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一轮AB卷:专题(10)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5-01-10 21:39:35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7日发
(作者:包二奶)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2016·课标全国Ⅰ,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

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

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

如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故选C。清政府还没有“完

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仅仅是“开始”,排除A;两次战争的失败,表

明集权制度并不一定有利于作战指挥,排除B;西方列强对清政府持侵略态度,

不会进行援助,排除D。

答案C

2.(2013·课标全国Ⅱ,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

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

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领事馆的设立是近代外交的产物。清政府在国外多处设领事馆体现出清

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材料均无法说

明。

答案C

辛亥革命

3.(2013·课标全国Ⅰ,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

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洋务运动在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促进了晚清时期的现代化;戊戌变

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国政治上的现代化,故B项

符合题意。戊戌和义和团运动是反现代化的活动,A、D两项错误;C项

是晚清时期中国屈辱历史的体现,不符合题意。

答案B

4.(2012·课标全国,41)见专题十[综合研判思路]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2016·江苏单科,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

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

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体现了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义思想,故

A项不符合题意;“拜上帝教”创立过程中吸收了基督教思想和儒家大同思

想,故B、C项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思想主张,故D项符

合题意。

答案D

2.(2016·江苏单科,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

百分比。

年份

1894

1990

1905

1910

1914

英国

69.49

62.99

55.71

50.89

48.31

日本

6.26

11.20

14.04

16.14

20.39

其他国家

24.25

25.81

30.25

32.97

31.30

2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数字呈上升趋势,这

体现了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世界强国,

在中国的外贸总值中占比虽降低但仍远远高于其它国家,故B项错误;甲午中

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

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四川文综,5)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

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解析图中的旗帜是美国国旗。晚清时期,美国直接参与侵略中国的事件是八

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故D项正

确。A项是战争的后果;1885年中法战争后,签订《中法新约》,中国西

南门户被打开,故B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中日《马关条约》的

内容,故C项错误。

答案D

4.(2015·安徽文综,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

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

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

解析本题考查《北京条约》内容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题干中的描

述,此时洋人已经取得了到中国内地自由传教的特权,并且西方列强公使已经

进驻北京,联系教材知识,这是《天津条约》内容,后来在《北京条约》中被

清政府承认继续有效,故选B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均

没有以上的内容,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

5.(2015·山东文综,17)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

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A.英国B.德国C.俄国D.日本

解析图表反映了1871~1921年5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势力的消长趋势,关注

两个时间段,一是1871~1881年贸易比重很小,说明起步晚,二是1911~1921

年贸易额迅速增加,说明不仅没有受到一战的影响,反而利用一战加强对中国

的侵略,从而可以判断是日本,D项正确。英国最早打开中国市场,1871应该

占比重大,一战期间受影响下降,A项错误;德国和俄国一战期间都下降,B、

C项错误。

答案D

6.(2015·重庆文综,6)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

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

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

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仍

C.土地兼并严重

B.社会治安混乱

D.官吏贪暴腐败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

不复反顾”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官吏贪暴腐败,故D项正确。A、

4

B、C项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排除。

答案D

7.(2014·江苏单科,5)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

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战争期间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解析由材料中的“厦门、宁波、上海、香港”等判断该谕旨与《南京条约》

有关,颁发于第一次战争期间,A项错误;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该谕旨颁布于《南京条约》签订之前,C项错误;由材料中

“赏借”香港,可知道光并未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D项错误。根据题干材

料中的“赏借”可知隐含了“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8.(2014·山东文综,18)“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

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

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举国争言洋务”。《南京条约》签订后,很多人

仍没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故不可能“举国争言洋务”,故A项错误;

B、C两项是在第二次战争中签署,此后掀起洋务运动,但是当时顽固派

势力仍然很强大,故也不可能“举国争言洋务”,也可排除;《马关条约》的

签署,使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很多人思想观念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故D

项正确。

答案D

9.(2014·重庆文综,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

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

5

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

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解析题干中“英国要求重庆对外通商,而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表明

他反对重庆开埠,但又不能直接拒绝,就以轮船可以抵达重庆为条件,故A

项错误,D项正确;B、C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答案D

10.(2012·北京文综,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

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

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战争后,西方列强并未

完全打开中国的市场,列强认为是获得的权益不够,因此对中国提出了“修

约”的要求,故B项正确。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了“最

惠国待遇”,且清政府基本遵守了条约的规定,故A、C两项不正确。第二次

战争开始时总理衙门尚未成立,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5·天津文综,13)(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

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

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

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6

材料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

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

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

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外交礼仪方面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中国传统思

想回答;第三小问从两国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分析;第二小问从帝国主义的发展及其本质方面回答。

答案(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以天朝上国自居。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屈辱的服从地位。

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2015·浙江文综,38)(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

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

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接之关系》(1902年)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的时间和影响。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非先

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可以看出“核心观点是先“完全

法律”,再“修约”,进而废除领事裁判权;“时间”结合近代最早不平等条约

的签订回答即可;“影响”从中国司法、社会性质等方面回答。

7

答案(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19世纪40年代(战争后)。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国家。

辛亥革命

13.(2016·北京文综,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

告的变化折射出()

图1图2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

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

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图1反映一般意义的药物广告,图2则反映了商家借用当时政治局势的

发展潮流: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宣传“人造自来血”补药的功能性的变

革,③④项符合题意。根据图2的刊登时间1911年11月,而武昌起义的时间

是10月10日,可排除①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②项中的“民

国成立后”明显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C

14.(2014·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8

解析题干日记记于“1917年”,而图片材料显示新县长上任“即诣各庙拈

香行跪礼拜礼”,而且该会长认为新县长“非新派一流人,可望其布泽于民”,

显示二人均属于尊孔复古的人士,这体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新文化运动的必

要性。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15.(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

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解析“辫子”是清王朝的象征。从材料信息看,民众剪掉辫子以示反清,即

反对“鞑子”统治中国。这说明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故选B项。A项

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帝国主义,故排除D项。

答案B

16.(2012·福建文综,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

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

心。故D项正确。而同盟会和三民主义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分别是辛亥革命

的政党和指导思想。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

17.(2016·浙江文综,39)(节选)……追求民权平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

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

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

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

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

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

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

9

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

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

史实扼要阐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解析第(3)问,两种观点第一种侧重于辛亥革命前后的实践活动,第二种观点

侧重于对西方和中国古代的思想学说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可选择任一观点进行

表述,注意要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切忌只罗列史实。

答案(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

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

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

和等;

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展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

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10


本文发布于:2022-08-07 17:59: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621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