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授法学毕业论文8000字
法律8000字毕业论文篇1:《浅谈法律信仰形成的法律基础》
摘要法律信仰作为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础在依法治国的当今无疑意义重
大,本文通过对法律信仰和良法概念的界定、什么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的阐
述,阐释了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法律信仰良法作用
一、前言
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已经有十二年之久,为了实现依法治国
的理想图景,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基本有
法可依。虽然有法,但法律在实践当中权大于法、人大于法、以言代法、以权
废法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法律不被信仰,如果
法律不被信仰,与一纸具文无异,就似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
将形同虚设①。”法律作为信仰的唯一对象在培养法律信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但是,我们究竟要信仰什么样的法律?良法作为一种有别于恶法的良善之法
应作为法律信仰的当然对象。本文正是以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重要性为理
论基础,通过以下逻辑来分析良法的这种重要性: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国方略的
精神基础,这种精神基础又是如何形成的?法律作为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对法律
信仰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那什么样的法律才会被信仰呢?价值合理、规范
合理、体制合理、程序合理的良善之法应成为法律信仰的对象②。
二、法律信仰与良法概念界定
(一)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针对性的解释,只有对信仰的解释为:
“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③。”谢晖教授认为“法律信仰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主体以坚定的
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
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④。”由此,笔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指社会主体对法律
的信服和尊重,并将这种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状态转化为行为准则的过程。法律
信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不动的,是包括心理状态和行为过程的有机
统一。也就是说,法律信仰不仅存在于理论上,而且践行于法治实践中。
(二)良法
良法是与恶法相对应的法哲学范畴,是一个广泛且不断发展的概念,它包
括法的实质良善性和形式良善性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要对良法下个确切的概
念不容易,可从良法的标准来探讨良法的概念。李龙教授主编的《良法论》一
书认为良法的基本标准是:价值合理性、规范合理性、体制合理性、程序合理
性⑤。笔者认为,良法应从应然角度考虑,良法应是实质良善和形式良善的有
机统一,由此,法律应当是怎样的,而非法律实然或已然是怎样的。价值合理
性应是良法的灵魂,规范合理性、体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都是为了实现良法
的价值合理性服务的。因此,良法应是符合自然、社会、人类发展规律的,能
够满足主体享有最一般人权、公平正义的,并能为大多数独立社会主体所信奉
和行使的准则。
三、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
法律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其信服和尊重的准则当且仅当是法律,而不能
是诸如权力、教义、风俗习惯之类的对象,如果法律信仰除法律之外还有其他
对象,那就不是法律信仰,也培养不出法律信仰。法律的三品性“自由――人权
性、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济性”是法律成为法律信仰对象的内在因素⑥。
此外,规范的至上性是法律成为法律信仰对象的前提条件⑦。正是因为法律保
障人权、救济权利、实现利益的特性及其至上性,确定了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
一对象。
四、什么样的法律才会被信仰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才能为依法治
国提供法律基础,而法律被信仰是依法治国的精神基础,只有法律真正为社会
主体所尊崇和行使才能实现法治,但是并不是只要是法律就一定会被信仰,还
要看这种法律是否具有价值合理、规范合理、体制合理、程序合理等特性,是
否能够保障人权、救济权利、实现利益,是否能够体现法律的应然性(公平正义
性),即法律应是良善之法,是为良法。
五、良法对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
根据谢晖教授将法律信仰分为法律信念和在法律信念支配下的活动两方面
来看⑧,良法对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可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1.良法对法律
信念形成的作用。法律信念是一个有关个体主观心理的概念,内在包涵着个体
对法律的信服和尊崇,并把这种信服和尊崇内化为一种恒定的意念,而这种信
服和尊崇的前提是法律可以实现主体的某种利益。良法因其效用-利益性、保障
-救济性、自由-人权性,使其具备被信仰的价值基础;2.良法对法律实践的作
用。法律实践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这个法的良善性决定了法律实践的有效
性,法律的有效实行是法律实践的应有之义。法律的善恶决定了人们对其信仰
的最基本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础,只有善法――以人权保障为宗旨的法律,才能
获得社会主体的普遍认同并加以普遍遵守,法律的良好实施才能促使人们去信
服和尊崇法律,法律信仰才能形成。
六、结语
法律信仰在依法治国的当今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让法律成为普通
民众的信仰,首先法律应是良善之法,且应有效实施,法条具文的泛滥,除了
带来种种社会成本,还会阻碍法律人职业自律,而法律人职业素质的降低,无
疑会鼓励人们在法制外另辟渠道,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即求助于私力救助。因
此,法律不仅在制定过程中要不断向良法靠近,而且制定出来的良法要得到有
效的实施,这样才能为民众提供法律榜样,使民众信服法律,将法律内化为信
念,从而信仰法律。
注释:
①[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8.
②李龙.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1-72.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565.
④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5.
⑤李龙.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1-72.
⑥钟明霞,范进学.试论法律信仰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1998(2).
⑦谢菲.小议形成法律信仰的前提条件和经济基础.律师世界.2002(7).
⑧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5.
法律8000字毕业论文篇2:《浅谈保险法律道德风险的法律防范》
摘要保险在我国社会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重视,在保险法律关系
实践中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司法案例。本文首先分析了保险活动中法律道德风险
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并对我国《保险法》在防范保险道德风险上存在的缺
陷分析,从法律人的角度,对我国保险法的制定和修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保险道德风险保险道德
一、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
(一)保险道德风险的基本概念
道德风险是指与人的品德有关的无形因素,即是指由于个人不诚实、不正
直或不轨企图,促使风险事故的发生或扩大,以致引起社会财富损毁和人身伤
亡的原因和条件。道德风险以前主要存在于经济领域,但是近年来随着保险领
域的不断扩大,加之保险制度自身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道德风险越
来越广泛的存在于保险领域,保险道德风险成为保险业中一个特有的术语。
“保险道德风险”是指通过投保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一种精神或心理状态,
即投保人为了谋取保险金赔偿或给付而投保,通过促成或制造保险事故而骗取
保险金的危险。本文认为保险道德风险的主体除了投保人外,还应该包括被保
险人和受益人。保险道德风险同一般的风险相比,具有自身特点。一般情况
下,实际危险是有形的,而保险道德风险是无形的,很难运用保险业的相关法
则加以预测,因此比较难以加以识别。
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分散危险和补偿损失,但是人为的保险道德风险
却造成保险机制的非正常运转,因此有必要从法律角度寻求防范保险道德风险
的具体措施,以求将其发生率尽量降到最低。
(二)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常见的表现形
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虚构保险标的;故意制造保险事故;故意违反告知和保证义
务;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道德风险源于人的自利本性,人们在利益的
驱动下,可能做出一些不法行为。加之保险机制的自身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的
不完善,就导致了保险道德风险的广泛存在。保险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包
括以下几点:
1.保险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指在交易双方之间或者所形成合
作关系的双方中,一方拥有另一方所不知的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
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在社会保险活动中,投保人所
了解的保险商品信息都来源于保险人和中介人的介绍。保险人则通过投保人和
中介人来掌握保险标的信息。彼此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2.逆向选择的存在。所谓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是指事前隐藏信
息的行为。保险人与投保人在保险过程中,必须要达到信息的完全对称与知
晓,才能签订保险条约。但在现实中,这种绝对知晓与坦白的现象是不存在
的,彼此都不能绝对知道对方的形象。因此,投保人在投保时,往往能根据自
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性的投对自己有利的保险,而并不把这方面的所有情况让
保险公司知晓。所以,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保险公司总是处于劣势。这样就导
致了有些投保人不愿向保险人真实告之被保险人已存在的风险状况,保险人处
于被动选择的位置为投保人的行为承担相应风险。
3.立法对相关利益主体规制不足。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利
益的驱使下,一些人就会做出一些不法行为,表现在保险活动中,就会引发保
险道德风险。要想减少甚至消灭保险道德风险,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对相
关主体的规制。正是因为现有立法对保险道德风险的规制不足,对骗保、诈保
等行为惩罚不够,才会造成保险道德风险的广泛存在。
4.我国保险法仍不完善。我国现在的《保险法》及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还
不十分健全。存在着保险利益不清晰、归责原则不合理、缺少近因原则的规定
等一些立法缺陷。特别是在约束方面,对保险欺诈的惩罚力度不够,客观上纵
容了保险道德风险的发生。
因保险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以及逆向选择而引发保险道德风险,主要还是由
于保险法中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可以通过在保险法中设立和适用相关的原
则和制度来加以解决。通过在保险法中规定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并且在保险
事故发生后适用过错责任推定制度来让投保人负担举证责任就对解决保险活动
中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问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加大对骗保行为
的处惩罚力度来约束各个保险利益主体,防范保险道德风险。所以,归根结
底,我们要从立法角度来防范保险道德风险。
二、我国《保险法》在防范保险道德风险上的缺陷
(一)保险利益不清晰
保险利益原则对防范保险道德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保险法对保
险利益的法律规定却并不清晰。特别是对保险利益应该存在于何人何时,并未
作详细的规定。
保险利益应该归于于何人,大多数国家规定为被保险人,而我国《保险
法》规定为投保人。我认为,在财产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具
有更明确的保险利益。因为,假如被保险人与保险标间不存在保险利益,其又
为合同受益人,那么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不仅不会对其利益造成损害,反而
为其带来利益。这样以来便容易引发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二)缺少近因原则的规定
我国《保险法》只是在相关条文中体现了近因原则的精神而无明文规定。
我国《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五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向保险人提供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
有关的证明资料。保险人应当及时予以核定,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履行保险责
任;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拒绝给付
保险金的通知”。近因原则是确认保险人之保险责任的主要依据。正确认定近
因,对防范保险道德风险有重要的意义。在《保险法》中增加关于近因原则及
其适用标准的明确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三)归责原则不妥当
按照保险的一般规则,保险责任的归责原则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不考虑
行为人有无过错,或说行为人有无过错对民事责任的构成和承担不产生影响。
就保险领域来说,就是基于保险合同的约定,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如果发生该
事故的原因属于承保范围内的原因,那么保险人就必须承担保险责任。而不必
考虑该事故是否是由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过错造成。
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能使因保险事故遭受的损失得到及时的赔偿,有利于
保护投保人等的利益。但由于保险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在保险事故发生后,
保险人并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得事故的有关证明和资料,这样,对于保险人来
说,证明投保人等是否存在故意是十分困难的。在此情况下,无过错归责原则
的适用客观上加重了保险人的负担,增加了保险道德风险发生的危险。
(四)对骗保等相关行为的惩罚力度不足
《保险法》中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在实施了骗保等行为后,主要承
担的是违约的合同责任。“利益与风险相当”是一句古老的法谚,它指的是获得
一定的利益必须负担相当的风险,如果利益大于风险,则必然会导致不法行为
的产生。实施骗保等行为后所承担的责任远远小于通过骗保行为所获取的利
益,必然会引发道德风险。另外,如今保险道德风险在保险领域广泛存在的现
实说明,仅让他们承担违约责任是不足以防范保险道德风险的。所以《保险
法》有必要加大对骗保、诈保行为的惩罚力度。
三、防范保险道德风险的立法建议
(一)进一步明晰保险利益
“无利益者无保险”,保险利益对保险道德风险防范的意义自不待言。保险
利益具体明确,可以避免投保人利用对保险利益的不同理解而利用保险道德风
险。
由《保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可以看出,真正有权在保险事故发生时领取
保险金的是被保险人,而非投标人。而《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投保人对保
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可见,《保险法》第十二条同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明
显不一致。
保险利益存在于何时,根据《保险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可见与保险合同
订立时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根据英美保险法通例,保险利益存在于何时因险种
不同而不同。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分别具有补偿性和给付性特点,决
定着保险利益原则在适用过程中的时间限制不尽相同。其中,对财产保险合同
而言,一般要求从投保时至保险事故发生时应当始终对于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
益。与此不同,保险利益原则适用于人身保险合同时,仅要求明确一个时间
点,至于保险事故发生时是否具有保险利益则在所不论。因此,我国《保险
法》应该借鉴英美法的规定,明确保险利益产生于何时。
(二)增加近因原则的相关规定
由于我国《保险法》未明文规定近因原则。应在《保险法》中明确规定近
因原则及其适用标准。根据近因原则的要求,认定近因的关键,在于寻致损
的因果关系。
关于近因原则的适用标准,保险界普遍认可的是直接作用论,即将对于致
损最直接起着决定作用的原因作为近因。如果保险事故是作为直接原因造成保
险标的损失,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如果保险事故并非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的
直接原因,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
(三)适用过错责任推定制度
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中规定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对解决信息不
对称引起的保险合同签订前的逆向选择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信息不对
称所引发的保险合同订立后的道德风险该如何解决呢?则依赖于过错责任推定制
度。
在保险事故发生后的保险理赔过程中,对保险人来说,想要证明投保人等
是否存在故意是十分困难的。而将举证责任的负担通过法律规定合理分配给投
保人,可以使其自身受到相应的约束,对于弥补保险人的信息滞后性,防范保
险道德风险无疑有所裨益。例如,对于常见的汽车骗保案件,由于经常存在投
保人与汽修厂联手骗保,所以更具有隐蔽性,这无疑增加了保险人对案件事实
调查的难度,造成联手骗保畅行无阻。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适用,将举证责
任转移给投保人,给投保人增加了举证的负担,势必会增加联手骗保行为的难
度,从而遏制保险道德风险的发生。
(四)设立惩罚性的损害赔偿制度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对防范保险道德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
骗保人施加更重的经济赔偿责任来制裁他们的不法行为,更好达到惩罚的目
的。同样,通过惩罚也达到了威慑的目的,可以防止道德风险再次发生。其
次,这一制度具有补偿功能,在补偿性损害赔偿不足以补偿保险人所遭受的损
失时,惩罚性损害赔偿能更好的维护保险人切身利益。再次,惩罚性损害赔偿
制度的完善,可以对保险交易起到鼓励作用。同样,这一制度在保险领域适用
能够促进保险活动的正常进行,因为它使潜在的骗保人等认识到遵守保险合同
的约定比实施骗保行为更加合算。
注释:
程婧.保险道德风险的产生及规避.福建金融.2001(5).第37页.
尹田主编.中国保险市场的法律调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
页.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魏建文、邹国雄.论保险道德风险的法律防范.经济师.2002(3).第71页.
参考文献:
[1]杨林.遏制保险欺诈.中国保险.2005(8).
[2]张欢.中国社会保险逆向选择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管理世
界.2006(2).
[3]黄海骥.保险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影响.保险研究.2003(12).
[4]卓志、熊海帆.保险领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经济分析.保险理论与实
践问题探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律8000字毕业论文篇3:《浅谈法律服务在军队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一、引言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军队的法制
建设引人瞩目。其中,法律服务工作的蓬勃开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的政策法律
在军队中得以更好的落实,这对贯彻中央军委依法治军的方针,保护国家军事
利益,维护军队和军人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但是,这只是法律服务工作显而
易见的一些作用。其实,对军队来说,法律服务工作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
内容,不仅有利于加强我军的政治建设,发挥我军的政治优势,也在落实依法
治军方针、依法管理部队、拓展政治工作职能和形成政治工作合力等领域发挥
着作用,从而全面提高战斗力和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法律服务工作与军队政治工作的相互作用
(一)军队政治工作的需求催生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
随着依法治军原则的提出和部队法治建设的需要,具有军队特的法律服
务工作在部队应运而生。199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将司
法行政工作、军队保卫工作、军事审判工作和军事检察工作作为军队政治工作
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法律服务工作就是其中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政治工作条例》把“领导司法行政工作、管理律师、公证和法律服务”作为
总政治部的重要职责,把领导、负责法律服务工作作为各级政治机关的主要职
责之一。这样,在《政治工作条例》这一军队政治工作的权威法规中确立了法
律服务工作在政治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因此可以看出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需求催
生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法律服务工作纳入军队政治工作体系中,在实践中
有利于加强对法律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健康发展。
(二)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政治工作任务的完成
《政治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法律服务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共同任务是“打
击军内违法犯罪和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从政治上、组
织上纯洁和巩固部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国家利益和军事利益,维护军队和军
人的合法权益”。这一任务的确定,是由法律服务工作本身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律师工作、公证工作和基层法律咨询工作,从法律角度为部队建设提供各项服
务,适应部队建设需要,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这些任务与政治工作中任务的
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军队政治工作中不能缺少法律服务工作,法律服务工作
对加强军队政治工作,实现政治工作任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法律服务工作在军队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机制
(一)开启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军队政治建设
过去,我军的法律服务工作是潜在的,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法律
队伍,也没有明确的人员职责分工。出现了法律问题,有了法律服务需求,则
由保卫、组织、干部、宣传等部门办理。这些法律问题体现在为首长和机关提
供法律咨询,为官兵涉法问题提供解答官兵,协调处理军地纠纷,参与诉讼和
调解以及法制宣传教育等。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军方针的贯彻,法律已经涉及国
家和军队生活的方方面面。单纯的依靠行政手段和途径,单靠组织、干部、宣
传、保卫等部门的工作已不能满足部队政治建设的需要。只有开启法律服务工
作,满足日益增多的涉法问题解决的需求,提高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发挥我军
政治工作的优势。
(二)加强法律服务工作,落实依法治军方针
依法治军,就是依据法律管理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
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治军是军队建设全局性、基础
性、长期性工作,中国特军事法规体系的形成,为依法治军提供了有力支
撑。依法治军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才能到依法开展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那就是通过法律服务工作。法律服务工作是贯彻实施军事法律法规的重要方
面,在依法治军,有效地依法管理部队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加强法律服务工作,形成政治工作合力
军队法律服务工作具有独立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和业务范围,相对于政
治工作中的保卫、组织、干部、宣传、纪检等工作来说具有独特性。但是,法
律服务工作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政治工作中的其他业务工作存在相互促
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开展得好可以和其他政治工作形成合力。首先,法律服
务工作与政治工作中的其他工作存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形成合
力的关系。对政治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充实,又促进了政治工作其他方面工作的
开展,形成政治工作合力,更有利于完成政治任务。其次,法律服务工作对纪
检、组织、干部、宣传、文化工作及众工作等同样具有促进作用。法律服务
工作与其他各项业务工作都能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将系统论中整体大于部分
之和的原理运用到政治工作中,定会更好地搞好政治工作,实现其任务和职
能。
(四)做好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基层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在我军的建设和发展中,政治工作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而基层部队的政治工作则是整个政治工作最基本、最具体体现,部
队基层政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生成,对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
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政治工作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当前,基层政治
工作主要依据《军队基层建没纲要》,那么在贯彻这一法规开展基层政治工作的
过程中,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法律服务工作要做好《纲要》的
宣传教育工作,使基层官兵树立《纲要》就是法规的意识,从而增强贯彻落实
纲要的自觉性。因此,法律服务工作应面向基层开展工作,帮助基层搞好依法
管理、依法施训、依法理财、依法搞好教育和法律宣传、依法维权等。所以,
法律服务工作在加强基层全面建设,加强基层政治工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军队政治工作的需求催生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法律服务工作的
开展促进了政治工作任务的完成。军队法律服务工作在军队政治工作中发挥非
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2-08-10 09:4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676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