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章节练习题——法律行为-自考法学类法理学(一)试卷与试题

更新时间:2024-11-07 20:40:03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24日发
(作者:公司发行债券的条件)

《法理学》章节练习题——法律行为

试卷总分:120

答题时间:90分钟

名词解释

1.法律行为,[5分]

参考答案:

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它包括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意思)表示

行为与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

2.法律行为的结构,[5分]

参考答案:

即法律规定的或通过法律解释确定的构成法律行为的要素所形成的联结方式。

3.合法行为,[5分]

参考答案:

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与法律规范内容要求相符合的行为。

4.违法行为,[5分]

参考答案:

是行为人所实施的违反法律规范的内容要求、应受惩罚的行为。

5.积极行为,[5分]

参考答案:

又称“作为”,指以积极、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的、具体法律意义的行为。

6.消极行为,[5分]

参考答案:

又称“不作为”,指以积极、抑制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7.表示行为,[5分]

参考答案:

是指行为人基于意思表示而做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8.非表示行为,[5分]

参考答案:

指非经行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状态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这种基于事实而生效力的行为,在法学上

又称为事实行为。

9.要式行为,[5分]

参考答案:

是指必需具备某种特定形式或者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10.不完全行为,[5分]

参考答案:

是指不发生法律效力或仅有部分效力的法律行为,这其中包括无效的法律行为、效力未定的行为和失效的法律行

为等等。

简答题

1.简述法律行为的特点。[15分]

参考答案:

所谓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根据法律行为的定义,法

律行为具有下列特点:

①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所谓社会意义,是指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效果,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交互

性。或者说,法律行为不是一种纯粹自我指向的行为。

②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所谓法律性,是指法律行为由法律规定、受法律调整、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法律效

果。具体说来,首先,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行为。其次,法律行为是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法律

效果的行为。所谓能够发生法律效力,具有两层含义:第一,法律行为往往是交互性的,处在一定的关系(法律

关系)之中,或对其他行为有支配力,或受其他行为的支配。第二,法律行为一旦形成,就受法律的约束或保

护。所谓发生法律效果,是指法律行为能够引起人们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它们可能会受到法

律的承认、保护或奖励,也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否定、撤销或惩罚。

③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自然受人的意志的支

配和控制,反映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的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2.简述认识错误。[15分]

参考答案:

在法律活动中,行为人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之间不相一致的情况,这就

是所谓的认识错误。从法律角度看,它包括“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内容与

所发生的客观事实相背离。后者是指行为人对事实认识无误,但由于误解或者不知法律而对该事实的法律意义和

法律后果认识有误;具体表现在:①对行为程序认识错误;②对权利和义务的内容认识错误;③对法律性质和类

别认识错误;④对行为的法律后果认识错误;⑤对法律主体的资格认识错误;⑥对违法性认识错误等等。认识错

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为人动机和目的的形成,进而影响其对行为及行为方式的选择。

3.法律行为的确认。[15分]

参考答案:

所谓法律行为的确认,就是指由法律规定的机关或个人审查在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意义和效

力,并给予法律上的认定。法律行为的认定主体主要是司法机关和某些行政机关,经当事人同意的某些组织和个

人也有一定的确认权限。法律行为确认的内容主要有: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是否具备,这些要件之间是否具有必

然的关系,行为的成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实质要件,等等。

论述题

1.论述法律行为的结构[25分]

参考答案:

法律行为的结构主要包括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

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又称“法律行为构成之心素”,是法律行为内在表现的一切方面。它们是行为主体在实

施行为时一切心理活动、精神状态及认知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动机

行为是受一定动机支配的,法律行为也是如此。所谓动机是指直接推动行为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

力或动因。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趋向目的,目的实现满足,满足导致新的需要。这就是行为的

内在方面诸环节的系统循环。法律行为的动机本身不是法律所直接调整的对象,但由于动机不同,行为人对行

为的选择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后果,法律则必须根据行为的后果,来考察和评价行为的动机。在法律上必须

从对法律行为的动机作全面的、综合的考察,以便确定其在是否正当、是否合法。从法律的角度看,行为动机

的正当合法与否,与行为动机的善恶与否并非一一对应。

(二)目的

目的是行为的本质要素。它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一定的行为达到或力求实现某种目标和结果的主观意图。在法

律行为的结构中,目的构成行为的灵魂,并给予行为以规定性。考察法律行为,应当研究法律行为的目的。法

律行为的目的往往采取表达的方式来体现,其表达可以采取明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默示的方式,可以采取书

面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口头的方式。在实际行为的过程中,行为人由于受动机、认识能力、态度、价值观或情

势所迫等方面的影响,对自己行为的表达有时候充分,有时候不充分,甚至出现错误的表达,产生“目的(或

意思)”与“表达”之间的分离,这些情形都将决定着对法律行为的定性,是分析法律行为有效或无效,合法

或违法的根据。应当指出,法律行为目的的表达并不是一切法律行为成立或有效的必备要件,例如民法中

的“无因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等)即不以原因(目的)存在作为成立或有效的前提条件。

(三)认知能力

法律行为的认定需要考察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行为目的的形成并不完全是一个盲

目的过程,它基于人的认知能力、水平,基于人对行为意义、后果的认识与判断。在法律活动中,行为人受

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之间不相一致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认识错误。

从法律角度看,它包括“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内容与所发生的客观事实

相背离。后者是指行为人对事实认识无误,但由于误解或不知法律而对该事实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认识有

误。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又可称之为“法律行为构成之体素”,是法律行为外在表现的一切方面。其大体上包括

三个要素:

(一)行为

这里指人们通过身体或言语或意思而表现于外在的举动。人的意志或意思只有外化为行动并对身外之世界(对

象)产生影响,它才能成为法律调整的对象。法律行为之外在行动大体上分为两类:

1身体行为,指通过人的身体的任何部位所做出的为人所感知的外部举动。

2语言行为,即通过语言表达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行为,它又包括两种:书面语言行为和言语行为。

(二)手段

这里是指行为人为达到预设的目的而在实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其中包括:行动的计划、方

案和措施;行动的程式、步骤和阶段;行动的技术和技巧;行动所借助的工具和器械等。

(三)结果

法律行为必须要有结果,因此结果是法律行为事实的重要内容之一。判断法律行为结果,主要有两个标准:①

社会影响;②该结果应当从法律角度进行考察。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法律行为,除了要看它是否符合构成(成立)要件外,在多数情况

下还要看它是否经过确认以及由谁予以确认。行为的确认,不属于法律行为自身的结构,故不以法律行为之构

成要件看待。但它对于法律行为(尤其是像要式行为、违法行为一类的法律行为)的有效性而言,同样是不可

或缺的。


本文发布于:2022-08-24 12:4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844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律自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