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0 从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更新时间:2024-12-27 04:09:27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7日发
(作者:宁波落户新政)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通史坐标]

[备考指南]

最新考纲考向归纳

1.近代中国军备的变化

1840至1900年间

西方列强侵略与中

2.清政府在国外设置领事馆

五年真题

2016·全国乙卷·29

2013·全国卷Ⅱ·29

关联考点

甲午战争的背景

战争后中国外

交的变化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

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及启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

中国共产党成立

1.人民解放军反击英军军舰

2.鄂豫皖农村根据地的经济

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设

3.《申报》评述北洋军阀统

4.中共六大与城市中心论

1.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政策

2.抗日战争引起的国共力量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

变化

2013·全国卷Ⅰ·41

近五年无

近五年无

2017·全国卷Ⅲ·30

解放战争时期的反

侵略

革命根据地生产积

极性高涨

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共的十年对峙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国共两党关系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

2016·全国甲卷·29

2014·全国卷Ⅰ·33

2013·全国卷Ⅰ·30

2017·全国卷Ⅰ·30

2016·全国甲卷·30

2016·全国乙卷·30

2015·全国卷Ⅰ·30

中国军民抗日战争3.国民党颁布宣传名词勘误

4.国民党战略部署的调整

1

5.日本对华的经济掠夺

6.顾维钧争取各国对华援助

7.1960年教科书目录修改

8.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政策

2015·全国卷Ⅱ·30

2014·全国卷Ⅱ·30

2014·全国卷Ⅰ·41

2013·全国卷Ⅱ·30

日本转嫁侵华战争

负担

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抗日战争

国共合作抗日

从近5年全国卷试题来看,本单元的命题呈现如下特征:

1.考查方式:本单元内容在全国卷命题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

查,2017年全国卷Ⅰ的41题,2014年全国卷Ⅰ第41题,2013年全国

卷Ⅰ第40题也涉及到本单元的内容,难度较大。

命题特点

2.史料形式:主要以文字史料为主,根据所述历史事件或史实分析、

归纳、提炼相关设问内容。但是也出现了图片题,如2016年全国丙卷

第30题等。

3.考查知识: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考查近代不同政治势力在

不同时期的重大决策及历史影响,一个是考查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

趋势,尤以近代化角度为多。

考点10从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两次战争

1.战争

(1)

①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根本原因

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②国内:清落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①走私: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直接原因

向中国走私。

②禁烟运动: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英国借此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

①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②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③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

2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③中国海关收取英商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4)影响

①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易错提醒]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

是封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2.第二次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经

①1856年秋,英军首先进攻广州,随后法国也加入侵略。

(2)

②1860年,攻占天津,接着侵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3)结果:签订不平等条约

条约内容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天津条约》

②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④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北京条约》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

3

①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轻巧识记]两次战争

二、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战争

(1)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随着实力的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蓄意挑起战争。

(2)进程

①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②黄海战役:中方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③辽东战役: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

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

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

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轻巧识记]《马关条约》内容

1.“辽台澎二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

2.《马关条约》内容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特权

赔二亿

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

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割三地

4

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通史链接]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的救亡活动

内容

政治

经济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实业救国

学习西方民主思想深入到制度层面,由君

主立宪到民主共和

链接点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

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

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

文化

呼号奔走,这些活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

但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

涨。

②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①爆发:1900年6月,英、法、俄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

动侵华战争。

②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

(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①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

驻兵保护。

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

织。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影响:

①《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思维拓展]义和团的扶清与灭洋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

5

主要矛盾。

[轻巧识记]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答题术语]

1.战争是由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

国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战争使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3.第二次战争是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二次战争的侵略领域从沿海深入

到内地,攫取了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4.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了资本输出阶段,反映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的新需求,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5.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考向预测一: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在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

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

清政府()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解析:选C清政府彻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在《辛丑条约》而非战争之后,故A

项错误;“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材料中并没有有关该点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

误;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

6

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相关信息,清政府并非是认为经济主

权高于政治主权,而是其在此时还尚未真正意识到相关的司法权等近代国家主权,故D项

错误。

战争是西方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急于打开中国市场的产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

然。战争后,中国丧失大量权益。如协定关税、游历与传教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

国待遇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国卷高考近几年很少涉及这一内容,因此2019

年命题的可能性很大,复习备考时,值得注意。

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社会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社会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

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社会转型: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考向预测二:甲午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2.中国两次反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

时间国力装备

中国军队损

海军几乎全

相当军覆没;陆军

10~20万人

原有空军几

14年

抗战

乎拼光;海军

14年悬殊悬殊全军覆没;陆

军牺牲、失踪

约400万人

A.经济实力

C.政府领导

B.民族意识

D.国际援助

日占区

中国政治

和社会状况

国家统一;

辽东半岛某些地区民

山东半岛间出现反清

活动

由分裂到统

一;同仇敌

大半中国忾——建立

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

完全

胜利

战败

投降

结果

甲午

战争

9个月

中国

稍优

7

解析:选B甲午战争中国的经济实力优于日本,但却获得失败的结果,抗日战争中国

实力落后于日本却获得成功,故经济实力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

因,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而抗日战争时出现全民族抗

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B项正确;两次战争中都有政府坚持抵抗,故政府领导

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中国虽有获得国

际援助,但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如一声惊雷,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救亡图存运动掀起高潮,由侧重对

内的“自强、求富”到呼喊一致对外的“救亡”,其实质是民族觉醒的表现,因此甲午战争

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全国卷试题一直在关注这一趋向,因此我们在2019高考备考时

需要值得注意。

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角度

列强侵华特征

社会主要矛盾

经济结构变动

表现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

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

运动高涨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

;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主题: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

史料一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

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

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①1854年2月13日英国

《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史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②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

阶级关系变动

向西方学习

8

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

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

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牵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史料三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1)史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据此分析列强提出“修约”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提示:问题:列强对华通商扩展有限,因此提出“修约”要求。

目的:“修约”实质是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2)结合史料二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

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提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但它客观

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

(现代化)进程。

(3)据史料三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侵略的变化趋势。

提示: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

(1)史料一中①处“1854年2月13日”说明该函书写于第二次战争前。史料一可以

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不满既得利益;第二层是希望“修约”;第三层是多国联合;第四层是

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2)史料二中②是指1860年中国军队惨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通过史料三中③处信息可以判断列强得以控制了中国的京津地区。

从世界潮流角度认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

9

1.从原因来看,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外扩张政

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

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

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战争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

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

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

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

3.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外,其余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其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和政治腐败。这些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是

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根源,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1.(2016·全国乙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

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

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选C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

如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故选C项。清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军

队的西式改革,仅仅是“开始”,排除A项;两次战争的失败,表明集权制度并不一

定有利于作战指挥,排除B项;西方列强对清政府持侵略态度,不会进行援助,排除D项。

2.(2013·全国卷Ⅱ·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

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选C领事馆的设立是近代外交的产物。清政府在国外多处设领事馆体现出清政

10

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材料均无法说明。

1.(2017·江苏卷·6)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

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

“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

C.民性懦弱

B.莠民作乱

D.吏治败坏

解析:选DD对:据材料信息“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可知,

耆英认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吏治败坏。A错:贫富不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

莠民作乱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C错:民性懦弱是官员欺压百姓的原因,并非战争失败的主

要原因。

2.(2016·江苏卷·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1894

1900

1905

1910

1914

英国

69.49

62.99

55.71

50.89

48.31

日本

6.26

11.20

14.04

16.14

20.39

其他国家

24.25

25.81

30.25

32.97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选A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

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

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

号强国,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

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

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项错误。

3.(2015·山东卷·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

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11

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解析:选B依据题干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

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

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

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

务”,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C

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

合的过程,故D项错误。

4.(2015·安徽卷·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

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

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B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直到1870

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故A项错

误;据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北京的特权是从1858年的《天

津条约》获得的,而“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说明“条约”是在公使已经

驻扎到了北京之后签订的,结合拿破仑三世的在位时间,故B项正确;《马关条约》和《辛

丑条约》规定的条款中没有涉及材料相关内容,而且与拿破仑三世在位时间不相符,故C、

D项错误。

5.(2015·四川卷·5)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12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解析:选D第一次战争战败后,中英签署了《南京条约》,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

家不只英国,故A项错误;中国西南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

国家不只法国,故B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

的侵略国家不只日本,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有美、英、日、法的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

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

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

13


本文发布于:2022-08-07 18:10: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622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中国近代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