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增光[1,2]
作者机构:[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2]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江汉论坛
页码:75-81页
年卷期:2014年第4期
主题词:道德与政治;儒家思想;法律关系;社会伦理;子贡;先秦儒家;《论语》;《孟子》
摘要:“子贡赎人让金”的故事并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礼记》诸书,
但是却辗转收录于《吕氏春秋·察微》、《淮南子·齐俗训》、《说苑·政理》等诸篇之中。这表
明,这一故事在先秦至汉代这段时期内流传相当广泛,颇受当时人的关注。揣测其因,一方面
是这个故事很可能涉及到孔子之遗言和道德教训--孔子对子贡之行为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尤其
是“子贡赎人让金”与“子路拯溺受牛”的故事一并出现,作为截然相反的两个事例,孔子予
以了相应的评价,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备载其中,共同组成了一个让后世人取法的实例。另一方
面,则是因为孔子对子贡行为的评判多少与人之“常情”有些相悖。子贡赎人而不取金的行为
在通常看来本是道德高尚之表现,为何会遭孔子批评?而子路拯溺受牛,在通常看来是不廉洁
的表现,却受到了孔子的赞许?从这两件事孔子的评论中反映出在为政化俗的领域道德与政治
的平衡和沟通问题。具体说来,即是儒家如何考量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关系,或曰个人美德
与社会整体福祉的关系。另外,在前一故事中,子贡之行为实则违背了“鲁国之法”,透过孔
子的评论,我们也可以看到儒家对于道德与法律之关系的处理态度①,即以道德统领法律,但
并不全然废弃刑法。故事虽小,但却五光十地反映出了儒家思想中道德、法律、政治之复杂
关系。本文认为,这一故事虽并未见载于先秦儒家的主要典籍中,而是首先载于秦汉之际的杂
家著述中,但这一故事必当归为儒家性质,并将在与法家、名家的对比分析中,揭示这一故事
的儒家性。
本文发布于:2022-08-15 18:4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755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