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研究

更新时间:2024-11-15 00:16:54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7日发
(作者:行政)

金融视线

DOI:10.19699/2096-0298.2019.07.079

Finance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研究

西北政法大学陈子鸿

互联网金融作为技术进步下的新型金融业态,存在两大类主要风险即基于技术层面的特有风险和传统风险。互联网金融监管至摘要:

今仍存在法律法规滞后,监管不协调,技术手段落后,监管力度难以把握等问题。借鉴美英两国监管经验,以监管制度及法律法规为支

撑;从监管主体、信息控制和优化与保护机制三个层面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改进体系,将有助于完善我国互联网监管制度,促进行业健

康发展。

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监管框架关键词:

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4(a)-079-03中图分类号:

1互联网金融概述

1.1互联网金融定义及范畴

由谢平和邹传伟教授在《互联网金融与模式研究中》首次定

义我国互联网金融概念为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亦不同于资

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模式。综合目前各方观点,认为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利用互联

网信息及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转移、投资和理财等功能的

组合体。

目前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分类在学界没有一个统一的界

定,但其内容基本相似,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模式:(1)传统金融互联

网领域的扩展创新,指结合互联网本身特性,实现传统金融在广度

等方面的延伸,如网上银行的推广、电子银行、网络证券、APP软件

等。(2)互联网小微金融模式,指与传统金融业务不同,将互联网思

维与技术应用于金融业务,创新出为分散投资者参与投融资的平

台。主要包含P2P借贷,网络众筹等。(3)互联网金融服务,指根据金

融业务需要,引入的相关互联网平台,提供更方便的线上服务。主

要包含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等,如余额宝,E家保

险,中民保险等。

1.2互联网金融风险

1.2.1互联网金融基于技术层面的特有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发展而产生的新金融,技

术风险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特有的风险之一。技术风险主要指计算

机技术缺失、落后及互联网工具漏洞所造成的风险,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工具及软件漏洞。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工

具、软件、平台的依赖性极强,虽然目前绝大多数软件系统存在防

火墙和防御体系,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仍存在较高被攻克

的风险,进而可能导致严重的信息泄露、信息篡改,系统瘫痪等问

题。如《移动互联网金融APP信息安全现状白皮书》指出,现存部分

APP存在加密算法误用、加密协议现实不正确、不完整等情况,易

造成信息篡改,信息盗用。二是指相关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发生直接

因互联网技术有相对较高的复杂性,相比传统金

损失或间接损失,

融更易导致操作失误的发生。三是由信息缺失,信息伪造导致损失

的风险。互联网平台的大部分业务借助互联网工具进行,没有柜台

式面对面的信息核查。一方面增加了机构主体所得信息虚假,信息

缺失的概率;另一方面使信息伪造更加便捷。因此,许多公司机构

的客户信息质量较差,易导致对客户判断不准确,信息传达不到位

等诸多问题。

1.2.2互联网金融基于传统金融层面的相关风险

(1)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各交易者拥有的信

息不同。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高虚拟性、模糊性和分散性,且在

信息体系尚未完善的条件下,交易信息确认其真实可信的难度更

大,导致信息优势一方促使利益分配不均衡,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及

逆向选择。如众贷网信息审核不到位,其下一个300万融资项目为

发现已是第三次抵押,造成其资金难以追回,最终宣布破产。

(2)流动性风险。首先,互联网金融具有高周转,流量大,联动

性强等特征;其次,互联网金融平台存在风险保障金不足,杠杆比

例过高等情况;最后,其存在较高挤兑风险隐患。挤兑风险即在短

时间内资金集中取现的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强时效性,收益下

降或市场恐慌等因素更易传播出现挤兑风险。综上其相较传统金

融更易发生资金链断裂,爆发流动性风险。

(3)长尾风险。长尾定律原指主流市场外满足差异化需求的利

基产品其总体份额可与主流市场相同。基于互金行业的长尾风险

指因交易对象的差异性、分散性、个体数量庞大而导致的风险。互

联网金融产品主要为普惠性的利基产品,主要交易对象为尾部的

一般投资者,其中大部分客户为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体,其金融

知识相对匮乏,对金融风险的衡量、辨识能力较差,在交易中常常

处于弱势地位,易发生盲目投资、欺诈等现象。且监管成本,执法成

本较大,使全体社会帕累托最优难以实现。

(4)资金安全风险。互金行业中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服务

内容中会包含以平台形式吸收大量分散的客户资金行为。聚集的

资金规模较大,存放分散,可能产生一系列资金安全风险。一是可

能发生备付金被挪用,用于购买高风险投资产品的情况;二是第三

进行犯罪等违法行为;三是客户备

方支付机构运用自身便利,

付金分散存放,存在较高的流动性风险。虽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规定,

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但由于执法不完善仍

存在如浙江易士企业挪用备付金等事件的发生。

2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历程及现存问题

2.1当今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2.1.1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滞后、不完善

第一,虽然我国出台了《指导意见》《互联网金融个体网络借

贷,电子合同安全规范》等工作方案,但目前尚未出台专门针对互

金的法律。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极高的创新强度,金融监管法律

法规确立和调整速度存在必然的相对滞后性,导致法律法规难以

跟上其创新步伐,致使大量监管空白和漏洞出现。第二,因在市场

准入、信息核实、经营方式,监管对象、主体等要素极大的超出了传

统法律发给的覆盖范畴,在未对传统法规进行补充完善的前提下,

2019年4月079

Copyright©博看网htsReserved.

Finance金融视线

金,保证金都有清晰的要求。

2.2.2英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

英国在信息披露层面更为具体、详细,如英国对网络借贷中的

利率、期限、相关费率、违约率等细节内容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

定。英国对互金行业同样采取审慎监管的原则,英国监管的特点体

现在强行业自律上。英国最先成立了世界上首个P2P行业协会,随后

又陆续出现众筹协会等。英国自律性组织负责规定一部分行业标

准和行业规则,利用行业内积累的经验和判断解决政府法律法条

难以明确规定的部分,对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规范作用,行业

自律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政府监管。

直接将传统法律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会导致许多不协调问题突

出。第三,法律监管效力不高,内容较笼统。至今互联网金融行业出

台的大多是办法或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不高,监管效果不

明显。

2.1.2多头监管导致的责任不明、责任推诿,监管不协调

互联网金融有显著的跨界混业属性,我国针对互金行业采取

多头分业模式进行监管。虽然国务院确立了金融监管协调部级联

席会议制度,但会议只承担金融监管协调职责并没有决策权,其功

能和作用上极为有限。因此存在监管不协调,众多问题难以统一界

定,部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监管空白与监管重叠等问题,易产生

相互推诿的风险。监管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2.1.3监管技术手段落后

互联网金融因其行业特性,使其包含各类非规范化的创新服

务模式和数量众多且分散化极强的客户体。传统监管技术手段

应用于互联网行业成本过大,与互联网金融技术相匹配的高科技

及监管手段缺失。缺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降低监管成

本、提升效率的手段。

2.1.4征信体系,信息保护、披露制度不完善

首先,我国互金行业信息披露制度较为薄弱,虽然相关监管征

求意见稿出台,自律行业颁布信息披露细则,加快了信息披露进程。

但我国互联网信息采集和风险分析数据库仍未建立,金融监管部

门及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市场变动情况,中小微企业等机构信息

仍存在披露内容不完整,信息调整滞后等问题。其次,我国互联网

金融拥有大量客户信用数据,但近6成个人征信信息在体外循环(杨

青、黄俊杰、肖立伟:《互联网金融创新及监管政策研究》,载《上海

金融》2018年第2期),未与中央银行征信体系联通。最后,信息保护

制度严重缺失,由于互联网长尾市场的特性,导致执法成本较高,

执法难度较大,个人信息随意买卖,信息泄露事件频发。

2.1.5监管力度难以把握

明确法律监管实施的力度是难以测度的博弈问题。针对互金

行业,若监管力度过大,则相应的监管成本较高,创新和发展可能

对经济发展起负面作用。若

受到严重约束,限制行业自由发展空间,

监管力度过小,互联网行业发挥自身优势过度追求利润,引发违约

违法事件,伤害传统金融行业。因此要求既能保证监管的有效性,

又能保证一个宽松健康的发展环境,维护行业发展前景,控制监管

成本。测度如此监管力度达到以上平衡要求是难以把握的问题。

2.2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

2.2.1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

互金行业监管在美国采用宽松审慎的分头监管模式,不同金

融监管当局监管职责不同。美国没有针对互金行业制定专门的法

律法规,而是对现有金融法律进行补充完善。即在传统金融监管法

律法规上补充适于互金的监管规章和办法,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原

有监管范围。美国对互金行业的监管侧重于持续的信息披露和严

格的准入制度。第一,有效的信息披露是交易各方全面沟通信息的

桥梁。在美国,网络借贷企业要求将预期收益率、贷款用途、融资者

匿名信息等进行完整披露和备案,信息的变更也要求及时进行动

态披露,并对披露的内容承担法律责任。《JOBS》法案中对于信息

披露按规模不同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保证了创新性与监管强度的

平衡。第二,美国对互联网金融机构有严格的牌照要求,《JOBS》法

案中明确规定,相关机构必须获得牌照或豁免权才能进行相关业

务,且各互联网金融行业都有明确的准入门槛,对初始资金,自由资

3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建议

我国互联网金融经过长期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尚存法律法

规滞后,监管不协调,责任推诿,征信体系,信息披露不健全等问

题,仍需进行合理改进优化。借助英美两国互金监管经验的同时,

结合我国自身发展特点,提出监管政策改进框架。形成以监管制度

及法律法规为支撑,从监管主体、信息控制和优化与保护三个角度

建立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改进框架。

3.1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及法律法规

有法有规可依是一切监管的基础,无论监管主体,信息控制、

优化与保护方面都需要合理、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作支撑,才能

有效的建立和执行。我国互金行业监管法律法规存在着缺失、滞

后、效力不高、内容笼统等问题。为解决相应法律层面的问题,首

先,对于可划归于传统金融范畴的部分,应通过立法研究,对原有

金融法律法规修订并完善,将互联网金融归入传统高效力层级的

法律法规之中,弥补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漏洞。一是在行为监管

方面,明确不同模式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管理人员准入,业务准

入,市场准入条件;二是对信息披露的层级、范围、披露主体进行

明确的规定。其次,对于互金行业特有的,无法划归传统金融监

管法规的问题,设立独立专门的监管法律规章,对如网络技术,

数字签名、点子合同、黑客攻击处罚等特有部分作出明确规定,完

善监管空白。

在研究设立监管法规时要针对互金行业特性进行适当调整。

第一,由于强创新性,设立法律时应依照现存情况,提高法律前瞻

能力,对未知的监管漏洞提前预测引导。第二,互联网金融涉及计

算机技术层面广泛且复杂,需要与国家技术部门协同制定科学、适

用的规章制度。

3.2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统筹协调接管

2015年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

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基本确定了主

要互联网模式监管权责划分及监管责任主体。但具体细分行业的

监管细则并未出台,对于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跟进划分滞后,

相互协调不足。一方面,根据互联网金融明显的小规模、分散化、长

尾特征,建议充分发挥地方监管优势,在权责主体的分配上形成中

扩大监管覆盖范围,细化监管主体,缓解

央—地方协同监管模式,

地域监管不平衡,监管空白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有明显的

跨界混业特性,采取的分业监管模式易发生制度性错配等问题。综

合我国现有互联网行业发展特征,监管成本,并参考其他发达国家

监管体系,本文认为沿用分业监管为较合理的监管制度。为解决分

业监管引发的制度错配等问题,一方面需要有非常清晰明细的监

管职责界定,在现有制度划分界定上,梳理交叉性较高的互联网金

0802019年4月

Copyright©博看网htsReserved.

金融视线

融业务;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监管不明,责任推诿的情况无法彻

底消除,建议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下设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协调部

门,协调中央与地方,各监管主体之间的问题和矛盾,加强各主体沟

通联系,避免“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发生。

3.3建立完善征信体系及信息预警、信息披露制度

(1)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强制的信息披露要求。其次对现有机构

平台进行风险评估,划分层级。按照规模、复杂性、影响力、风险传

染性等指标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评估,将重要性较大的机构列入关

键层,将重要性较小的机构列入普通层。针对关键层实行较为严格

的动态信息披露,准确掌握其变动情况,减少可能由信息不对称造

成的风险。相对于等级较低的普通层,实行宽松审慎态度的信息披

露,确保核心基础信息及时准确,同时留给互联网金融创造良好宽

松的发展环境。最后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要做到有效惩罚,适当提

高惩罚力度,提升违法成本,达到威慑效果,保障制度落实有效。

(2)建立健全征信体系。应由我国政府主导,设立权威合规的征

信体系和评级体系。第一,跟进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第二,建立并完

善中央银行—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信息共享体

系,加强各机构信用信息沟通,协调可能出现的信息缺失问题,为

互金行业监管提供较好的外部条件。第三,建立信用黑名单,限制

黑名单机构平台规模业务,引导淘汰信用不良机构平台。第四,借

助权威信用评级机构,利用其专业性能发掘更多潜在信用问题,将

专业机构信用评级报告,专业人士意见纳入考核公示体系,补充政

府征信结构,完善现有评级制度。

(3)建立信息防火墙,风险预警机制。由于互联网金融信息数量

庞大,分散等特性,应由政府牵头建立起用于互联网金融信息采集

分析的“虚拟大数据中心”,收集互联网金融机构及平台的基础信

息、征信信息、交易信息等。以大数据为依据,充分利用云计算,区

块链等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检测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模式的生命周

期,科学预测各机构平台可能发生的风险影响范围及深度,支撑互

联网金融摸排及查补,做到穿透式监管和预测性监管。参考美国风

披露合理预测结果并进行风险预警,警告潜在的风险

险预警机制,

及损失,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完整真实意见。

3.4加强、规范行业自律,凸显自律组织地位

行业组织自律作为另一种监管主体,可以起到缓冲政府监管

主体和被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矛盾,降低协商成本,监管成本,提

高监管效率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有少部分地方性互金行业协会,但

缺少国家层面的协调和指导。参考英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我国

应优化规范行业自律,凸显协会组织地位。一是组建正规、制度完

善的专业性互金行业协会。在主要成员中加入代表性政府监管成

员,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枢纽作用,减少互联网平台机构与监管机

构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两组织间协调,促进信息交互传达。

二是凸显自律组织地位,参考英国对自律组织会员的要求,对自律

组织成员提出更高,更严格的准入、信息披露、规模、盈利要求。对

未能达到要求的机构取消其会员资格,引导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促进淘汰不规范,风险大,欺诈性为目的的劣质互联网平台机构。

3.5培养互联网金融监管专业综合人才

互联网金融监管因其行业融合特性,监管时需要同时涉及传

统金融和互联网技术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因而只有综合性人才才

能实质上提升互金行业监管水平。一方面,对现有监管人员,应着重

对互联网技术进行专项培训,熟悉互联网操作,提高互联网信息识

别能力,完善现有监管人员技能结构,适应综合需求;另一方面,开

Finance

设综合学科,对金融院校提出培养综合性人的才要求,引入国外经

验,提供适合国际、国内、职业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的综合型精英

人才,为我国互金行业监管提供优质动力。

3.6加强消费者教育及权益保护工作

互联网金融涉及融资人、担保人、投资人等个体,消费者常处

交易劣势方,其权益易受到侵犯。为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合法

权益,首先加强对投资者、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教育和投资指导,为

消费者提供更易理解的方式了解,辨识潜在风险,鼓励优质项目

及业务,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择优的消费理念,提升消费者自身

风险及维权意识。其次要针对弱势的消费者体制定更多的保

护性法律或规章,建立健全诉讼制度和赔偿机制,为可能遇到的

矛盾纠纷提供可依靠的主体,提供可行的帮助和解决方案。加大

促进行业健

对消费者损失的赔付,提升消费者对互金行业信心,

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海员,王盼盼.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及体系构建[J].财经

科学,2015(9).

[2]李嘉浩.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7(5).

2019年4月081

Copyright©博看网htsReserved.


本文发布于:2022-08-07 15:5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618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