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中国经济学发展(一)
本文试图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运动进行考察,尤其关注了该运动中较有影响
的制度主义思潮,并对这场运动所体现出的各流派的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进行着力刻画。在
这种背景下,以现实主义理念为线索,以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为切入点,回顾中国经济学
20年发展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和不足,并揭示中国经济学在探索和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两大现
实问题方面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经济学本土化的努力,从而试图对中国经济学在21世
纪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思考。关键词现实主义制度主义经济学本土化作者张建伟,1971年生,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在国外最近几年的有关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中,"经济学与现实"、"现
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经济学帝国主义"等问题的讨论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这实际上反
映了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理论自身解释力的反躬自省,也透露出世纪之交的经济学正面临着一
个"范式转换"的前夜。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世界性的经济学现实主义潮流的
背景下,讨论中国经济学在关注现实问题方面的本土化努力也就提上了日程。从西方经济学
的发展史来看,经济学的现实主义运动作为一种学术思潮自"李嘉图恶习"在经济学界存在和
产生影响以来一直沉沉浮浮、曲曲折折地发展着(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旧制度学派的出现曾
使经济学现实主义运动出现过短暂的高涨)。在当代,现实主义运动随着二战后经济学形式主
义化的日益加重,也在60年代初出现回潮。以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为标
志,制度主义作为现实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正引导着现代经济学去探索更加纷繁复杂的"真
实经济世界"。当今现实主义运动潮流中的制度主义、演进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马克思主
义一起作为与主流学术秩序相对抗的异端派别,倍受国际学术界瞩目。这支在主流学术体系
的周遭生长出来的现实主义的学术思潮的纵深发展,正在规范的意义上对各种理想主义、空
想主义、抽象模式所蕴含的"市场神话"、"国家神话(政府神话)"、"私有产权神话"等理念产生
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使主流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放宽假设,修改前提条件,引进新的分析工具、拓
宽研究领域。从这种意义上说,现实主义思潮的勃兴也许暗示了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向,值得
关注。在现实主义运动中,这些相互交叉的学派的学说包括:不确定性经济学、非线性经济学
(混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公
共选择学派、组织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学、演进经济学、后凯
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等。它们的名称各异,但在对现实的关注方面却表现出相
似的理论倾向,即,将经济学重新拉回到"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状态。一、当代西方经济学
的现实主义运动(一)"为经济学而经济学"的形式主义:当代主流经济学的窘境20世纪50年代,
弗里德曼(中译本,1991)倡导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他认为,经济理论的全部意义在于,能否对
尚未观察到的经济现象作出合理的预测;与理论假设有关的问题并非是它们在描述方面是否
现实(因为它们从来就不现实),而是分析逻辑本身;某一理论越是杰出,它的假设就越超脱现实。
他的这一看法对当代经济学的形式主义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当代经
济学已经害了"形式主义病"。美国学者艾克纳(中译本,1990)指出,当代主流经济学除了建立在
一系列形而上学的、从而非科学的公理基础上的一系列演绎推理而外,几乎一无所有。它只
是在大学的象牙塔中构思出来的"逻辑精品"。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形式主义的泛滥深表
忧虑。1991年由12位著名经济学家组成的"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
大学的研究院正在费劲地培养一代技术高超、但对现实经济问题一无所知的"低能特才"者
(卡西迪,1996)。但是由于主流学术秩序为形式主义提供了牢固的堡垒和文化土壤,并已形成
强化形式主义的机制,他们的劝说和忧虑并没有产生多少实际影响。在西方国家,"个人要从事
经济学家这个职业,必须要足够聪慧地理解新古典理论的抽象结果,并出地装聋作哑,对它
们忠心不二。"(尼尔·凯,1984;霍奇逊,中译本,1993,第9-10页)经济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
为学术"象牙塔"中同行之间的孤芳自赏的尤物。经济学家既然遗弃了公众,公众也就对经济学
产生了失望情绪。(二)经济学现实主义的历史渊源---两个"斯密定理"和两条思想发展线索斯
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两个定理或两种分析思路:其一,"看不见的手"的定理,即市场竞争和价
格机制能够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市场的配置功能)。这条理念后来被新古典主义采用边
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形式化处理,以效用函数、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和市场均
衡等数学工具进行了描述,到德布鲁那里用拓扑学中的分离超平面定理描述价格和供求量之
间的关系,用不动点定理描述一般均衡理论等,我们已经从这些方程式中看不出什么现实经济
过程了。其二,斯密第二定理:"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并且劳动分工的精细化造成的专
业化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进国民财富。这种思想还可理解为:分工与经济进步和演化
是互为因果的,其中必然包含着收益(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和经济组织进化的有关原
理。这就与斯密第一定理的无规模报酬或报酬递减假定、生产函数、消费函数给定等假设相
冲突。斯密思想的二重性在马歇尔那里再次显现。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1890)一书中
的第8-12章就是专门论述专业和分工问题的,而另外的部分则以边际分析或数学模型分析资
源配置问题。斯密和马歇尔之后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分别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形成崇尚
数学演绎的"杰文斯-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弗里德曼-卢卡斯"的主流分析传统;另一条则以
杨(Young,1928)的经典论文《报酬递增和经济进步》为代表,形成"凡勃伦-杨-熊彼特-舒尔茨-
阿瑟"的演进分析思路,侧重历史过程分析。前一种分析范式着重在时间无涉、制度无涉、技
术无涉的前提下,分析市场机制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而后一种分析范式则试图捡拾起主流经
济学形式化过程中所遗漏的几个因素,分析历史过程的细节(如收益递增)和动态演进趋势。后
者不断地对前者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作风展开批判,从而使主流学派在与他们的竞争中改进
和放宽前提假设。我们把经济学发展史上经济学家在面临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对形式主义的
经院作风的不断克服甚至批判,以及经济学家和现实之间的扣问和解答称为经济学发展中的
现实主义运动。(三)当代经济学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内容1.对人类行为假设的拓展与修正。
以西蒙和贝克尔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家致力于探索新古典假设关于人类行为在经验中的有
效性的研究,并对新古典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从而根据实际经验修正新古典的有关行为假设。
西蒙认为,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决策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的(有限理性),这就决定了行为者
无法在诸种可能的选择中作出最佳选择。贝克尔则在个人效用函数中引入利他主义行为来说
明人类行为的一般性,这就拓展了"经济人"的假设,将非经济因素纳入到经济模型分析中来,同
时为家庭制度中普遍存在的利他主义行为模式提供了经济分析视角。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代
表人物威廉姆逊则提出"契约人"假设来增进人们对契约过程的理解。由于在契约过程中,不确
定性、信息不完全性、小数目谈判、资产专用性、可交易数量的有限性和地理位置等现象的
存在致使交易费用为正,机会主义行为就有了更多的实施空间(Williamson,1975)。威廉姆逊通
过在经济学假设中引入社会学假设,来弱化新古典传统假设的严格性,使经济学研究更贴近现
实的交易过程的考察。在厂商行为假设的现实化方面也很值得关注。新古典理论坚持厂商追
求利润最大化假设,一些现实主义者对这种厂商效用函数提出质疑。鲍莫尔认为可用"最大销
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为此鲍莫尔(1959)提出了几个经验性证据:(1)销售收
益增加使职工收入增加,便于处理企业内的人事;(2)销售收益增加使企业能更多地得到银行
的资金支持;(3)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塞
尔特和马奇则认为厂商并非严格遵守利润最大化原则,他们有时由于有限理性更倾向于"令
人满意"的原则(SyertandMarch,1963)。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也认为"舒适"也是经理人员效
用函数中的一个备选变量,并且它和利润之间有某种替代关系(Leibenstein,1976)。演进经济学
的代表人物尼尔森和温特提出了一个动态的厂商行为模型(elsonandWinter,1982),他们认为
新古典企业理论是一种静态的理论,没有考虑到不确定性、技术进步、信息不完全、有限理
性等因素,应该用演进的观点观察企业应对复杂环境的行为。2.正交易费用的引入改变了新古
典环境的无摩擦力世界。新古典环境主要是指完全竞争的"无摩擦力"(无交易费用)环境。凯
恩斯革命将预期、不确定性、不完全信息引入经济分析,使政府、厂商和个人决策时面临的
环境参数发生了改变,这也是凯恩斯革命的现实主义精髓,但是后来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古典
宏观经济学派在寻凯恩斯理论的微观基础时将这些精髓丢掉了,走向了新古典主义的道路。
倒是新剑桥学派秉承了凯恩斯的遗风,其代表人物罗宾逊夫人坚持认为凯恩斯体系的本质是
不确定性。她在微观上也已经注意到企业面临的是不完全竞争环境,但她没有一个可操作的
概念来分析企业和市场的边界问题、企业的内部权力结构问题,以及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交易
及其契约过程的外部环境问题,也就是说她还缺少一个关于微观组织分析的理论框架,来解释
不完全竞争产生的内在深层原因。科斯和威廉姆逊的交易成本理论正好弥补了她的理论缺陷。
威廉姆逊从契约过程的角度对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等新古典环境
所遗漏的问题进行考察,从而揭示了市场和科层两种组织类型的内在行为机理和替代边界,为
比较制度分析(制度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视角。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
一个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所谓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3.新方法
的引入与"经济学帝国主义"。正统的主流经济学受经典物理学方法和数学方法的影响,经过长
期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崇尚科学精神的传统,这也使经济学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更具"科学"的
外观。同时经济学的"科学"性质也使它有能力侵犯到别的学科去拓展自己的理论疆域,形成一
种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经济学方法在向其它学科渗透时,也受其它学科方法和范畴
的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和渗透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如法律经济学、经济社会学、新经
济史学、经济心理学、管理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经济哲学、信息经济学等等。在这种融合
中,经济学得到的不仅仅是研究领域的扩大,同时也引进了一些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和概念范
畴,增强了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使学科交叉本身也成为当代经济学现实主义运动的一
部分。(1)案例研究。在经济学研究中,对案例研究方法的倡导,科斯教授的贡献不容忽视。案
例研究可以有两种思路:其一,用经济学方法研究那些法庭诉讼案例,得出一些在相对意义上
具有普适性的原理。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此类案例,来说明交易
费用与制度运作之间的关系。其二,观察、搜集现实生活中厂商行为、个人行为有关决策过
程的案例,用以检验经济学中关于人类行为假设的有效性。(2)实验方法。受心理学上心理试
验研究方法的影响,西蒙、洪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研究经济行为,从而对现实问题作出合乎逻
辑的推理(Simon,1976;HongandPlott,1982)。实验经济学者希望通过实验来检验理论上和现实
中有意义的假设,与其它方法相比,其好处在于实验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缺点在于实验者必
须对实验对象的决策环境做极大的简化才能在实验室里发现一个决策环境(汪丁丁,1995)。(3)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一些现实主义者并不满足于抽样调查、普查等统计技术分析。因为对于
一些宏观模型来说,统计数据往往来源于一些总量数据,其中干扰因素很多,很难准确说明经
济行为者的决策过程。从微观角度来说,一些公司的会计人员会利用"创造性会计程序
"(creativeaccountingsystem)制造虚假数据信息;而一些计量分析人员也往往为发表文章而存
在某种机会主义倾向或"道德风险",去操纵"时滞"(timelag)或自己编造数据以迎合自己的某种
理论直觉,这些都会影响计量分析的声誉。一些研究地下经济的学者甚至认为,动态宏观经济
计量模型的预测效果之所以不好,可能与一些地下经济活动的数据没有进入官方统计资料有
关。看来,新的调查方法必须为经济学者所利用和掌握,有时亲自去实地采访、调查、搜集有
关数据仍是必需的。(4)科学哲学方法论的影响。长期以来,经济学研究受科学哲学方法的影
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为生物学中常用到的整体演进方法,以及与之对应的历史归纳法,其二
为牛顿经典力学的拉普拉斯决定论范式,即静态抽象演绎实证方法。近二十年来,科学哲学中
的演进主义、历史主义重新受到重视,尤其是普里戈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的发现,使科学家认识
了自然界进化中的"时间之箭",科学哲学中的一些方法重新点燃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现实主
义、历史主义的火焰。制度主义和演进主义这两个相互补充、观点相近的学派,成为现实主
义运动的两面旗帜,引导着经济学从一个相异于主流经济学的方向发展。
(四)当代经济学现实主义运动的方法论意义从内容来看,现实主义运动的实质是在倡导一种
研究历史中的现实和现实中的历史的动态、非均衡理论体系,因此是一种对新古典主义的制
度无涉、时间无涉理论体系的反叛。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历史归纳法和案例分析是现实主义
者所倡导的研究方法。它表明现实主义经济学家对经济理论界长期积累的"李嘉图恶习"(熊
彼特语)(抽象演绎实证方法)的不满和抛弃。现实主义运动的潮流表明,经济史理论是重要的,
而且现实总是可以从历史中去寻。熊彼特早就指出过其重要性:"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
实,不具有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
象。""我相信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错误,大部分是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方
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熊彼特,中译本,第三卷,第92页)。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现实主义运动还
体现出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它恢复了经济学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传统。例如:新制度环
境不再像新古典环境那样,将经济主体理解为原子式的互动,而是看到了有限理性、不确定性、
机会主义,以及个人理性和社会理性的不协调之处,而这正是现实中所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
这方面,制度主义的潜台词是:人类应该在制度方面有所建树,以引导人类社会走向更为文明
的佳境。而这种理念正体现了与马克思相同的信条:不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当代经济学现实主义运动对经济史理论的重新发现表明,未来的经济学理论应该是不同于新
古典的静态封闭的自足的系统,而是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其中必然包含着经济学理论中的各个
学派之间的竞争和融合。因为,在经济史研究中,"一切经济学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吴承
明,1995),其最终的目的是解释现实问题和发现经济过程中潜藏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制度设
计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发布于:2022-08-18 18:34: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797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