于大学生的成

长,还是对于学校的建设,以及社会的开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学

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其法治素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法律意识的上下

必然会影响其未来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认识法律、维护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高校是大学

生从校园生活走入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其校园文化内涵对大学生思想价值体系的塑造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从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调查问卷结果来看,许多学生的法

律概念比拟含糊,对于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不足足够认识。针对此,在校园文化中渗透法治

概念,那么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广大法律学习途径,让大学生能够逐渐理解法治社会的契

约精神,并主动参与到学法、用法活动中来,为未来参与建设法治社会奠定思想根底。其次,

有利于推动高校的标准化管理,丰盛校园文化内涵。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下,依法治校逐渐成

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传统高校教学管理中行政化命令占据着重要位置,而随着人们法

律意识的提升,这种不足民主性的管理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因此,如何实现“去行政

化〞,推动依法治校管理模式的构建那么成为新时期高校改革工作的重点。加强法治文化建

设能够为高校管理层实现行政化到法治化的合理过渡构建良好的环境,并利用民主化伎俩不

断创新学校管理制度。此外,校园文化是高校特文化建设的体现,而实现法治理念的渗透

那么能够推动校园文化逐渐融入到社会文化气氛中来,并把握时代开展脉搏,推动校园文化

与时俱进的开展,赋予其更加丰盛的文化内涵。最后,有利于法治化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八

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展战略,十九大报告中那么进一步阐述依法治国

理念,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平安、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

益增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由此可见,依法治国不仅成为国家的未来开展方向,也成为时代开展特征。而高

校作为社会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能够让师生形成“法治自觉〞,

努力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并亲近法、依靠法、运用法,为高校的依法管理提供持久动力和基

本保障,进而为法治社会的建设打下良好的根底。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法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法治社会不断开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中法治概念的渗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与法治相关的社团相继成立,普法活动在校园内不断推广,线上法治咨询途径逐渐打通等。

这些措施无疑为法治文化的建设与法治教育实践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从法治文化

建设成果来看,其在法治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究的。具体来讲:第一,法制教

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性缺乏,更多的法治教育宣传工作局限在传统模式中,不足实际的教育效

果。示例学校在法治教育中,不足对学生主体的调查与分析,不足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

指导,使得一些不足自我约束意识的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中失去了方向,陷入了茫然、

焦虑等心理误区;再如在法治教育考核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不足系统性与标准性,难以

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持续教育效果。第二,教学办法单一,学生对法治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主要渗透于德育教育之中,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灌输讲解的单一

方式依然占据主导,使得学生对于法治化内容的接受程度缺乏,失去了参与法治内容学习,

以及建设校园法治文化的兴趣,示例德育教师的法治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讲解,

专业而干燥的法律条文,不足系统充实的案例支持,也无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得法治理

论课程讲解长期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第三,教育考评机制不足效率,目前多数高校在

法治教育考核中,依然习惯于采取单一的笔试模式,利用试卷考核检验学生法律知识的掌握

程度,但是一方面由于考核内容与学生的期末总体评价相脱节,另一方面考试方式比拟单一,

学生更多的是在考试时候“临时抱佛脚〞,而没有真正参与到法治教育中来,对于法治文化

的理解也片面、浅薄,严重限制了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效果。

三、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实践的相关措施

(一)创新法治教育运行模式,提高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效果

教育运行模式是支持法治文化建设,推动高校法治教育实践有效运行的关键。在教育模

式设计中,高校管理层应坚持系统性、科学性及实效性的根本原那么,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

式,依据法治文化建设要求,实现对教育结构的建设与优化。其中系统性原那么是指学校的

法治教育应该融合到德育教育、校园文化以及学校的整体开展中来,协调整体与局部、结构

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确保各环节能够在保证整体教育运行效果的前提下有效、有序推进。科

学性那么是法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应该在科学理论支持下有序进行,如坚持生本原那么,根据

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征与思维方式构建教育实践办法;探索法治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不

断总结教育实践经验,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逐步深化法治文化建设内涵。实效性那

么是指法治教育实践的发展需要切实可行的策略支持,防止盲目照搬他人建设经验,根据高

校校园文化特征,以及教育教学模式特点,设计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措施,以确保教育运动模

式的功能性与法治文化建设要求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从运行模式上为高校的法治教育实践

提供保障,防止教育的随意性,促进法治教育机制的长效运行。

(二)创新教学办法,完善课堂教学机制

课堂教学是高校实现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教学办法的选择与设计那么直接影响着学

生对法治教育内容的接收程度。针对目前高校法治教育课堂中教学办法单一的现实,教师应

根据课程改革需要,对课堂进行优化设计,以创新法治教育知识的呈现形式。常见的教学办

法有:第一,案例教学法,即将案例作为法治教育的载体,打破干燥、僵化的法律条文讲解,

从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入手,为学生提供案例分析任务,示例在?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的学习

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购物案例出发,为学生到法律分析的切入点,以确保法治教育有

的放矢,调动学生参与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的能力。第二,“诊所式〞教学办法,

即根据临床医学的概念,将学生在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学诊断的依据,并模拟案件

教学,让学生在情境参与中逐渐调整思路,形成批判思维,突破学习误区,提高对法律知识

的理解与掌握。第三,任务驱动教学,即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设计相

关的法治学习任务,要求各小组通过分工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内容,这样不仅提高了法治教育

效率,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第四,多媒体教学方式,即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为学

生提供真实的法治情境,如庭审直播、法制节目等,让学生在动态化的教育环境中,潜移默

化地接受法律知识。

(三)完善教育考核机制,提高法治教育的评价效果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单一化的教学评价考核已经难以适应大学生的全面开展需要,

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方式才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进而

为法治教育实践的不断优化提供依据。具体来讲,在高校法治教育实践中,多元化的考核评

价机制主要表现为:第一,将笔试、口试以及论文等多种方式相融合,将笔试成绩作为衡量

学生法律理论知识掌握的根底,成绩作为学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的依据;将论文作为学生自

主学习以及实现法律分析与运用的根据。第二,优化考核题目设计,注重从知识、能力与情

感三个维度实现对学生考核与评价,示例增加笔试中案例分析的比重,对学生的法律知识运

用能力进行评价;模拟庭审情境,进行角扮演,设计一些开放性、拓展性题目启发学生深

入思考,强化其对法与情之间的关系认识。第三,合理设计考核计分比重,调节笔试、口试

以及模拟法庭等分数权重,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法治素养做出判断,进而指导法治教育实践

的不断开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构建法治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法律

识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的选择,也是实现推动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

社会的建设者,其法律素养影响着社会的法治化水平。因此,高校应充沛认识到当前校园文

化建设中法治内容的缺失,并结合实际探究相应的法治教育实践措施,进而营造法治化的校

园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

[1]李力,孙楹.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高校法治教育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08(11):21

-22.

[2]李力,孙楹.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方式探索[J].课程教育研

究,2008(32):64-65.

[3]陈健.浅谈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J].法制博览,2008(20):312-313.

[4]李正关.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实效[J].法制与经济(中旬

刊),2008(7):119-120,122.


本文发布于:2022-08-27 16:03: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893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学生法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