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遵纪守法从我做起征文范文1500字
本文是关于大学生遵纪守法从我做起征文范文1500字的文章,仅供
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
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
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
遵纪守法从我做起征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在这社会大
家庭里,我们每个人如何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呢?那就是共和
国华丽雄伟的大厦下一座坚实、永恒不变的根基——“法”。它使我
们每个人明确是非的界限,而这也是共和国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
素质。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
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
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
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
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
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
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
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
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
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
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
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
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
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喜
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
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
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
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
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
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
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
“自我完善”,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
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
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法律
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
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
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只有
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若
社会公众缺乏对法律的信仰,法律规范就不能内在化,进而落实到自
发的行为之中。
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深深隐藏着
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在对法律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
律信仰之后,遵守法律规则和条文就会形成自觉。在法治社会中,法
律之所以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根本在于
法律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注
重要求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它
是否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的要求,是
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法律的感情和
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大学生才会从自身
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
空间和渠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推
动法治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模式,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
的型模式转变。使法治教育体现新颖性、直观性、参与性、系统性,
通过网络将高品位图书推荐出去,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目的
地向他们灌输符合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意识,强化版权法、著作权法、
专利法、商标法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治观念,逐步培养大学生的
法律意识。
只有当我们整个社会和我们大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才能将我们
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起来。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本文发布于:2022-08-20 10:0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816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