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校研究生法学通论考点
大汇总
省委党校法学通论考点
一、法学基本理论(论述题)
(一)法的基本特征(简答、辨析)
1、法以行为规范为主,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利与义
务。法的核心部分是行为规范,当然也包括法律原则.法律
概念和法律技术规定。
2、法主要出自国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造法的
方式主要是制定、认可、签约、国家惯常行为等。法区别于
其他社会现象或社会规范的根本点在于,法主要出自国家。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4、法具有更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二)法的体系
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也称法律部门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
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
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2、法律体系与法系的区别
法律体系与法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法系是由不同
国家或地区的若干个在形式上、外部结构上具有相同特征的
法所组成,而法律体系则仅由一国的法律所组成。(2)构
成一定法系的法律,是跨历史时代的,不仅包含一定国家的
现行法律,而且包括这些国家历史上的法律。构成一个法律
体系的则只是一国现行法律。(3)构成法系和法律体系的基
础也不相同。
(三)两大法系(论述题)
1、法系的概念
法系是按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源流关系和
历史传统以及形式上的某些特点对法律所作的分类。
2、法系的特点(国际性、承继性、相似性)
3、大陆法系的概念、特点
大陆法系是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罗马法基础
上建立起来,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6德国民法典为
代表的法律,以及在其法律传统影响下仿照他们而形成、发
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总成。
特点:(1)法律成文化和法典化。(2)不承认法官有创
制法律的权利,否认判例具有法律效力。(3)在法律分类上,
有公法与私法之分。(4)在诉讼中,坚持法官的主导地位,
奉行职权主义。(5)一般采用民法诉讼与行政诉讼分开的管
辖体制,法院机构的组织,庭审模式都由法律明确规定。
4、普通法系的概念、特点
普通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法律,特别是普通法为传统、
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总称。
特点:(1)普通法系是法官的创造物,法官在普通法系
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普通法系的渊源以不
成文法为主,判例是最为主要的,一般都反对法典化。(3)
在法律分类上,普通法系由普通法和平衡法之分。(4)在法
院建制方面,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均由普通法院系统
受理。(5)普通法有一套独特的概念术语。
5、两大法系的关系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是西方法律制度,在本质、功能、
历史类型方面都是相同的,在根本基础、基本原则、法律理
念、主要内容、历史根源方面是一致的,都崇尚法治、崇尚
法律至上。
区别:(1)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以罗马法为基础,
侧重于成文法,比较注重立法和法典编撰。普通法系以判例
法、不成文法为主,提倡非法典化(2)法律分类不同,大
陆法有公私法之分,普通法系有普通法衡平法之分。(3)法
官权限不同,大陆法系法官不能创立法律,普通法系法官可
以创造法律。(4)诉讼程序不同,大陆法系多由法官和陪审
员共同组成法庭来审判案件。普通法系的陪审团主要负责作
出事实上的结论和法律上的基本结论,法官负责作出法律上
的具体结论,即判决。
此外,两大法系在法律结构、法律术语、法学教育、司
法人员录用和培训、司法体制等方面也有很多差异,进入20
1、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与民主立法原则
2、权力与人权保障原则
3、权力制约原则
4、合宪性原则
5、实事求是原则
(九)法的适用的原理与原则
1、法的适用概念
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制度和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与
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又称司法。
2、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3、当代中国法的适用的原则
(1)司法公正原则(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
职权(5)国家赔偿和司法责任
二、宪法
(一)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根本法
具体表现在
(1)在内容上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
(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与修改的程序上,宪法具有严格的程序。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或者1/5的全国人大代表
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2/3以上多数通过。
2、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3、宪法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4、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分权原则
3、法治原则
4、保障人权原则
(三)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3、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
4、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5、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四)宪法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作用表现在哪
里?
1、宪法确立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规定了国
家权力的运行方式
2、宪法为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3、宪法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最后救济途径
(五)宪法监督(论述题)
1、宪法监督的概念
宪法监督是指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机关,以一定
的方式进行合宪审查,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以保障宪法实
施的一种制度。
2、宪法监督的内容
(1)对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法律文件的合宪性审查
(2)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的合宪性进行审查
(3)对政党、团体、公司行为的合宪性进行审查
3、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特点
(1)中央集中监督与地方分级保证相结合
(2)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相结合
(3)专门机关监督众监督相结合
4、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1)没有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宪法监督与人大监督
合二为一。
(2)没有系统的宪法监督法
(3)宪法监督缺乏规范化、法律化的运作程序
(4)宪法监督不能起到保障公民权利的作用
5、重新构建宪法监督制度应当考虑的问题
(1)设立专门化、司法化的宪法监督机关
(2)制定统一的宪法监督法
(3)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提供宪法上的救济。
(六)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4、无记名投票原则
5、选举权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原则
三、刑法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二)刑法的效力范围
1、刑法的空间效力
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域核对人的效力,所要解
决的是国家刑事管辖权限的范围问题。包括:属地管辖、属
人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
(1)属地管辖: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
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
法。
犯罪的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
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法律规定4种特别例外情况:1、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
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2、民族自治地
方不能全部适用本法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大根
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变通或者补充规
定,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3、刑法典实施后,由国家
立法机关指定的特别刑法的规定。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
区基本法作出的例外规定。
(2)属人管辖
属人管辖是指根据犯罪人的国家来确立刑法的效力范
围。
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
是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
罪的,适用本法。
(3)保护管辖
保护管辖是根据犯罪是否侵害到国家和公民的利益来
确立刑法的效力范围。
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公民犯罪,而依本法
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
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4)普遍管辖
对凡是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的罪行,即使犯
罪分子是外国人,其罪行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且没有直接
侵害我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但只要犯罪分子在我国境内被
发现,我国就可以在所承担的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
辖权。
2、刑法的时间效力
(1)刑法溯及力,是指刑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所要解
决的是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
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2)从旧兼从轻原则
中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
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
罪的,按照本法总则第4章第8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
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
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三)犯罪构成
1、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客体要件、犯罪客观要件、
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观要件。
(1)犯罪客体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成立犯罪
所必须侵犯的社会关系。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
客体。
(2)犯罪客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成立犯罪
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
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即任何犯罪的成立,
都必须有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无行为就无犯罪”,行为对
象、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行为时间与地点也是客观要件
的内容。
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自己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
社会的身体举止或者活动。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作为、不
作为。
不作为构成犯罪必须具备以下客观要件:1、行为人负
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2、行为人能够履
行特定义务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
害结果。
(3)犯罪主体要件,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要件和单位
犯罪主体要件。
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要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
是实施了危害行为的人。2、必然达到了法定的刑事责任年
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未满14周岁。已满14
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
或死亡、、抢劫、贩卖、防火、爆炸、投放危险物
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6岁的人,对一切犯罪都
应负刑事责任。3、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辨认
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
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
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
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
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
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单位犯罪主体具有如下特征:1、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公
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2、单位犯罪主体必须
是依法成立的、拥有一定财产或经费、能以自己名义承担责
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双罚制,对单位和单位直接负责
人均予以刑罚处罚。单罚制。只处罚单位或者单位直接负责
人。
(四)犯罪故意和犯罪动机
1、犯罪故意,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
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
中。
2、犯罪动机,是指刺激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以达到犯
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内心起因。
3、犯罪故意和犯罪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表现在:
(1)两者都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主观
心理活动,都反映了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和行为的社会危害
程度、
(2)两者有时表现为直接的联系,即它们所反映的需
要是一致的。
区别表现在:
(1)两者形成的时间先后顺序不同。
(2)同种犯罪的犯罪目的相同,但同种犯罪的动机往
往不同
(3)两者的内容、作用不同
(五)正当防卫
1、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
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2、正当防卫的条件
(1)必须是针对现实存在的人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
(2)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3)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4)防卫人必须具有正当防卫意图。防卫挑拨、互殴
行为、偶然行为不成立正当防卫。
(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3、防卫过当是犯罪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
抢劫、、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
不负刑事责任。”适用这一规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非暴力犯罪以及作为一般违法行为的暴力犯
行为不适用该规定
(2)对于轻微暴力犯罪或一般暴力犯罪也不适用该规
定,只有在行凶、杀人、抢劫、、等严重危及人身
安全时才适用该规定。
(3)并非对于一切行凶、杀人、抢劫、、等
暴力性犯罪进行防卫时都适用上述规定,只有当这些暴力犯
罪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是才适用该规定。
(4)除上述暴力犯罪外,还包括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
全的暴力犯罪,如劫持航空器、爆炸罪等。
(六)紧急避险
1、紧急避险的条件
(1)必须发生了现实危险
(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
(3)必须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权益。
(4)必须是为了是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5)必须没有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6)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
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即职务上、业务上负有同危险做斗
争指责的人,不能以紧急避险为理由逃避面对危险的义务。
否则不成立紧急避险。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故意犯罪的形态
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
1、犯罪预备的特征:
(1)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实现犯罪
(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3)行为人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主观意志以外的
原因造成的。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
处罚。
2、犯罪未遂的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2)犯罪未得逞
(3)犯罪未能得逞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犯罪中止
(1)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
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2)犯罪中止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动放弃犯罪,即犯
罪分子自动中止其犯罪行为,因而没有发生特定危害结果。
二是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即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
以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犯罪分子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
结果的发生。
(3)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八)共同犯罪
1、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2、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1)在犯罪主体上,必须有两人以上,而且是指两个
以上符合犯罪主体条件的人,一个不满14周岁的人与一个
满16周岁的人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
(2)在犯罪主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根据
该条件,共同过失犯罪不成立公共犯罪;故意犯罪行为与过
失犯罪行为不成立共同犯罪;同时犯即两人以上同是以各自
行为侵害同一对象,但彼此之间并无犯意联络的,不成立共
同犯罪;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窝赃、销赃等行为不构
成共同犯罪;超出共同故意外的犯罪,不是共同犯罪。
(3)在犯罪客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刑事责任
(1)我国刑法主要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
作用,同是兼顾其分工,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
胁从犯、教唆犯四种。
(2)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
犯罪中其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对于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
责任,刑法第26条第3款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
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犯罪集团首要分
子之外的其他主犯,刑法第26条第4款规定,应当按照其
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3)在共同犯罪中其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
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
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5)教唆犯成立的条件:一是在主观上,必须有教唆
他人犯罪的故意。二是在客观上,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
为。三是在对象上,教唆反教唆的对象必须达到了刑事责任
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得人。教唆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
或者教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刑法》第17条
第2款所规定犯罪之外的犯罪的,以及唆使不具有刑事责任
能力的人犯罪的,不成立教唆犯,属间接实行犯。
教唆犯的刑事责任:一、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
在共同犯罪中所起到的作用处罚。二、教唆不满14周岁的
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三、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
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包括以下情
况:被教唆的人拒绝了教唆;被教唆的人虽然接受了教唆;
但没有实行任何犯罪;被教唆的人所犯之罪并非被教唆之
罪;被教唆的人实施犯罪并非教唆犯的教唆行为所致。
(九)刑罚
1、刑罚的特征
(1)刑罚的根据在于刑法的明文规定
(2)刑罚只能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适用
(3)刑罚只能对犯罪人适用
(4)刑罚的内容是限制或剥夺某种权益
2、刑罚的体系与种类
(1)刑罚的体系:我国刑罚体系由主刑和附加刑组成
(2)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死刑
管制,指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
公安机关予以执行的刑罚方法。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
年以下,数罪并罚时不超过3年。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
拘役,是指短期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由公安机关就
近执行的刑罚方法。拘役的刑期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1年。
死刑。作为一种最严厉的刑罚,具适用的对象受到严格
的限制。一方面,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另一方面,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
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这里的不适用死刑,是指根本不能判
处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死刑除依法由
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核准。
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
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死缓不是独立的
刑种,而是死刑的一种执行方式。刑罚第50条规定:在死
缓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如
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
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核
准,执行死刑。
(3)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
逐出境。
刑罚第54条规定: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以下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自由的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
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刑罚第59条规定: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
财产的一部或全部。
3、刑罚裁量制度
(1)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
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一定时期内,又犯应被判处一定刑
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累犯分为普通累犯和特别累犯。普通累犯是指因故意犯
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法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
5年内,又故意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最的犯罪
分子。特别累犯,是指因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处刑罚,
在刑法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又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
罪分子。
(2)自首、立功
刑法第67条,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
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刑法第68条,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可以从轻或减轻
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
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3)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的原则。刑法第69条规定:一、数罪中有判
决死刑、无期徒刑的,采取吸收原则,即只执行死刑或无期
徒刑,不执行其他主刑。二、数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
或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在数刑中总和刑期以下,
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
过3年,拘役最高不超过1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20
年。三、数罪既判处主刑,又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
即对主刑按照一定的原则并罚时,附加刑仍须执行。
适用数罪并罚的三种情况。一、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
罪的,依据刑法第69条规定来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二、
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
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对新发现的罪作出
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69条规定,
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
定的刑期以内。三、判决宣告以后刑法执行完毕以前,被判
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其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
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69条规
定执行。
(4)刑罚执行制度
假释
适用假释的条件。一、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
、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
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二、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
子,执行原判期刑1/2以上,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
子,实际执行10年以上的,才能适用假释。
刑法第83条规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
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
适用假释后可能出现的4种情况:一、在假释考验期内
犯新罪的,应当撤销假释,驾照刑法第71条规定实行数罪
并罚。二、在假释考验期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
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
第70条规定实行数罪并罚。三、在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
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
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
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四、在假释考验期内,没有上
述情况的,应认为原判决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
告。
(5)罪
是指明知是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贪污贿
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
金融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以各种方法掩饰、
隐瞒其性质和来源的行为。
(6)抢劫罪
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
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
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
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的;(二)在公
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五)抢劫致人重伤、
死亡的;(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七)持抢劫的;(八)
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7)伪证罪构成特征
一、本罪的客体是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正常活动。
二、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在刑事诉讼中,对与案件有重
要关系的事实情节,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
三、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特指刑事诉讼中的证人、
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
四、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且行为人具有陷害他人或
者隐匿罪证的意图。
(8)贪污罪的构成要件
(一)本罪客体为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
行为的廉洁性,又侵犯了公共财物的所有权(二)本罪的客观
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
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三)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
国家工作人员。或者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
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四)本罪在
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且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
的。
(9)挪用公款罪构成特征
(一)本罪客体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
款的占有、使用、收益权。(二)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
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挪
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
过3个月未还。(三)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
人员。(四)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且行为人不具有非法
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10)受贿罪构成特征
(一)本罪客体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与不
可收买性(二)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
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
行为。(三)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四)
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务或者地
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
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
财物的,以受贿论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斡旋受贿。
四、刑事诉讼基本制度
一、管辖的原则、分类
1、确定管辖的原则
(1)依法管辖的原则
(2)准确及时的原则
(3)便利诉讼的原则
(4)维护合法权益的原则
(5)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证据
1、证据的特征
(1)客观性(2)关联性(3)合法性
2、证据的种类
(1)物证(2)书证(3)证人证言(4)被害人陈述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6)鉴定结论(7)
勘验、检查笔录(8)视听资料
三、强制措施的种类
1、拘传
2、取保候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或监
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害性。
(3)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
不宜羁押的。
(4)依法应当逮捕,但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
妇女。
(5)对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进过讯问、审查,
认为需要逮捕但证据不足的。
(6)已逮捕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定的侦查、
起诉,一审、二审的办案期限内不能结案,采用取保候审方
法没有社会危害性的。
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3、监视居住
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4、拘留
有下列情形的,可以先行拘留:
(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
觉的
(2)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3)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6)不讲真实姓名、地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决定拘留的机关在拘留后,除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之
外,应当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内通知被
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
5、逮捕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
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
四、提起公诉、不起诉、自诉
1、提起公诉的条件
(1)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
分。
(2)依法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3)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不起诉的有以下几种
(1)法定不起诉
(2)轻罪不起诉
(3)证据不足不起诉
3、提起自诉的条件
(1)自诉人是本案的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
属。
(2)案件属于刑事诉讼法第170条规定的案件范围。
包括三类,第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第二,被害人有证据证
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第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
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
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3)案件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4)有名取得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核能证明被告
人犯罪事实的证据。
五、死刑复核程序
死刑复核规定:
1、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
诉的,应当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报请核准。
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可以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
判
2、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
诉的,和判处死刑的第二审案件,都应当报请
核准。
3、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案件,有高
级人民法院,有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4、复核死刑案件,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
刑缓期执行的案件,应当由审判员3人组成合议庭进行。
五、民法
一、民法概述
1、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2)意思自己原则(3)诚实信用原则
(4)权力不得滥用原则
2、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1)立法准则功能(2)行为准则功能(3)法律补充
功能
3、死亡宣告
(1)死亡宣告制度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一定期限,
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宣告其死亡的制度。死亡宣告发生
同自然死亡一样的法律后果,即被死亡宣告人的权利能力归
于消灭,婚姻关系终结,财产发生继承。
(2)死亡宣告的条件
①必须有下落不明的事实
②下落不明必须达到一定的期间,因普通原因而下落不
明的期间是4年,因意外事故而下落不明的特别期间是2年
③须有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
④须经公告,公告期1年。
4、失踪宣告
(1)失踪宣告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一定期限,经
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失踪宣
告后,以失踪人为中心的法律关系处于中止状态,财产发生
代管,婚姻关系暂时中止。
(2)失踪宣告的条件
①必须有下落不明的事实
②下落不明必须达到2年。
③须有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
④须经公告,公告期3个月。
失踪宣告制度和死亡宣告制度是两个独立的制度,死亡
宣告并不以失踪宣告为前提。
5、代理
(1)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已被代理
人的名义独立与第三人为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效
果直接归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2)代理的法律特征:①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
义进行活动。②代理人必须在代理权限内活动。③代理人可
以在代理权限内独立进行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④代理
的法律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
(3)滥用代理权的行为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自己代理,
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意思表示,同自己进行法律行
为。②双方代理,只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所代理
的另一被代理人进行民事行为。③串通代理,指代理人与第
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为。
(4)无权代理三种表现形态:①自始无代理权的“代
理”。②超越代理权限的“代理”。③代理权终止后的“代
理”。
(5)如果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而与
之进行民事行为的,代理行为有效,被代理人仍应承担这种
无权代理行为的后果,这种代理称为表见代理。
二、物权法
(一)物权法基本原则
1、物权法定原则
2、一物一权原则
(1)在一物上只能成立一个所有权
(2)一个所有权的客体只能是一物
3、公示与公信原则
公示原则指当事人必须以公开的方式向社会展示物权
变动的事实,否则,物权的变动就不会产生物权的效力。物
权变动的方式,在动产物权为交付,在不动产物权为登记。
4、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物权的取得和行使不得违反社会公
共道德和社会公共秩序,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二)物权的特征
1、物权为对世权2、物权为支配权3、物权客体具有特
定性4、物权在效力上具有排他性5、物权为绝对权。
(三)担保物权
1、担保法规定5种担保形式:保证、抵押、质押、留
置、定金。
2、抵押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
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
法律的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
受尝。
3、质押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动产或权利证书移交给债
权人占有,并以其作为债务履行担保的担保方式,当债务人
不履行债务时,质权人可处分质物,并从所得价款中优先受
偿。与抵押相比,质押转移占有,抵押权则不转移占有,而
且抵押物可为动产、不动产及权利,质物只能是动产和权利。
(四)格式条款
合同法对格式条款的规制表现如下:
1、规定了提供格式条款当事人的特别义务,其表现有
二。一是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
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采取提
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并且还应按照对方
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2、规定了格式条款无效的特别表现提供格式条款的一
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力的条款无
效。
3、对格式条款适用特殊的解释原则。对格式条款的理
解发生争议时,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
两种以上理解时,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
释。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时,应当采取非格式条款。
(五)合同的生效
1、合同生效的要件:
(1)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合同的内容合法
(4)合同的标的确定和可能
(5)合同的形式符合法律的特别规定
(六)合同的效力状态
1、有效合同,指已成立的合同因具备了合同生效的要
件,能依合同的约定产生相应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2、无效合同,是指已成立的合同因不符合法律、行政
法规规定的合同有效要件,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3、无效合同有5种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
合同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3)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5)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4、可撤销的合同
(1)可撤销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因意思
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予
以变更或者撤销的合同。
(2)可撤销的合同的种类有:①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
同;②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③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
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3)可撤销的合同具有以下效力:①对于可撤销的合
同,当事人可以申请撤销,也可以申请变更,当事人只请求
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②撤销权原则上
有意思表示真实、利益受到损害的一方当事人享有和行使。
③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
之日起一年内行驶撤销权,否则,撤销权消灭。
(4)效力未定的合同
效力未定的合同是指因已经成立的合同不完全符合合
同有效的要件,可其效力能否发生还未确定,一般需经权利人
表示追认才能生效的合同。
效力未定的合同的种类: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定力的
其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②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③
无财产处分权订立的合同。
(七)不安抗辩权
1、是指根据双务合同约定应先履行合同义务的当事人
一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的财产或者履行债务能力明显减
少时,以致难以履行合同义务,而且对方也没有为履行合同
提供担保时,有权中止履行自己义务的权利。
2、不安抗辩权的构成要件:①必须是双方当事人因同
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②当事人在双务合同中约定或按照交
易习惯,一方必须向另一方先履行合同义务。③先履行合同
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丧失或者可能丧
失履行合同已无能力的情况④后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没有
对其债务提供适当的担保。
3、合同法68条规定先履行义务一方在4种情况下可
以援引不安抗辩权。:
(1)对方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2)对方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3)对方丧失商业信誉
(4)对方有其他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
况。
(八)债的保全
1、债的保全具体措施:
(1)债权人的代位权(2)债权人的撤销权
2、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
人享有的到期债权造成损害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
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债权的权利。第
三人也叫次债务人。
3、债权人的代位权的成立要件: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
存在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享有对第三人的到期债
权,且该债权非专属于债务人自身。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债权。
债权人的债权已届清偿期或者债务人已陷于迟延履行。债务
人怠于行使其权利的行为对债权人造成了损害。
4、债权人的撤销权
是指当债务人放弃对第三人的债权,实施无偿转让或者
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处分财产的行为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
时,债权人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所实施的行为
的权利。
5、债权人的撤销权的成立客观要件
(1)债务人实施了一定的处分财产的行为
(2)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已经发生了法律效力
(3)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危害债权
(九)违约责任的责任形式
1、继续履行合同
2、赔偿损失
3、支付违约金
承担违约金责任,应具备三个条件:(1)当事人有违约
行为。(2)当事人对违约责任形式及其数额事先有约定。(3)
不存在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
合同法第114条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
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
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
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4、其他违约责任形式
价格制裁、定金罚则、解除合同
(1)价格制裁。合同法第63条规定:执行政府定价或
者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整时,
按照交付时的价格计价.逾期交付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时,
按照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新价格执行.逾期提取标
的物或者逾期付款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新价格执行;价格下
降时,按照原价格执行。
(2)定金罚则。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
款或者收回。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则适用定金罚则。
定金罚则的基本内容是:给付定金的一方违约,就丧失
了定金,无权要求返还;接受定金的一方违约,根据对等原则,
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三、继承法
(一)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的原则
2、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
3、抚幼赡老原则
4、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
(二)法定继承
1、法定继承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被继承人生前未订立遗嘱
(2)被继承人订立的遗嘱无效
(3)遗嘱继承人发生了下列几种情形:①放弃继承权。
②先于被继承人死亡。③依法被剥夺了继承权。④有财产在
遗嘱中未被处分。
2、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
妹、祖(外)父母。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兄弟
妹、祖(外)父母为第二顺序。第一顺序的继承人较第二
顺序的继承人有优先继承权。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
第一顺序继承人均放弃或丧失继承权的情况下,才由第二顺
序继承人继承。但同一顺序继承人间,并无先后顺序之分。
(三)遗嘱继承
1、遗嘱一般应采用书面形式,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的遗
嘱称自书遗嘱。自书遗嘱的遗嘱人应签名盖章,并注明订立
日期。
2、由遗嘱人口述遗嘱全部或基本内容,由他人书写或
录音的分别称为代书遗嘱与录音遗嘱。
3、遗嘱人在生命垂危等紧急情况下还可订立口头遗嘱。
但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
方为有效。
4、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继承人
或受赠人,与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均不能作为
见证人。
5、遗嘱有效的条件:
(1)遗嘱人必须要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遗嘱人所立的遗嘱必须是其真实意思表示。
(3)遗嘱的内容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和社会主义
道德,应为缺乏劳动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
继承份额。
(4)遗嘱的形式必须合法。
6、如遗嘱人订立有多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
订立的遗嘱为准,但公证遗嘱效力最高,即使不为最后订立,
也发生效力。遗嘱人不能以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撤
销、变更公证遗嘱,遗嘱人如要变更公证遗嘱,需再经公证
程序,否则不发生效力。
四、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行为的违法性
(二)造成了损害后果
(三)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
(四)行为人主观上应存在过错
六、民事诉讼法
一、处分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
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处分原则基本内容:
1、处分原则以当事人的实体处分权为基础,同时又是
在诉讼中对当事人实体处分权的保障。
2、处分原则广泛适用于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并且贯
穿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
3、当事人的处分应当依法进行
二、级别管辖
1、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9条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
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三)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主要有三类:海事和海商案件、除专利行政案件外的专利纠
纷案件、涉及港澳台当事人的重大民事纠纷案件。
三、地域管辖
(一)一般地域管辖
确定一般地域管辖的原则是“原告就被告”即由被告住
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特殊地域管辖
我国《民事诉讼法》确定的特殊地域管辖主要有九类:
第一类,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
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类,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
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实践中,如果保险标的物
是运输工具或运输中的货物,则可由运输工具登记注册地、
运输目的地、保险事故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类,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
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四类,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
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
人民法院管辖。
第五类,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
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六条,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
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
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七类,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损害事故索赔提起的
诉讼,由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
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八类,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由救助地或者被
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九类,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由船舶最先到达地、
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三)专属管辖范围
⒈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⒉因港口作业发生纠纷提起诉讼,由港口作业地法院管
辖。
⒊因继承遗产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是的住所地
或主要遗产所在地(由价值大小来认定)管辖。
四、裁定管辖
(一)裁定管辖分类
1、移送管辖2、指定管辖3、管辖权的转移
(二)管辖权转移与移送管辖的区别:
(1)管辖权的转移是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将案件的管辖
权转移给本无管辖权的法院,其转移的是案件的管辖权;而移
送管辖则是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把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
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移送得是案件。
(2)管辖权的转移只能在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进行,是补
充级别管辖的一种规定;移送管辖一般是在同级人民法院之
间进行,主要是落实地域管辖的一种规定。
(3)管辖权转移应经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同意,。下级人
民法院只能遵照执行或提出管建议;而移送管辖则无须受移
送的人民法院同意或决定,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拒绝或再
行移送。
五、共同诉讼人
(一)共同诉讼人的种类
1、必要的共同诉讼人,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
以上,具有共同诉讼标的的共同诉讼人。
2、普通的共同诉讼人,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
人以上,具有同种类诉讼标的,经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允
许其在同一诉讼程序中一并进行诉讼的共同诉讼人。
六、第三人
(一)第三人的种类
1、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被告之间的
的诉讼标的,认为有独立的请求权,参加到原告、被告已经
开始的诉讼中的人。
2、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被告两方争
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可能与其有
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维护自己利益而参加到原告、被告已
经开始的诉讼中的人。
七、民事诉讼证据
(一)证据的分类
1、以证明责任来划分,可分为本证和反证
2、按照证据的来源来划分,可以把证据分为原始证据
和派生证据。
3、按照与证明对象的联系来划分,可以把证据分为直
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二)证据的表现形式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书证、物证、视
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七种。
八、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适用
(一)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时,可用简便的方式传唤
和通知其他诉讼参与人,既可以口头传唤和通知,也可以采
取捎口信、电话、传真、等简便方式。时间上不受
普通程序开庭前3日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规定的限
制,可以随时传唤第三人和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一)应当先行调解的简易案件,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
时应当先行调解:
1、婚姻家庭纠纷和继承纠纷;
2、劳务合同纠纷;
3、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
损害赔偿纠纷;
4、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
5、合伙协议纠纷;
6、诉讼标的额较小的纠纷。
九、民事诉讼再审程序
(一)当事人申请再审
具备条件:
1、申请再审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且准予提
出再审申请的判决、裁定和调解协议。
2、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向原审人民法院或上级人民
法院提出。
3、当事人提出再审应当是: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
判决、裁定的;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
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有
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二)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1、原审人民法院决定再审
2、和上级人民法院提审和指令再审
(三)人民检察院抗诉
(四)再审案件的审判(重点)
1、一律实行合议制,而不允许实行独任制。若原审人
民法院再审,还应另行组成合议庭,原合议庭成员或独任审
判员不得参加新组成的合议庭。
2、人民法院按再审程序对案件进行再审时,发生法律
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普通
程序进行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
3、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
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终审裁判,
当事人不得上诉。
4、和上级人民法院按再审程序提审的案
件,不论是第一审还是第二审,一律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
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
第八章商法
一、票据法
(一)票据的特点
1.票据是设权证券。设权证券,是指票据权利的发生必
须首先作成证券。票据作成前,票据权利不存在,票据权利
是依票据的作成同时发生的
2、票据是无因证券。是指票据权利只要符合票据法规
定的票据权利发生的情形,即产生和存在,而不考虑票据权
利发生的原因和基础,或者说票据基础关系中的因素对票据
权利不产生影响。
3.票据是文义证券票据所创设的权利义务内容,完全依
票据上所载文义而定,而不能任意解释或者根据票据以外的
任何其他文件确定。
4、票据是金钱债权证券。
5.票据是流通证券。
6.票据是要式证券。
7.票据是完全有价证券。即票据权利的产生以票据的作
成为必要,权利的行使以提示票据为必要,权利的转移已交
付票据为必要。
第十二章国际法
一、国际法的基本特征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2、国际法是国家以协议的方式制定的
3、国际法采取与国内法不同的强制方式
二、引渡和庇护
(一)引渡是指一国应外国的请求,将在其境内被外国
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外国人,移交给请求国审理或处罚的国
际司法协助行为。引渡以条约为依据。
(二)引渡的基本原则
(1)政治犯不引渡原则(2)特定国家提出引渡原则(3)
双重犯罪原则(4)罪名特定原则
(三)庇护是指国家对于遭受追诉或迫害而来避难的外
国人,允许其入境和居留,给予保护,并拒绝将他引渡给另
一国的行为。主要对象是政治犯。
三、国际争端的解决
国际争端的解决主要有强制性解决和非强制性解决两
类方式,非强制性解决解决有政治解决方法和法律解决方法
两种。
(一)国际争端的强制性解决
1、反报。2、报复。3、平时封锁。
(二)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
1、谈判和协商
2、斡旋与调停
3、国际调查委员会
4、和解
(三)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
1、仲裁。2、国际法院诉讼。
四、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基本原则
1、最惠国待遇原则
2、国民待遇原则
3、关税减让原则
4、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5、透明度原则
6、公平贸易原则
本文发布于:2022-08-22 00:2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843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