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本科法学毕业论文5000字

更新时间:2025-01-13 17:40:50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10日发
(作者:新生校园暴力致死)

成人本科法学毕业论文5000字

探析从民事处分权视角看民事再审程序

摘要:当事人的处分权是最基本的诉讼权利之一,不但在一审和二审程序中要切

实保障,更要在民事再审中予以充分尊重和保护。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十三条规定

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所以说处分权不是绝对的。因

此,凡是当事人以享有处分权为名损害国家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以获取非法利益

的,必须给予监督和制约。我仅从民事处分权的视角将再审程序一分为二,论述

它在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同时又对其进行必要的制约。

论文关键词:处分权当事人再审程序

民事再审程序(以下简称再审程序),是指对于已经作出确定裁判的民事案

件,在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和裁判的程序。再审程序是民

事诉讼法中的一种独立的审判程序,它既不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经的审判

程序,又不同于民事诉讼法中的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就其性质而言,再审程序

是纠正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裁判的一种补救程序,即是不增加审级

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审判程序[1]。再审程序在设置上既要考虑维护终局判决的稳

定性、权威性,又要考虑通过纠错来实现法的正义。我国《民事诉讼法》已明确

赋予当事人对生效的错误裁判申请再审的权利,但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在司法

实践中却难以实现。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法律对申请再审的规定过于简单,使

申请再审没有形成规范意义上的诉;二是法定再审事由模糊不清。因此在我国再

审制度中应确立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当事人的民事处分权。

一、民事再审程序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护与制约

(一)民事再审程序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护

根据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要求,诉讼程序是否启动应该由当事人决定,在实

践中体现为“不告不理”原则。但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有三方:法院、检察院、

当事人。在实践中多由法院、检察院启动,当事人的处分权形同虚设。但从本质

上看,当事人的处分权是最基本的诉讼权利之一,不但在一审和二审程序中要切

实保障,更要在民事再审中予以充分尊重和保护。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当事人一方可以申请启动再审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78条规定:“当

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

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该条的规定就是体现对当事人处分权

的尊重,使申请再审得不到及时回应的现象得以缓解,使当事人的程序参与程度

有所改观。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当事人提出再审申请不能直接启动再审程序,

而必须依赖于法院决定再审,而法院却往往对再审申请采取行政化、职权化的单

方面审查方式,缺乏规范性、公正性,复查过程不公开、不透明,当事人参与度

低,而且过程繁琐复杂、周期漫长、效率低下,从而导致结果上不能及时保障当

事人权利,过程上招致当事人不满,纷纷寻求检察院抗诉和人大、党政领导监督。

2.规定再审的法定事由。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了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法定

原因,例如当事人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

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等13项规

定。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进一步规范了再审事由,把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再审

事由从5项情形具体化为13项情形,增强可操作性,减少随意性,避免应当再

审的不予再审,疏通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渠道,切实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

从而保护当事人的处分权。

3.明确了特殊情形应延长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间。民事诉讼法第184条规定: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内提出;两年后据以

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

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

内提出。”该条修改后明确了在两年以后如果发现现行规定的特殊事项,可不受

判决、裁定生效后两年的这个期间的限制,只要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这些特定事项

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即可。这在无形中扩大了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期间,使得当

事人能更好地维护其合法利益。

(二)民事再审程序对民事处分权的制约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

内,所以说处分权不是绝对的。因此,凡是当事人以享有处分权为名损害国家利

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以获取非法利益的,必须给予监督和制约,最典型的例子如双

方串通侵吞国有资产,从表面上看是双方当事人在行使处分权,实质上却是对处

分权的曲解和滥用。由于审判权具有被动性、消极性的特征,对于滥用处分权的

行为有时难以行使监督权,而检察权却由于具有主动性、积极性的特征,弥补了

审判权的这一不足,从而使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处分原则能够更好地得到贯彻执行。

我国民事诉讼法是根据“事实求是,有错必纠”的立法指导思想来设计再审

程序的。这种立法指导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它重视保护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充

分体现了实体公正,尤其强调了个案的实体公正,目的是为了使每一个案件都得

到正确的处理,使每一个错案都得到彻底的纠正。但是这个立法思想不加分析地

运用到民事诉讼程序上去,并不是绝对正确可行的。从立法上看,法院只要认为

有错误,就可以依职权强制启动再审程序而无需经过当事人同意。可见,当事人

的处分权在此受到了再审程序的制约,无法自由行使。

实践中一般将处分权的范围理解为当事人行使处分权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

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再审程序中当事人处分权受到明显限制,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于检察院抗诉和法院依职权再审的,当事人无权撤回再审申请。因为

无论是检察院抗诉再审还是法院依职权再审,都不是基于当事人的处分权引起的

再审,而是基于法院或检察院的职权引起的再审。依职权再审是司法机关主动纠

正裁判错误,贯彻有错必纠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的处分权被司法机关的

职权所掩盖,当事人此时享有的诉讼权利是再审程序参与权和再审诉讼实体权利

处分权。当事人只在再审程序中对实体问题有处分权,对再审程序没有程序处分

权,不能选择以撤回再审申请的方式结案。

2.当事人除了受到诉讼程序审理范围的限制外,还要受到请求权本身的性

质所制约。人身关系一旦解除,就不能通过再审恢复,因为这样就限制了当事人

的处分权。例如在离婚案件中,离婚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只能对财产分割及子女

抚养问题申请再审,不能对婚姻关系进行再审。

二、再审程序中保障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重新建构

(一)取消法院的再审启动权

民事诉讼法第177条规定法院可主动启动再审,这种规定在实践中产生很大

的负面影响。首先,这不符合诉审分离原则。法院不应依职权去寻纠纷而主动

开启诉讼程序。目前审判方式改革的趋势是淡化法官职权主义彩,即弱化法院

干预诉讼的职权,强调裁判者的中立性,突出诉讼结构的平等对抗原则。法院主

动启动再审,明显与法院作为居中裁判的地位相悖,造成“自诉自审”的尴尬局

面;其次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不当干预。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处分权的享有和

自主行使是其作为程序主体地位的要求。申请再审是当事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当事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途径,是否放弃自己

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这主要是由当事人自己判断发动再审程序是否符合自己的

最大利益来决定。

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应当由当事人决定,法院不应依职权去寻纠纷而主动

开始。这不仅是民事案件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且是诉讼公正的必然要求。法院对

诉讼程序的启动只有坚持不告不理原则,才能维持其公正和中立的社会形象。若

法院采取主动的行为,试图积极地发现和解决社会中中出现的和潜在的的纠纷,

势必使自己卷入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冲突之中而难以保持公正和中立的地位。

(二)限制检察院提起民事抗诉的范围

民事诉讼法第185条规定检察院可以对法院生效裁判提起抗诉。民事抗诉制

度的设计从出发点来讲无疑是好的,是为了实现正义而设计,但检察监督权的行

使不能毫无制约,否则会助长另一种权力的滥用。检察机关以国家公权力对已生

效的裁判进行抗诉,无疑是在代表国家支持一方当事人,反对另一方当事人,破

坏了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使当事人在寻求公权力救济时的力量

对比失衡,与立法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诉讼抗诉权的目的和检察机关通过民事抗诉

追求和维护司法公正的初衷相悖。

实践表明,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大多源于当事人的申请,很少由检察院自

行发现而抗诉的。在没有当事人申请的情况下,检察院的抗诉与当事人的意思可

能不一致,这样就违背了民事诉讼法关于当事人依法有权处分自己诉讼权利的规

定。所以应该限制检察院仅对生效裁判结果危及到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第

三人利益,当事人民事行为能力欠缺且其法定代理人怠于履行职责,致使当事人

的民事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等可提起抗诉,以免造成对当事人诉权的损害和对法院

审判权的不当干预。

(三)弥补再审事由的缺陷

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应否允许当事人申请再审?将发现

的新证据作为再审事由,大陆法系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规定,因为通过对新证据

进行再审重新确定案件事实,无疑符合客观真实与实体正义的基本要求,但无限

制地承认新证据并作为再审事由,势必给生效裁判的既判力造成重大冲击。

对有新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可否作为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条件,不

能一概而论、应区别对待,既不能只要有新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就可以再

审;也不能凡是以新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都不得再审。前者明显不利于

维护判决的权威性,也有违诉讼经济的原则,容易导致当事人缠讼;后者则忽视

了司法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些状况,例如重要证据为他人占有或对方占有而无法

获得等客观情况。

大陆法系许多国家的立法对新证据作为再审事由在种类或适用条件上均附

加了相当严格的限制,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将新证据限定为特定的书证或证书。

同大陆法系国家有所不同,美国对作为再审事由的新证据则强调当事人的主观状

态,即在原审中当事人未提交证据是否已尽注意。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其应

有借鉴,应当对新证据的范围加以限制,以显现再审程序的严肃性,避免启动再

审程序过于随意。

三、结语

在诉讼制度中当事人处分权的作用使当事人具备了与法院审判权相抗衡的

可能性。只有贯彻当事人处分原则,才能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使民事纠

纷得到公正解决,体现民事诉讼的正义性。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应尊重民事处分权,

在贯彻落实民事处分权的同时又对其进行必要的制约,将其行使限制在法律规定

的范围内。从总体上看,再审程序注重保护当事人的处分权,但保护的力度和强

度有待加强和完善,以便于更好地执行再审程序。

参考文献:

[1]常怡.民事诉讼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8.

[2]王亚新.法律程序运作的实证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3.

[3]张卫平.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制度重建[J].中国法学,2003,(1).

[4]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5]邵明.民事诉讼法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发布于:2022-08-10 09:4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676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