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院长黄松有就《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
出台解释是审判实践的迫切需要
问:今天公布《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
问题的解释》,请您谈谈司法解释出台的背景。
答:这一司法解释的出台,是依法公正、及时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保护公民人身权利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侵权人身损害赔
偿案件在类型和数量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审判实践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
题。民法通则对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规定比较原则,《关于贯
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虽有所补充,但
仍不能适应当前审判实践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对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计算标
准,至今没有统一的规范可供遵循,使有些案件难以依法及时处理,不利于及时、
公正地维护广大人民众的合法权益,广官和社会各界,都希望尽快出台司法
解释,规范和统一侵权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经营者未尽安全保障义
务应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问:司法解释规定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其法律依据
是什么?怎样理解经营者的补充赔偿责任?
答:司法解释规定从事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经营者或者组织者
对相关公众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依据,一是民法通则第五条的规定:“公民、
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积极实施侵害
行为为法律所禁止,消极不履行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人身损害,也应当承担民
事责任。二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
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该规定是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负
有安全保障义务的直接法律依据。近年来,审判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在宾馆、酒店、
银行、寄宿学校等杀人越货的案件。从这些案件发生的原因看,经营者在安全保
障上存在的问题,正是这些单位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给了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有
的赔偿权利人在向犯罪分子索赔不能而要求经营者赔偿时,经营者往往以没有实
施侵害行为,不应承担民事责任为由进行抗辩。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从事经营
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人,负有对相关公众在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
务。未尽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第
三人侵权造成人身损害,安全保障义务人有过错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和制止损
害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从而明确了安全保障义务人的义务范围和责任界
限,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商品、服务领域在安全保障方面加强管理,以更加人性化
的服务体现对人的关照和尊重,而且也有利于合理分配损害,补偿受害人的损失。
不仅在经营活动中,在其他具有公众参与或者具有广泛社会接触的活动中,管理
者、组织者、具体实施者都应关注其活动范围内的安全保障问题,对他人的人身
安全给予必要的关照和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不忍人之心,人才有不
忍之心;为他人提供安全保障,才能人人都有安全保障。传统的民法理论孤立地
1
看待“自然人”,把民事主体想像成荒岛上的鲁滨逊,忽视了社会生活中人们的
相互依存关系,未能就社会活动的安全保障义务提供理论依据。司法解释的制定,
以我国现行法律为依据,吸收了现代民法理论的研究成果,明确规定经营者从事
经营活动,对相关公众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司法解释的规定,突出体现了现代司
法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也体现了司法为民的要求。
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
责任。这是经营者的直接责任。经营者未尽安全保障义务,致使第三人侵权造成
他人人身损害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经营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法
理依据,在于经营者违反应当积极作为的安全保障义务,使本来可以避免或者减
少的损害得以发生或者扩大,增加了损害发生的几率,因此经营者应当为受害人
向直接侵权人求偿不能承担风险责任。让无辜的受害人得到救济,而让那些侵害
他人或者无视他人安全的人承担责任和风险,符合司法正义的理念。司法解释的
规定,对解决审判实践中的众多新类型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要对校园伤害事故承担过错责任
问:司法解释对学生伤害事故的规定与教育部去年制定的《学生伤害事
故处理办法》有什么不同?
答:按照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教育机构对未成年人负有教
育、管理、保护的法定职责和义务。违反法定义务,造成未成年人人身损害的,
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校园伤害事故是近年来人民法院受理的侵权案件中
一种常见、多发的案件类型。对校园伤害事故的责任承担,审判实践中存在较大
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未成年人到学校接受教育,事实上脱离了父母的监护;为
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当然发生监护权的转移。因此,对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
当承担监护人的责任。我们认为,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监护制度以一定的亲属关
系或者身份关系为前提,法律对担任监护人的范围有明确规定。监护职责不因未
成年人到学校接受教育而当然发生转移。教育机构依法负有对未成年人的教育、
管理和保护义务,如果因过错没有尽到相应的义务,致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学
校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民事责任。司法解释的规定,就是明确教育机构对学
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在性质上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过错责任,而不是民法通则第一
百三十三条规定的监护人的责任。
司法解释对教育机构责任性质的界定,与教育部的规章没有原则分歧。教育
部的规章是教育行政部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依据,但规章在审判实务中只具有
参照的效力。司法解释则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对法律适用作出的解释,对人民法
院审理案件具有约束力。
雇主应对雇员的致害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问:司法解释规定雇员侵权致人损害,由雇主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雇
主要替雇员承担责任?
答: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在劳动关系领域里已实行
全面的劳动合同制。在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领域以外,也存在各种形式的劳动
用工。不论是劳动合同形式的用工关系,还是劳务合同形式的用工关系,都是通
过使用他人劳动获得利益;同时,因使用他人劳动而使雇主事业范围扩大或者活
2
动范围扩大,也相应增加了其他人因此受到损害的风险。根据利益和风险一致、
风险和责任一致的民法理论,使用他人劳动获得利益的人,当然要为受雇人在劳
动过程中的致他人损害的行为承担责任。对无辜的受害人给予公平的救济,使死
有所葬、残有所养,肉体的创伤得到救治,心灵的痛苦得以慰藉,这是一个法治
社会最基本的正义观念。
当然,雇主承担替代责任,并不意味着雇主就是责任的渊薮。侵权法在着
眼于对受害人的损害给予填补的同时,也着眼于损害的转移和分散。责任保险制
度就是有效分散损害、合理分配企业经营风险的一项制度。雇主承担替代责任,
不仅有利于对受害人给予及时和充分救济,也有利于雇主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加
强对劳动者、雇员的教育,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需要强调的是,雇员因故
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也要为自己的侵权行为负责,与雇主一起对受害人
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责任并非雇员恣意妄为的“避风港”,任何人都要为自
己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付出代价,承担责任。
受害人获工伤保险赔付不免除第三人的侵权责任
问:发生工伤事故,工伤职工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外,能否再请求民事
损害赔偿?
答: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的关系,在审判实践中长期存在争论。从
性质上看,工伤保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与民事损害赔偿性质上存在根本的差别。
但是,由于工伤保险赔付是基于工伤事故的发生,与劳动安全事故或者劳动保护
瑕疵等原因有关,因此,工伤事故在民法上被评价为民事侵权。这就产生了工伤
保险赔付与民事损害赔偿的相互关系问题。对此问题世界各国有四种处理模式:
第一,工伤保险取代民事损害赔偿;第二,受害人可以同时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和
民事损害赔偿,但劳动者个人需交纳高额保险费;第三,受害人可以选择获得工
伤保险待遇或者民事损害赔偿;第四,民事损害赔偿与保险待遇实行差额互补。
国务院今年公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将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
据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都要参加工伤保
险统筹,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应当参保的企业违法不缴纳保险费的,发生
工伤事故,也要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承担给付工伤职工相应保险待遇的责
任。相对于民事损害赔偿而言,工伤保险具有特殊的优点:工伤保险实行用人单
位无过错责任,并且不考虑劳动者是否有过错,只要发生工伤,工伤保险经办机
构就应给予全额赔偿。民事侵权考虑受害人自身是否存在过失,实行过失相抵,
即根据受害人过失程度相应减少赔偿数额。此外,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有利
于受害人及时获得充分救济;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分散了赔偿责任,有利于企业
摆脱高额赔付造成的困境,避免因行业风险过大导致竞争不利;工伤保险还有利
于劳资关系和谐,避免劳资冲突和纠纷。鉴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用人单位通
过缴纳保险费的方式承担责任,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都有利。因此,发生工
伤事故,属于用人单位责任的,工伤职工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
工伤保险待遇,不能再通过民事诉讼获得双重赔偿。但如果劳动者遭受工伤,是
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例如职工因工出差
遭遇交通事故,工伤职工虽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但对交通肇事负有责任的第
3
三人仍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见义勇为者可请求受益人给予补偿
问:因见义勇为而遭受损害的人,可否由受益人给以赔偿?最近经常看
到有关“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报道司法解释对此是否有一个说法?
答:我们的社会鼓励见义勇为的行为,我们的道德也赞赏见义勇为的行
为。为了给见义勇为行为人提供全面的司法保护,使其受到损失后能得到相应的
补偿,本司法解释从公平原则出发,对因见义勇为遭受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作
出以下具体规定,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第一,没有侵权人,例如为抢救落水儿童
而献身;第二,不能确定侵权人,例如为制止犯罪遭受伤害,案件未能侦破的;
第三,犯罪分子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的。在以上三种情形下,人民法院可以
根据赔偿权利人的请求,判令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对受害人的损害予以适当补
偿。
受益人非侵权人,其承担补偿责任并不是因为其有过错,而是基于对损害的分担。
从侵权损害赔偿的角度看,因见义勇为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与受益人应当是
利益共同体。他们共同面对危险、面对侵害;而见义勇为者以自己慷慨赴险的壮
举,使受益人转危为安。对受害人的救助,从长远来看应当是社会的责任。但在
缺乏相应机制的条件下,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受益人,适当分担损害,给受害人以
补偿,是符合公平原则的。这在客观上也有助于弘扬正气,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
扶危济困的良好道德风尚。
赔偿标准更加科学合理
问:关于赔偿标准的规定,是司法解释的一个重要内容。请问,司法解
释规定的赔偿标准,与以前的标准有什么不同?
答:司法解释确定的赔偿标准比以前的赔偿标准更加科学、合理。这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赔偿标准的确定更加符合民法中的“平均的正义”或者“矫
正的正义”的价值理念,也就是更加符合侵权法中的“填补损失”或者“填平损
害”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指:对侵权行为造成的财产损失,要按照损失前后的
差额赔偿其交换价值;对造成的精神损害,则应当给付精神损害抚慰金。第二,
赔偿与损失相一致。过去的赔偿标准,对残疾受害人的收入损失不予赔偿,只赔
偿其生活补助费;司法解释所规定的残疾赔偿金,则是按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赔偿受害人的收入损失,是对既有标准的矫
正,体现了损害与赔偿相一致的原则。以前对被扶养人生活费,赔偿标准是生活
困难补助标准或者基本生活费标准,前者每月就是几十元,后者实际上是城镇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不过每月二三百元。司法解释以平均生活费作为赔偿被
扶养人生活费的标准,也体现了赔偿与损害的一致。第三,对实际支出的费用和
误工损失,按照差额据实赔偿;对未来的收入损失,因为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
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客观指标予以赔偿。为了确定科学、合理的赔偿标准,司
法解释多方征求了国家统计局等有关专业部门的意见,将民法损害赔偿理论与有
关专业技术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使赔偿标准合理化。可以说,合理化既是
我们制定司法解释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其基本特征。
死亡赔偿金增加一倍多
4
问:过去由于死亡赔偿标准偏低,许多人担心会诱发非道德行为,例如,
对交通肇事受害人不予抢救反而故意致其死亡。司法解释如何回应这种担心?
答: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从几个方面作了调整:第一,合理界定死亡
赔偿的性质。民法理论认为,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受害人因
侵权行为死亡后,其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已经消灭,因此,死亡受害人不能以主
体资格主张民事权利;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是间接受害人,即死者近亲属。
死者近亲属受到的损害有两个方面,一是财产损害,按照过去的理论认为就是死
者生前所扶养的人丧失生活供给来源所受损害,立法上叫做“被扶养人生活费”;
二是非财产损害即精神损害,立法上称为“死亡补偿费”或者“死亡赔偿金”,
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据此被认定为精神损害抚慰金。1994年5月12日八届人
大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首次明确了死亡赔偿金的内
涵是对受害人收入损失的赔偿。司法解释据此将“死亡赔偿金”界定为财产性质
的收入损失赔偿。第二,根据对死亡赔偿金性质的确认,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
也调整为“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之过去的赔偿标准,在赔偿参数上有了明显的
提高。以北京为例,2001年统计年度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577.8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约为8922.7元。后者就是过
亡赔偿所依据的“平均生活费”标准。显然,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较高,也更合
理。第三,赔偿年限由过去的十年提高为二十年,比过去延长一倍,实际赔偿额
则超过过去的一倍多。根据2000年的统计,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为8493.5元/年,按《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计算的全额死亡补偿费为
84935元;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北京为10350元/年,按《解
释》计算的全额死亡补偿费为207000元,《解释》的计算方法比《道路交
通事故处理办法》提高122065元。当然,对所谓非道德行为,不能靠提高
死亡赔偿金来制止;故意侵害他人生命的,应当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发挥刑罚制
裁作用。
一次性赔偿不限于一次请求
问:司法解释对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数额都有所提高,但仍
然规定了二十年的赔偿期限,这是否合理?受伤致残者二十年后仍然生存的,何
以为生?
答:二十年期限的赔偿,在理论上称为定额化赔偿,或者叫做定型化赔
偿。我国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历来采取定型化赔偿方式。司法解释采取这一方
式的理由:
第一,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相一致。国家赔偿法、《道路交通
事故处理办法》对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或者残疾者生活补助费都规定了二十
年的赔偿期限,《解释》的规定既体现残疾赔偿和死亡赔偿制度的历史连续性,
又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相一致。
第二,按二十年计算的残疾赔偿金须一次性给付。大陆法系国家的传统做法,是
要按照霍夫曼计算法或者莱布尼兹计算法扣除一次性给付损害赔偿金的期前利
息。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
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我国的一次性赔偿向来不考虑扣除期前利息。这样,与扣
5
除期前利息的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比较,按二十年计算的一次性赔偿金与其他国
家和地区按平均寿命计算的一次性损害赔偿金,事实上不会过于悬殊,甚至还互
有短长。
第三,指向未来的一次性赔偿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计算期限过长难免会发生实际
赔偿与实际生活利益不一致的情形,过分加重赔偿义务人的负担,并有可能使一
次性高额赔偿转化为不当利益。为避免因期限过长导致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几率相
应增大,适当期间的赔偿年限就是必要的。二十年期限多数情形下较按平均寿命
计算的赔偿期限为短,且在过去的立法实践和审判实践中都已被社会所接受,故
无论是在心理上、社会效果上和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均衡上都是一个较为恰当和适
中的期限。
第四,由于《解释》第三十二条赋予了赔偿权利人就赔偿期限届满后再次起诉的
权利,按二十年计算相关损害赔偿金的不利因素基本上被消除。
赔偿义务人可以申请给付定期金
问:人身损害赔偿以一次性赔偿为原则,是否意味着有例外?
答:司法解释在赔偿制度上的另一个特,就是引进大陆法系国家的终
身定期金制度,作为对一次性赔偿的补充。对损害赔偿采取一次性赔偿的原则,
无论是二十年的定型化赔偿,还是按照余命年岁计算赔偿总额的一次性赔偿,都
存在赔偿与实际生活状况的错位。即赔偿权利人的实际生存期间往往长于或者短
于一次性赔偿所预定的赔偿年限。最合理的赔偿,就是定期给付按一定标准确定
的损害赔偿金,给付时间与赔偿权利人实际生存年限相一致。但定期金赔偿也存
在风险,如赔偿义务人破产,导致赔偿不能,对赔偿权利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因
此,司法解释规定,赔偿义务人请求以定期金方式给付损害赔偿金的,应当提供
相应的担保。引进定期金赔偿制度,为当事人选择赔偿金的给付方式提供了可能,
有利于赔偿制度的合理化,也有利于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
高度重视网上和来信的意见
问:司法解释的征求意见稿,曾在媒体上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些
意见是否得到采纳?
答:如前所述,为推定司法解释制定的民主化,通过人民
法院报和中国法院网向社会公布了司法解释的征求意见稿,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新
闻媒体的普遍关注,众参与的热情非常高。仅网上发表的意见,就有600多
条,信函300多封;各种意见共计50多万字。为了保证人民众的意见能够
体现到司法解释中,我们作了以下工作:第一、整理归纳,即将有关意见整理归
纳出法律问题要点;第二、筛选分类,即对提出的意见进行筛选,分类归入相应
的条文;第三、合并分立,即对重复的意见予以合并,对不同的内容予以分立;
第四、论证修改,即根据有关意见对条文进行论证修改。凡是合理的意见,我们
都充分予以吸收。例如,有意见认为误工费应当据实赔偿,建议取消职工平均工
资五倍的限制;有的来信提出,对明知承揽人不具有相应资质和安全生产条件,
仍然将工程发包给承揽人,由此造成安全事故致使雇员遭受人身损害的,发包人、
分包人应当与承揽工程的雇主承担连带责任。对这些意见,司法解释都已采纳。
也有的意见,其价值取向完全正确,但鉴于司法解释本身的性质,这些意见没有
6
被吸收。例如,一位农村众来信认为对故意侵权的,应当规定惩罚性赔偿;另
一位侨居海外的企业界人士,也提出了同样的见解。其价值取向,我们完全赞成;
但鉴于司法解释不能直接创设惩罚性赔偿制度,因此,司法解释中未能就此作出
规定。但我们会向立法机关建议将来制定民法典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意见。
司法解释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让人民众参与解释的
制定,这是司法解释制定民主化的体现。它不仅可以保证司法解释符合广大人民
的共同意愿,也有利于司法解释的内容更加科学合理,更充分地体现公平正义的
价值理念,从而有利于提高司法解释的质量。借此机会,我们感谢广大众和社
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并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人民法院的工作
7
本文发布于:2022-08-08 16:2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639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