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激励理论

更新时间:2024-11-08 23:03:13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21日发
(作者:村委会)

行为激励理论

通过安全文化手段,对人的行为进行干涉、指导、控制等,即对人的

行为的激励,这是安全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

行为科学认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引发人的行为。企业领导和职

工能在工作和生产操作中重视安全生产,有赖于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

行为激励。激励是目的,创造条件是激励的手段。行为学家把激励分

为“外予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外予激励是通过外部推动力来引发人

的行为,最常见的是用金钱作诱因,此外还有提高福利待遇、职务升

迁、表扬、信任等手段。内滋的奖励是通过人的内部力量来激发人的

行为,如学习新知识,获得自由,自我尊重,发挥智力潜能,解决疑

难问题,实现自己的抱负等等。这些激励不是由外部给予的,而是自

己给自己的激励。“外予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虽然都能激励人的行为,

但后者具有更持久的推动力。前者虽然能激发人的行为,但在很多情

况下并不是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之上的;后者对人的行为的激发则完

全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它能使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指导、

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一、行为激励理论

1.X—Y理论

这一理论建立在对人的基本看法的基础上,从而提出激励人行为的方

法。如果对人从“恶”的方面认识,其对行为的控制,就严厉、强制;如

果从“善”的方面认识人,其行为的控制方法则采取温和、诱导的方式。

“X理论”对人的看法是:天性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以自我为中

心,对组织需要漠不关心;缺乏进取心、怕负责任;趋向保守,反对

革新。为此,主张采取“强硬的”管理办法,包括强迫、威胁或严密的监

督,或者采取“松弛的”管理办法,包括顺应职工,一团和气。事实证明

这种理论有明显的不足。“Y理论”对人的看法正好相反,认为:人并非

天生厌恶工作;能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外部惩罚和威胁不能促使人

努力;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接受责任和主动承担责任。因此,主

张采取激励的办法是:分权和授权;扩大工作自主范围;采取参与制;

鼓励自我评价。以上两种极端的理论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因

此应该综合两种理论特长,具体对象具体对待。这种综合“X理论”和“Y

理论’’的方法也称为“权变理论”。目前现实中很多管理的的实践中,都

采用‘‘权变理论”的方法。在管理中,采取强硬与温和相结合;分权与

调控相结合;自主与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也称“保健因素一激励因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管理中

有些措施因素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调动其积极的工作行为,这

些因素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体的作用,有预防效果而不会导致身体健康,

所以称为保健因素,如改善环境条件、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监督、检

查、安全奖等。而能起激励作用。调动领导和职工自觉的安全积极性

和创造性的因素是激励安全需要、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得到家人

和社会支持与承认、采取安全文化的手段等。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

人的需要的目标或诱因提出来的,在实用中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某种

条件下也并非如此。在一定条件下,保健因素也有激励作用。

3.强化理论

强化指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使行为得到重复或

制止的过程。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人的行为受到正强化趋向于

重复发生,受到负强化会趋向于减少发生。例如,当一个人做了好事

受到表扬,会促使他再做好事;当一个做了错事受到批评,就会使他

减少做类似的错事;②欲激励人按一定要求和方式去工作,奖励(给予

报酬)比惩罚更有效;③反馈是强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反馈就是使工作

者知道结果;④为了使某种行为得到加强,奖赏(报酬)应在行为发生

以后尽快提供,考虑强化的时效性,延缓提供奖赏会降低强化作用的

效果;⑤对所希望发生的行为应该明确规定和表述。只有行为的目标

明确而具体,才能对行为效果进行衡量和及时予以奖励。强化理论在

安全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安全奖励、事故、安全单票否决、

企业升级安全指标等。

4.期望理论

这一理论用如下公式表述:激励力=目标效价×期望概率。激励力是指

调动积极性发挥内部潜力;目标效价指个人对某一行为成果价值的主

观评价;期望概率指行为导致成果的可能性大小。这一理论说明,应

从提高目标效价和增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两个方面去激励人的安全行

为。人对目标价值的评价受个人知识、经验、态度、信仰、价值观等

因素影响,而期望概率受条件、环境等因素制约。提高人们对安全目

标价值认识、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增强实现安全生产的可能性,是安全管理和工作人员应去努力的。

5.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所得到的绝对收益影响,而且受

相对收益影响,即一个人仅看到自己的实际收益,还把其与别人的收

益作比较。当二者相等或合理,则认为是正常和公平的,因而心情舒

畅地积极工作,否则会产生不公平感,于是影响行为积极性。这一理

论告诉我们,应重视“比较存在”的意义及作用,不仅要实行按劳付酬的

原则,还要考虑同类活动及周围环境的状况,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否

则会挫伤人的积极性。


本文发布于:2022-08-21 17:11: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837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律的行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