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网络暴力事件的应对方略
高苹实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西安 710000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节奏的加快,与现实世
界的融合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危害行为也纷至杳来,不可
避免的带来了更多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源于互联网自
身具备的伪装性和匿名性,越来越多的人将互联网当作了情
绪发泄之所。路西法效应在互联网世界中得到了经典的重现,
然而,互联网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附属世界”,不应当允
许没有监管的危害行为肆无忌惮横行。随着网络世界的扩大
和网民数量的上升,网络暴力现象在网络世界中愈演愈烈,
其危害程度也随着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合速度加快而逐
渐加大,在这种情景下,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关键结点。
【关键词】 网络暴力 法律治理 隐私权 名誉权 生
命健康权
一、网络暴力当前形态和分类
网络世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性,尤其是在各种材料学、
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助力下,网络世界的逐渐成熟化和日常化
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人们生活对于网络的依赖已经达到了有
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针对网络世界的犯罪行为进行惩处
的力度却落后于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侵入程度,各种针对网
络、利用网络、借助网络的犯罪类型层出不穷,同时在表面
风平浪静的网络之下隐藏着真正的社会危机,也就是网络暴
力。网络暴力是人们内心恶念发泄的表现,其并不仅仅是个
人的问题,背后隐含着的是社会负面情绪的无秩序喷发,这
对于互联网世界的有秩序构建是一种巨大的威胁。情绪难以
掌控,但是如果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控制住行为,阻断负面情
绪的加大扩散,或可有效减少当下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的现状。
网络暴力以法学的视角来看每一起网络暴力行为其实都是对
受侵害人的权利的一次侵犯。
针对网络暴力的分类,可以考虑从其所侵犯的法益出发,
在此将网络暴力分为侵犯隐私权、名誉权和生命健康权三种
类型。
1.隐私权。隐私权根源于一个人内心的满足感与安全感,
对隐私权的侵害也会对受害人的心理产生影响,针对不同个
人的隐私权侵害其危害有大有小,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定会产
生危害,产生原本不存在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的产生很有
可能成为危害后果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侵害隐私权极大可
能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这就当然的落入法律的救济领域。
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人与人之间陌生
社交的频率提高,想要彻底防止隐私的泄露几近不可能。在
隐私不可能被完全保守的现状下,空言隐私权保护问题略显
空洞,更值得考虑的是如何提高监管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减
少隐私泄露的渠道,加大故意泄露他人隐私的成本,尽可能
的避免因为隐私的泄露而可能带来的“全民窥私狂欢”。
2.名誉权。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和法人就其自身属性和价
[1]
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具体人格权。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清晰的知道名誉权首先是一种社会评价,
本人和第三人都具有对该名誉权进行维护的义务,而本人更
是具有保有权和支配权,在此基础之上是不允许任何人伤害
其他人的名誉。而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之下,侵害名誉权的行
为频频发生。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敏感性,
再加上网民责任意识薄弱的特点,以及部分用户用心不良的
推波助澜之下,以制作表情包、深挖黑历史、剪辑搞怪视频
的形式,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在全网开始扩散。网络暴力表现
形式多样,道德审判与法律介入的界限并不分明,本文尝试
区分两种行为,力图避免“过分的玩笑”一再发生。
3.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一个人之所以生存的最本
质的权利,也是最值得保护、受到侵害后最值得追责的权利,
而当前的网络暴力之盛行,已经跳出网络,实打实的伤害到
了受侵害人的生命健康权,而所有的网络暴力发展到了极致
都逃不开对生命健康权的危害。
2018年8月,四川德阳一位医生,在现实中发生琐事,
对方不依不饶,后该事件经网络传播,这名医生遭到网友的
,2018年8月25日,这名医生不堪压力自杀身亡。
同样的案例还有很多,2018年5月,湖南永兴市一家三口因
为、逼债等原因选择自杀,后被救回,事情经过网络
传播后很多网友认为这一家三口只是为了逃债,对其进行人
肉搜索,后一家三口不堪精神压力选择了再次自杀,后果惨痛。
以上是两个因为网络暴力而导致失去生命的例子,而更
多的健康受损的事件并不为人所知。究其因,悲痛后果的发
生自然主要力量来源于自己,但精神的压力同样是结果的助
推力量,如果认为助推力量也是次要原因之一的话,那么这
种精神压力的来源如果其行为有触犯法律之处,法律也当然
的应该对其加以归置。
二、我国为网络秩序做出的努力
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
中国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
威的自由。其中囊括了言论自由,在网络世界发表意见当属
于言论自由。但同时,法律时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在个人
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另我国宪
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
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该条明确了公
民享有名誉权、荣誉权。而网络暴力行为的典型实现方式就
是对他人的形象进行歪曲,这不为宪法所容。
2.刑法。我国刑法典中对侮辱罪、诽谤罪、寻衅滋事罪
有明确的规定。在刑法典中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了侮辱罪、
诽谤罪两个可以适用于网络暴力的最迷宫,但实际上,按照
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的附属世界的思路延展,对于在网络上
对他人输出不利言论,如果该言论不属于诽谤罪中的“捏造”,
也不属于侮辱罪中的“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
岂不无法可依。
网络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投射,其公共秩序依赖于现实
世界而构建,对此情形刑法典中第二百九十三条即寻衅滋事
罪中第四种情形对此做出了清晰的规定,“在公共场所起哄
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对公共场合一词稍
加解释,公共场合是指公民从事社会活动的各种场合的总称。
据此,寻衅滋事罪的条款当然的也可以应用于在网络上发表
不当言论的个人。
3.民法。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
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
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同时,我国侵权责任
(上转第409页)
2020第3期410
Copyright©博看网htsReserved.
创业圈·大经贸
TRADE&ECOOMY
界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新时代的中国
世界稳定的重担,展现出一代大国青年的勇气与担当。
青年主动担起世界责任,以实际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四、小结
中国力量。
国难当前,每一位中华儿女抗“疫”有责,更何况是与
疫情发生后,青年一代作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积义无反
祖国未来密切相连的青年一代。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保卫
顾地入到各领域的防控工作之中。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
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必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疫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们迎难而上,坚守奋战,用行动书写最美
情中,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起大局观、整体观,担负起时代
青春。在广大青年的团结奋斗之下,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赋予的使命,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堪当大任
同时也阻止了疫情向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为全世界的疫情防
的一代,在这场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经过此次疫情
控工作迎来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