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青年学生的法治观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他们的行为和
思想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青年学生社会阅历浅,是非辨别能力比较差,行为模仿能力强,如果
不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学校正面教育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
抵消。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单靠空洞的说教是不够的,必须密切联系实际,采用平等
对话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做,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当今社会上的两类现象对学生的
负面影响比较大,一是国家干部的腐败行为,二是流氓恶势力的犯罪行为。这两类现象不断地
被新闻媒体报道出来,对青年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由于青年学生看问题比较容易产
生片面性,他们可能会因此得出一个结论:现代社会一团糟,哪有什么法治。一谈到干部腐败,
学生往往义愤填膺,并提出为了惩治腐败要大开杀戒,实际上,问题远远不是那么简单。腐败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痼疾,确实难以解决。当年朱元璋为了惩治贪官,就规定官员贪污六十两
银子就应枭首示众,甚至对贪官可以采取“剥皮实草”的酷刑,但最后明朝还是灭亡在了贪官
身上。惩治腐败,最根本的手段还是靠法治,就象有的学者指出的一样,对法治的威胁和危害
主要不是来自公民个人,而是来自公共权力和官员,依法治国首先是治权、治吏。如果官员的
产生、评价、罢免的权利真正掌握在众手中,腐败现象就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现在,新闻
媒体常说某某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利”怎样怎样,实际上,一些官员很明白,他是在拿着“上
级赋予的权力”怎样怎样。针对学生面对社会现象产生的一些片面认识,教师应当正确的加以
引导,首先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自己不要危害社会,同时教育学生,要使我们这个社会变的
更加美好,最有效的手段还是依靠法治,并要鼓励学生做一个法治的实践者、维护者、宣传
所谓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意识不
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
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应,是人脑的机能、“观念的东
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意识根据它的对象和内
容不同,可作不同分类,如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进一步细分,法律意识就是社
会意识的一种。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
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
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3〕
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
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
验是积极的,能动的。这种表述可以概括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不同层次和组成部分,正如刘旺
洪教授所言:“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
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4〕大学生法律
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
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
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
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
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虽然客观上讲,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法律意识必然包括法律思想体系
的理论内容,但就实际状况而言,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思想体系理论内容的比重
还是较低的。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结构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
论、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由低级向高
级,由深层到表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多层次结构。只有当四要素产生最佳组织效应时,
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1.大学生法律心理,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现代法及法律现象的直接心理反应、感
受、体验等,是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法律心
理是在对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理念的向往与勇于接受的基础上和导引下而形成的直观而
不片面、具体而不盲目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使片面性、盲目性、自发性降至最低限度,
是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克服自身的偏激性而获取的。因此,大学生法律
心理具有如下特征:
(1)辩证自觉的感性认识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对法及法律现象的感性认识中,能够克服传
统法律心理及青年人的偏激心理,使其更具全面、客观、正确的成份。
(2)乐于接受新的法及法律现象的心理取向。指大学生对新的法事物、法现象不是持漠然态度,
而是积极主动学习、遵守、运用和维护新法律、新法规。
(3)主动积极的诉讼心理。大学生应摒弃避讼、厌讼、惧讼的心理,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诉
讼。
(4)扬弃传统法律文化的心理机制。指大学生对于传统法律文化能够辩证接受的心理。
(5)对现代法制的充分信任感和依赖感。即相信现代法律制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
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与完善,司法机关能够秉公执法,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包括自身利
益);以此法律制度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是合乎人性的,能够实现秩序、正义、自由、效率等
法律价值。从而确信在涉及法律问题时,依靠司法机关解决是可信赖的。
2.大学生法律观念,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尚未系
统化的思想观念形态。它是在法律心理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意识,是法律心理与法律理论的中介
和过渡,处于法律意识水平的中间层次,在大学生法律意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法律观念的有
无以及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法律意识的强弱。
3.大学生法律理论,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
化、系统化的理性思维体系,是现代法律观的理论表现。具有系统化形态、指导性地位等特点,
居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高级阶段,为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大学生法律理论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中国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般理论(法理学)。它居于法学知识体系的最高层次,担负
着探讨法律的普遍原理、为各部门法学和法史学提供理论根据和思想指导的任务。
(2)中国特马克思主义部门法学,即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通过对现行法律(国内法、国际法)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宪法学、民商法学、
刑法学、行政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内容。除此而外,还包括中国特的马克思
主义法律史学、比较法学及其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4.大学生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
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中居于最高理性层次。它是大学生对于“作为人格化了的法律
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终目的”的信念。法律信仰不仅来自于法制现实,是法律现实的超前反
映,而且以具体的法制作为表征,并通过人们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加以实现。其内容包括所
有法律价值的实现,其特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阶级性、交叉性和终极性。大学生法律信仰
蕴含着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的最高期望,是对正义、民主、平等、自由、人权、效率、秩序等法
律价值的追求及其实现,从而实现法治,最终实现人类生活的幸福。法律信仰是法制建设的奋
斗目标,大学生因其在社会中的特殊角地位而必须树立现代法律信仰。因为“一个社会公众对
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
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
理性原则”。〔5〕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功能结构上的先天不足,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自1997年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
确提出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成了我
们追求的目标。有学者认为“建设法治国家总的说来,恰似一个等边三角形,立法、执法(包括
司法)、法律意识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立法是前提,执法是关键,
法律意识是结果”。〔6〕笔者虽不大赞同这种观点,但也从中得到了启发。笔者认为,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有两条平行线,从硬的方面来讲,是法律制度的建设,包括立法和执法,而从软
的方面来讲,则主要是法律文化的培育,这其中当然包括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硬软兼施”,
依法治国才能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因为法律意识虽属意识的范
畴,是法律制度等物质范畴的派生物,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
之一,同时法律意识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法律制度等物质因素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早就说过的那
样,“蜘蛛的活动和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
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7〕法律意识对法律制度的积极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事例
表明,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
〔8〕可见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的目标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体来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即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主要是通过传授必要的
基础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
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
国特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制观念和社
会责任感,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积极学法,严格守法,主动用法,自觉护法。大学生法
律意识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把提高法律意识从自在的行
为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意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把法律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
分,最终实现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目的。
2.导向功能。我们正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前,社会主义法制基础相当差,建国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加快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但仍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们过去制定的不少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不断发展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在目前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尤其是加快立法、加强执
法(包括司法)更显迫切。立法的前提条件是客观条件的需要,这里的客观条件除主要包括生
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包括公众的法律意识的现状。法律的制定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调
节人们相关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处在较低的层次上,法律就不可能得到
很好的贯彻和实施,即使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因此而增加法的实施成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
平与法律实施的关联程度较大,如果大学生能有较高水平的法律意识,这对法律的实施无疑会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和促进全体社会公众对法律实施的支持。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
法律意识具有导向功能。这种导向是相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的。
3.评价功能。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两个方面。就法的遵守而言,法律意识
的功能主要指社会公众把法律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觉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
尊严。而就法的适用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专门机关的司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
保证法律得到切实有效和公正、及时的实施。在这里,主要体现的是评价功能,即对行为的正
确与错误,法律是否公正,法律的实施是否有效做出价值判断,从而影响法制建设的进程。当
然,由于大学生缺乏判断和辨别复杂事物的能力,因此当他们在做价值判断时,就不可避免地
出现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评价功能的发挥。
4.规范功能。统治阶级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法律这样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来规范人们的
行为,以法律来调整习俗、道德和政策等行为规范,无法调整或调整不力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
关系。法律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依赖国家强制力外,还必须依赖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
因为国家强制力仅仅是外部力量,而法律意识则是实现法律目的的内在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原理,内因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构
建可以使他们自觉按照法所体现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
程设置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民主法
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
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
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
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
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
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
“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
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
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
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
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
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
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
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
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
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
几个这方面的建议。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
被告等角,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
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
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
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
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
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第
三,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
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
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
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
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
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要彻底培养学
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
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
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
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
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
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北京
大学精神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
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如今年在云南大学发生的“2.23”特大杀人案,马加爵于3月15
日晚上在海南省三亚市被抓获。云南人力资源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惠主任说,从提供的资料来
看,马加爵可能是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这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属分裂性质,表现在他性格内
向、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则属攻击性质的人格分裂,表现在从提供照片上看,马
加爵蛮有攻击性。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平时很压抑,如遇上某些事情的话,就有可能
爆发,且喜欢报复打击。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良
情绪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
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
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综上所述,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
意义。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
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
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
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
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2-08-12 08:55: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709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