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代持中实际投资人、名义股东及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分
析
活着的法律
股权代持又称委托持股、隐名投资或假名出资,是指实际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该他人名义
代实际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义务的一种股权或股份处置方式。在商事活动中,尤其是现阶段
金融资本运作盛行的商事活动中,股权代持现象越来越多,其中的法律风险也越来也大,应
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股权代持现象产生的原因】
股权代持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实际投资人的“个人需要”。
如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愿暴露自己的财富;竞业禁止的需要,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董
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并且许多公司章程、
劳动合同明确规定董事、公司高管不得经营公司业务相竞争的公司等。
第二大类是便于商业运营。
如实际投资人不符合商业合作要求,需要他人代为持股;实际投资人规避公司可能存在的关
联交易和同业竞争问题等。
第三大类是出于规避法律限制的需要。
如实际投资人为规避法律对投资领域、外商投资批准、投资比例、股东人数、股东公务人员
身份的限制等。
【实际投资人面临的风险】
实际投资人是公司股权的真正出资者,却在股权代持的情况下不持有公司股份,就会面临如
下几方面的法律风险:
第一、实际投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合同效力问题。
一般情况下,如果实际投资人与名义股东就股权及收益归属产生纠纷发生争议时,他们之间
的代持协议的效力问题就备受关注,对此,我国《公司法》并没有对“股权
代持”进行明确规定,导致对于协议效力问题的认定并没有统一的司法尺度。
因此,最高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下称“公司法解
释三”)中对股权代持的问题处理作出了司法解释,首次明确表明了我国法律对有限责任公
司的实际投资人的股东资格的确认,对于实际投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代持协议的效力问
题,司法解释三规定只要相关协议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则应认定代持
协议合法有效。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
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
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实践中,如果设定股权代持的目的在于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或规避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
性规定,比如外资为规避市场准入而实施的股权代持、以股权代持形式实施的变相贿赂等,
该等股权代持协议最终可能被认定无效。
第二、名义股东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实际投资人利益的风险。
由于实际出资人对于代持股份无法行使实际的控制权,则存在名义股东利用对股份的控制权
损害实际投资人利益的问题。名义股东滥用经营管理权、表决权、分红权、增资优先权、剩
余财产分配权等权利,甚至擅自出让或质押股权,都会损害实际出资人的利益。
第三、名义股东自身出现问题,对实际出资人的利益造成损害的风险。
如名义股东出现不能偿还的债务时,法院和其他有权机关依法查封其代持股权,并将代持股
权用于偿还名义股东的债务的风险。如名义股东离婚或死亡时,则其名下的股权作为遗产有
可能涉及到继承或离婚分割的法律纠纷,实际出资人则有可能会卷入相关纠纷案件。
第四、实际投资人股东资格无法恢复的风险。
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的规定“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
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
不予支持”。公司法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经
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
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因此,实际投资人想要撤销代持关系,恢复股东资格可
能会面临两重障碍,第一是其他股东未有过半数同意;第二是其他股东要求行使优先购买权。
【名义股东面临的风险】
名义股东是股权的代持人,是显名股东,名义上持有公司股权,行使股东权利。名义股东在
股权代持关系中可能会面临的法律风险如下:
第一、名义股东被要求履行公司出资义务的风险。
由于代持协议的效力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名义股东承担公司的出资义务。如果出现
实际投资人违约不出资,那么名义股东面临着必须出资的风险。在实践中,也存在出资不实
被公司或善意第三人要求补足出资的情形,这种情形下名义股东不得以代持协议对抗公司或
善意第三人。虽然,名义出资人可以在出资后向隐名股东追偿,但也不得不面对诉讼风险。
第二、税收风险。
股权代持中,当条件成熟、实际股东准备解除代持协议时,实际投资人和名义股东都将面临
税收风险。通常而言,税务机关往往对于实际投资人的“一面之词”并不认可,并要求实际
股东按照公允价值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或者个人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9号对于企业为个人代持的限售股征税问题进行了明确。具体
而言,因股权分置改革造成原由个人出资而由企业代持有的限售股,企业转让上述限售股取
得的收入,应作为企业应税收入计算纳税。
依照该规定完成纳税义务后的限售股转让收入余额转付给实际所有人时不再纳税,然而,国
家税务总局公2011年第39号文件仅适用于企业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的情形,对于实际生活
当中普遍存在的其它代持现象仍存在着双重征税的风险。
【公司面临的风险】
公司股权存在代持关系不但会使实际投资人、名义股东各种不确定的法律风险,同样会使相
关公司面临不确定的法律风险。
第一、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面临法律障碍。
在中国证券资本市场,股权代持是企业绝对的红线,证监会在上市审核实践中全面严格禁止
“股权代持”,“代持”几乎成了令监管机构、中介机构、上市公司都谈虎变的雷区。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规定:“发行人的股权清晰、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
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持有的发行人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股权清晰”成为证监
会禁止上市公司出现代持现象的理论依据。目前,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需要披露到自然人,
且不允许代持。
第二、面临公司注销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于外商作为实际出资人的股权代持情形中。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外商
投资企业必须经相关部门批准设立。为规避这种行政审批,存在一些外商投资者委托中国境
内自然人或法人代为持股的情形。
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纠纷,根据相关审判实务,相关代持协议效力能够得到认可,但实际
出资人不能直接恢复股东身份,需要先清算注销公司,再经相关部门审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综上所述,公司设立和经营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公司股权清晰,解决并防止股权代持情况出现。
不可避免的股权代持情况,必须由公司、实际出资人、名义股东三方通过相应的协议或其他
约定规避股权代持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本文发布于:2022-08-17 19:35: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782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