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自写笔记

更新时间:2025-01-13 13:18:06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4日发
(作者:吉忠春)

目录

一、演绎逻辑(结论题)

1、逻辑基础知识————概念

2、判断之间的关系推理

3、非假言推理

4、假言推理

5、非形式化推理

二.论证逻辑

1、归纳、概括和典型的论证结构

2、削弱加强类试题

3、论证假设类试题

4、解释,评价,比较类试题

第二章逻辑基础知识--概念

概念是具有本质特征的一类事物所构成的集合。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属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性;内涵就是概念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外延就是概念所指事物构成集合的范围。概念

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关系,即内涵越大,则外延越小。例如“男人”的内涵比“人”

大,“男人”的外延就比“人”小。

概念的种类:所谓概念的种类就是根据某种标准对概念进行分类,形式逻

辑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概念进行分类。如正概念(理性、成年人)和负概念;单独概念

(太阳、苏州)和普通概念(恒星、城市);集合概念(集合体、军队)和非集合概

念(个体、士兵)等。

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根据外延之间的关系具有五种关系,这就是集合之

间的五种关系,分别是全同、属种、种属、交叉、全异。

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必须理解概念的内涵,这样就需要理解一些常识,比

如在中国“鲁迅”和“《阿甘正传》作者”是全同关系,“哈尔滨人”和“北方人”

是种属关系,“南方人”和“广东人”是属种关系,“官员”与“教授”是交叉关系,

“中国足球队”和“世界杯冠军”是全异关系。

定义(概念的内涵):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例如:马

克思对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产品。

对定义的要求,逻辑上有以下规则:

(1)定义必须合乎常识,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例如:把人定义为“两脚直

立行走的动物”就属于定义过宽,因为有些不是有理性的高等动物如婴儿也是人。

(2)定义必须明确,不能比喻或者否定。例如:热痛是祖国的花朵。属于比

喻定义;男人是不是女人的人属于否定定义。两个定义都不合乎规则。

(3)定义不能循环,包括直接循环或者间接循环都不允许。例如:机会主义

者是以机会主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的人属于直接循环,战争是和平的间隙和平是战争

的间隙则是间接循环。

划分(概念的外延):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是指按照某

一标准,将范围较大的属概念分成若干种概念。例如:将人划分为男人,女人。划分

最重要的规则就是划分标准统一。划分最重要的规则就是划分标准统一。将人分为男

人和女人和女博士所犯的逻辑错误就是划分标准不统一。

定义与划分具有反变关系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关系。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考点》

1、辨析“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指概念是一个集合,如“军队”“舟山岛”;非集合概念是指

概念是个体,如“士兵”“台湾岛”。上述例子比较容易辨析,因为表示概念所用到

的词语不同。容易混淆之处在于:同一个词语,在某一语句中表达的是集合概念,而

在另外一语句中表达的则是非集合概念。例如:

(1)中国人是亚洲人。

(2)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

(3)小王是中国人。

(4)中国人住在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5)中国人比德国人聪明但是不是很守纪律。

上述中国人在1、3是非集合概念;在2.4.5中是集合概念。

那么怎样识别呢?如果@中国人在谓项位置(如,小王是中国人)而主项小王是

个体,那么“中国人”就表示个体,即非集合概念;@当“中国人”在主

项位置时(如1、2、4、5),需要理解谓项所表示的性质是否能够合理地被每一个主项

(中国人)所具有,若能,则主项(中国人)表示个体,即非集合概念;否则是集合概念。

例如,(1)中,每一个“中国人”可以合理地认为是“亚洲人”,所以(1)中的“中国人”

是非集合概念:而(2)中,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勤劳勇敢的吗?很难合理地这样认为,

所以(2)中的中国人表示的是集合,即“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具有“勤劳勇敢”的特

点,所以是集合概念。

2、“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条件和结论的概念存在

不一致}

在阅读推理或者论证的过程中,凡是发现前提之间或者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着概念

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便属于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偷换”是主观有意为之,不

同于主观无意的“混淆”),这种混淆不仅仅只是存在于集合非集合概念之间。阅读理解基

本的解题思路是“是否存在偷换概念”,然后沿着这一思路看选项,答案。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3、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

题干给出一些不同概念,要求理解不同概念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并且根据概念之间具

有的关系来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这一类试题都比较简单,下面举一些具体例子说明。

4、把握关键词的涵义

试题在题干中给出某一关键词的定义或者涵义,要求在对该关键词定义或者涵义把握

的基础上,在选项中出符合或者不符合该关键词定义或者涵义的选项。这一类试题阅读

量较大,重点在于把握关键词的涵义。

5、识别机械二分(把一个属概念想当然的分成两个看似矛

盾的种概念)

所谓机械二分,就是把属概念机械地分成两个看似矛盾的种概念。例如,下面论证所

犯的逻辑错误就是“机械二分”

青年人不必读书,为什么呢?因为,青年人读书的目的无外乎是为了事业的成功。但

是,有些青年不读书也能成功,所以,他们是不必读书的;而另外一些青年人即时读书也

未必成功,所以,他们也不必读书。因此,总的来说,青年人不必读书。

上述论证将青年人机械的划分为“不读书也能成功者”和“读书也未必成功者”;尽

管确实存在这两类年轻人,但却忽略了还有第三种可能数量更多的青年人,这些人“不读

书就不成功,读书就可以成功”。

6、概念涵义的掌握及其辨析是阅读理解的基础(阅读理解

的基础在于把握句子中的关键概念)

尽管概念的相关逻辑只是在考试中直接运用很少,但是掌握概念涵义并在此基础上

对其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却是阅读理解的基础。一个具有较高逻辑思维素养的人首先表现

在他对相关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思考上。例如,下面的对话:

甲:王先生一贯勤俭节约,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乙:是的。

表面上看,上面的对话没有逻辑问题,但是如果一个具有较高逻辑素养的人就不会这样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简单的附和,而是会提出以下问题:

1、甲说的王先生是谁?是否是乙也认识的某一个确定的王先生,比如王某。

2、好人的定义是什么?是否所有勤俭节约的人就是好人?

3、什么是勤俭节约?它与吝啬、浪费如何区别?

上述问题实际上都是围绕着甲论述中的关键概念进行辨析,缺乏上述辨析的简单附和

只能是缺乏逻辑基础的附和。

再例如下面的对话:

甲:姚女士已经是癌症晚期,目前住在公立医院的特护病房中,住院已经对他的疾病

没有任何效果,所以,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乙: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叫做“浪费”?另外,身患疾病住院一定都能够保证对疾病的

具有效果吗?再有,即时是癌症晚期,住院一定没有效果吗?最后,如果不进行住院

,又怎样证明住院没有效果呢?

乙对于甲言论的驳斥非常具有逻辑性,而这种逻辑性的基础很明显在于甲言论中的核

心概念,如“浪费”“住院效果”。

所以,只有抓住了推理和论证中的核心概念,思考并且明确概念的涵义及与相关概念

的辨析,才能保证推理和论证的逻辑性,这就是概念之于推理和论证的基础性所在。

掌握概念涵义并且对相关概念之间的不同进行辨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被应用于削弱加

强,假设、解释等各种类型的试题中。

《考点小结》

与概念相关的直接考试试题在历年考试中数量不多,并且多集中在概念的辨析中,考生

在阅读过程中,凡是发现概念的“跳跃”,不管是在论据之间还是论据与论点之间,都要

考虑是否存在相关假设弥补上述跳跃,要么这种跳跃就是论证中存在的漏洞。另外,要注

意论证中是否存在“机械二分法”这种逻辑错误。最后,考生要理解概念为什么是推理和

论证的基础。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第一部分演绎逻辑(有了前提的真假

后后根据按照相应的逻辑规则推出结论

的真假)

演绎逻辑,就是根据已知前提的真或者假,按照相应的逻辑规则,推出相关结论的

真或者假。演绎逻辑的基础是命题,命题具有不同的种类,有些命题具有明显的形式化特征。

如:

如果天下雨,那么会议延期;只要努力,就可以取的好成绩,若老王参加会议,则会

议很难达成最后决议。上述这些:命题尽管内容各异,但是它们都具有:若A,则B的共同

形式。当演绎逻辑的前提或者结论包含有上述形式化命题并且根据这些形式来进行推理时,

这种推理就属于形式化演绎逻辑,否则就是非我形式化演绎逻辑。

形式化演绎(有一种若A则B的固定格式)逻辑根据所适用的逻辑规则可分为:判断

之间的关系推理;非假言推理;假言推理。

非形式化演绎逻辑推理是在阅读理解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逻辑关系或者数学关系

进行的推理,不涉及形式逻辑规则。

第三章判断之间的关系推理

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判断(“判断”又称为“命题”,本书中“判断”和“命题”通

用)判断是指对事物有所断定,判断往往以陈述句来表述。逻辑考试的一个基本逻辑要求是

考生能够识别不同判断之间是否具有真假逻辑关系,如果有的话,具有什么样的真假逻辑关

系。

例如:金属都是导电和液体不是固体。有什么关系?

金属都导电和有些液体导电。有什么关系?

金属都导电和有些金属是液体。有什么关系?

金属都导电和有些金属是导电的。有什么关系?

上述这些问题,考生可以根据句子的具体内容来判断,但是一旦句子较长,内容比较复

杂时,根据内容判断则显得复杂而繁琐,例如“有些金属是导电的并且金属都是固体”和“有

些金属是导电的或者有些金属不是固体”有什么关系?要能够既快又准确地回答上述问题,

考生需要掌握有关形势逻辑的知识。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1、判断的种类:

判断首先在形式上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又根据三个维度分为若干种,

复合判断则根据关键词分为三种。

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两者区别的标志是:语句中是否含有逻辑连接词,如“并且”

“或者”“如果,则”等,凡是语句中有逻辑连接词的,就是复合判断,没有逻辑连接词的

就是简单判断。例如:

(1)热忱而谦虚的张先生是一位受人尊重的、勤劳的、刻苦的机械工程师。

(简单判断)

(2)有些人既是机械师也是工程师。(复合判断)

(1)简单判断的种类:简单判断往往断定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

种性质。例如:

(1)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的。

(2)有的天鹅不是白的。

(1)句断定了对象“金属”具有导电的性子。(2)句断定了对象天鹅不具有白的性质。

简单判断所断定的对象为主项,如上面的金属,天鹅通常用S表示,谓项是主项具有或

者不具有的性质,通常用P表示,如上面的“导电”“白”,在简单判断中主项和谓项在不

同的判断中可以由不同的概念充当,所以,又称为(逻辑)变项,除了逻辑变项,描述简单

判断具有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简单判断的三组逻辑常项(又称为“逻辑关键词”简

称“关键词”)

简单判断的三个维度:分别是:

性质:肯定或者否定;

范围:全称、特称和单称

程度:必然、可能和现实。

这三个维度分别产生三组逻辑关键词:“是”或者“不是”;“所有”或者“有些”(单称

判断中既没有“有些”,也没有“所有”),”必然”或者“可能”(现实判断中既没有“可

能”也没有“必然”)对简单判断可以通过上述逻辑关键词来给予相应名称,从而构成不同

的判断类型。

《注意》所有判断都具有“性质”维度,所以,所有判断都具有肯定或者否定

的区别;》》》》》》当判断变得复杂时,出现范围维度,这时候具有“全称判断”或“特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称判断”的区别。但不是每个判断都具有范围,当主项是单独概念(主项仅表示一个人或者

一个地方等。)不具有范围,这种判断称为“单称判断”;》》》》》》》当判断变得更复

杂,出现了程度维度,表示程度的常项称为“模态词”,这时候判断分为“必然判断”或者

“可能判断”,不具有模态词的判断称为“现实判断”。

对于判断的名称,有一组逻辑常项,就有一组名称,常项的顺序不影响判断名称。通常

“单称判断”被明确提出,“现实判断”不被明确提出。

《注意二》全称,单称,特称表示不同的范围,一定要注意三者的区别。

一个人的个性是后天养成的。————全称判断:即,所有人的个性是后天养成的。

某个人的行为可能是无理性的。————特称判断:即,有些人的行为可能是无理

性的。

张三是有理性的人。————单称判断。

《注意三》表示否定的“不”字位置不同,会影响到判断的涵义,例如:

A,所有金属都不是液体。---全称,否定判断。

B,所有金属不都是液体---特称,否定判断,即:有些金属不是液体。

《注意四》模态词的位置不影响判断的涵义。例如:

明天可能下雨=可能明天下雨=明天下雨是可能的。都是单称,可能,肯定判断,三

句判断涵义完全相同。

(2)复合判断的种类

复合判断的逻辑连接词(如“并且”“或者”“如果。。。。那么”“并非”等,这

些词语也是复合判断的逻辑关键词)连接所构成的判断。例如:“张先生聪明并且张先生勤

奋。”根据逻辑连接词的不同,复合判断又分为三种,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

联言判断的逻辑连接词是“并且”(以及类似词语,如“而且”“但是”“也”

等),其逻辑是真的,当且仅当“并且”连接的每一句简单判断都是真的。例如:联言判断,

小张既高又胖只有在小张高,小张胖都真的情况下才是真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假的。(联

言判断必须是逻辑连接词链接的两个前提都是真的结论才为真)

需要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表述联言判断的连接词是最丰富的,如不仅p而且q,虽然

p但是q。具体而言,日常语言中的以下三种情况,其逻辑涵义实质都是联言关系,应给予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重视。

表示并列的情况,如,他和我是工程师,你也是工程师。

表示转折的情况,如,他非常有钱,可是他过得并不幸福。

表示递进的情况,如,中国队不仅进入了世界杯,而且还打进了四强。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语言理解的差异很大,如: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但上面三种情况

的逻辑含义是相同的。(联言判断的逻辑连接词:并且;而且;但是;也;不仅,而且;)

选言判断的逻辑连接词是“或者”(以及类似词语,如“至少”“至多”“要么”

等)其逻辑涵义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为真,其标准形式是“p或者q”(符号表

示为p和q)。一个选言判断是真的,表示“或者”连接的简单判断至少有一真,也可以都

真。例如,选言判断:甲或者乙作案”只有在“甲作案”和“乙作案”都是假的情况下才是

假的,在其余的情况下都是真的。(选言判断中只要有其中一个前提为真结论即为真)

需要强调的是,逻辑连接词是“要么。要么”(以及类似词语:不是,就是)的涵义与

“或者”是不同的,它表示所连接的简单判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既不能同假也不能同真。

(要么,要么是选言判断的特殊连接词,这个连接词连接的两个判断有且只能有一个为真)

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复合判断。按照连接词的不同,假言

判断又分为三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即充要条件)

(1)连接词“当且反当’表示充要条件,”p,当且仅当q“的涵义表示:p和q等价,

同真同假。

(2)连接词“如果,则”(以及类似词语,如“只要,就”“若,那么”等,表示充分

条件,“如果p,则q”的涵义表示:“p发生,q就发生,但是P不发生,q可以发生也可

以不发生。

(3)连接词“只有,才”(以及类似词语,如“除非,否则”等)表示必要条件,“只

要p,才q”的涵义表示:q发生p就发生;P不发生,q就不发生(逆否关系)。

判断的完整分类见下表;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2、判断之间的关系

如果两句判断的主项谓项都不相同,则这两句判断都没有逻辑关系,如:

“甲是工程师”和“乙是学生”。这两句命题的主项谓项都不相同,所以两句命题没有逻

辑上的真假关系。如果两句判断的主项和谓项有一项相同而另一项不同,它们之间是否具有

逻辑关系,需要考虑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

“甲是工程师”和“甲是学生”两句命题的关系依赖于“工程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全

异还是交叉。在判断的主项谓项都相同的情况下,简单判断之间、复合判断之间、简单判断

与复合判断之间便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考生需要重点掌握两种关系:矛盾关系和推导关系

(又称“推理关系”)

(1)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是一种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关系,判断命题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关系的方法是

A、“复合判断”矛盾于“复合判断”,“简单判断”矛盾与“矛盾判断”“复合判

断”和“简单判断”在没有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不矛盾。

B、在彼此矛盾的判断中,只有逻辑关键词都相反的简单判断之间才是矛盾关系。

《注意》

对于“要么p要么q”的这一判断,矛盾要从其逻辑涵义上理解。例如:“要么武松打

死老虎,要么老虎吃掉武松”说明只有一种情况出现,所以,其矛盾等价于“武松没打死老

虎同时老虎没吃武松”或者“老虎吃了武松,同时也被武松打死”所以“要么p,要么q”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的矛盾命题,相当于“p和q同真,或者p和q同假”。

(2)推导关系(推理关系)

判断之间的推导关系(又称“推理关系”)是指某一句判断为真,推出另外一句判

断为真

判断之间的推导关系可以概括为:同性质可推:“联言真”》》》“简单真”》》》

“选言真”即,当联言判断为真时,可以推出构成联言判断的肢判断为真,可以推知由该肢

判断所构成的选言判断为真。

在简单判断之间,推导关系可概括为:同性质可推:“全称真”》》》

“单称真”》》》》“特称真”;“必然真”》》》“现实真”》》》》》“可能真”

《考点》

1、矛盾,否定和否定词的位置

两个命题之间是矛盾关系表示两个命题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所以对于两个互

为矛盾的命题既不能都肯定,也不能都否定。当然,前提是两个命题的确实矛盾的,要注意

不能将不矛盾的命题误以为是矛盾命题。

矛盾关系对我们理解否定含义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经常有否定特称判断以强调全称判断

的情况,如下面的对话:

甲:有些美国人在上海是临时居住。

乙:不对,从国籍上讲,应该是所有美国人在上海都是临时居住。

根据简单判断的矛盾的规则是上面乙的反对是错误的,因为,乙的反对最终含义是:

所有美国人在上海都不是临时居住。

作为对判断的否定,汉语中常常用“并非”“不”“没”等否定,即“有些鸟可能不

会飞”的矛盾判断。所以,该判断等价于“所有鸟必然会飞”

不可能所有英雄都是男人。表示“可能,所有英雄都是男人”的否定,即“可能所有

英雄都是男人”的矛盾判断。所以,该判断等价于“必然有些英雄不是男人。”

由于“不”字的位置不同,使判断的逻辑涵义存在区别。

例如:A,不可能所有鸟都是会飞的。等价于“必然有些鸟不是会飞的”必然,特称,

否定判断。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注意》联言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一个相应的选言判

断。

2、有些命题的理解及其应用(“有些”和“所有”的关系)

有些表示判断的范围是特称,对于特称判断的理解是“判断的对象不是全部但不排除

全部”例如,已知全班一共有30名学生,“有些学生及格了”为真,问,最多几名学生及

格了?正取的理解是30名。

正是因为“有些”命题并不排除“所有”的情况,所以”有些S是P”与“有些S不是

P”不能互推。

3、关注命题的程度(必然,现实,可能)

命题分为必然,现实,可能三种程度,按照逻辑规则,必然→现实→可能,而不能反

方向推理,论证同样如此。所以,当论点是必然性命题时,论据必须是必然性命题才合乎逻

辑规则,否则,论证一定是错误的。

《注意》命题的程度经常出现在逻辑试题问题中,问“以下哪项可能为真”和“以下

哪项必然真”是有区别的。正是因为有了模态词及其否定,问题又8种方式,见表,分别为

求真,求假,求真和不能确定,求假和不确定。

以下哪项(必然)为真?以下选项(可能)为假,除了?求真

以下哪项(可能)为真?以下选项(必然)为假,除了?求真和不确定

以下哪项(必然)为假?以下选项(可能)为真,除了?求假

以下哪项(可能)为假?以下选项(必然)为真,除了?求假和不确定

4、假言判断形式化(即→的应用)及其矛盾和等价

假言判断包括三种,考试最重要的也最常见的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根据充分条件和必

要条件的逻辑涵义,本书将充分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统一表示为:

充分→必要

(“→”也可以简化为“~”即,上式可以表达为“p→q”该式在逻辑涵义上与”非

q→非p”等价,两者互为逆否命题。如“如果努力,那么成绩优秀”等价于“如果成绩不优

秀,那么没有努力”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充分条件在“→”的前面,而必要条件在“→”的后面。因此,考生做这类试题时最简

便的方法是首先将自然语言“形式化”所谓“形式化”就是先掌握“→”的前与后是什么,

然后再考虑具体的判断内容。

考试中常用的表示假言判断的连接词有:如果,那么;若,则;只要,就;只有,才;

除非,否则;等。这些假言连接词都可以统一表示为“→”的形式,下面以“自尊”和“自

信”作为具体内容,说明其形式化:

如果自尊,那么自信:自尊→自信

若自尊,则自信:自尊→自信

自尊,就必须自信:自尊→自信

只有自尊,才能自信:自信→自尊

自尊,就自信:自尊→自信

自尊,才自信:自信→自尊

除非自尊,否则自信:不自信→自尊

自尊,除非自信:不自尊→自信

自尊,否则自信:不自信→自尊

假言判断p→q的逻辑涵义是:有p必然q,无p未必无q,即P发生,q就一定发生;p

不发生,q既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如“天下雨,则地上湿”(即天下雨~~地上湿)的逻

辑涵义是“当天下雨时,地就一定会湿,而当天不下雨时,地不一定不湿”“只有年满18

岁,才有选举权”(即有选举权→年满18岁)的逻辑涵义是“当某人有选举权时,他一定

年满18岁,他没有选举权则比人年满18岁或者不满18岁都可以”

根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涵义“假言判断”矛盾于“联言判断”即p→q,矛盾于“P并且

非q”例如:如果天下雨,那么会议延期“矛盾于”天下雨但会议不延期“又如,“只有是

天才,才能创造发明。”矛盾于“不是天才,也能创造发明”。

由于假言判断矛盾于联言矛盾,而选言判断与联言判断也是相互矛盾的,所以假言判断与

选言判断就具有等价关系。

假言判断~~~(矛盾)~~~~~联言判断~~~~(矛盾)~~~~选言判断(假言判断=选言判断)

《注意》假言命题等价于选言命题,选言命题的关键词是“或者”,它与“要么,要么”

是不同的。“或者”链接的两项可以同真,而“要么,要么”链接的两项不可以同真。矛盾

和推导关系在真假话题中的应用。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5、矛盾和推导关系在真假话题中的应用。

“真假话题”是“一类常见的逻辑试题,这类试题的特点是:题干给出若干句判断,

并说明这些判断中仅有一真或一假(某些情况也有多真多假的条件)然后要求选择能正确推

导出的结论。解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寻已知判断之间的关系,如果有矛盾命题首先寻矛

盾命题出真话或假话的范围,然后根据其他判断的关系进行推理。当没有彼此矛盾的命题

时,寻能够推导的命题,当A命题真能够推出B命题真,并且仅有一真时,A命题必假。

《考点小结》

判断作为概念之间关系的延伸,在逻辑只是理论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判断的种类和关系总结如表。

第四章非假言推理(题干中没

有表示假言命题的关键词)

在题干或者选项中是否有假言命题是考生在阅读理解试题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当

试题的题干和选项中没有表示假言命题的关键词时,这时候的推理为非假言推理。非

假言推理和假言推理共同构成了形式化演绎逻辑,学习有关规则可以帮助考生快速而

正确的解题。

一、一般背景知识。

非假言推理形式包括:简单命题变形推理·三段论推理和选言推理。由于选言推

理与假言命题具有等价关系,所以选言推理与假言推理没有实质性区别,将与假言推

理在下一章合并讲解。本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简单命题的变形推理和三段论推理。

1.简单命题变形推理(换质推理和换位推理)

简单命题变形推理包括换质推理和换位推理,推理过程中要注意到性质(肯定,否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定)和范围,其中范围用周延性表示。

(1)简单命题的换质推理(双重否定:即性质和谓项都否

定)

换质推理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双重否定,将命题性质和谓项同时否定,即双重否定来进

行推理,如:

“所有金属都导电”可以推出“所有金属都不是不导电“;

“所有乌鸦都不是白的”可以推出“所有乌鸦都是非白的”;

“有些阿拉伯人会汉语”可以推出“有些阿拉伯人不是不会汉语”;

“有些人不是理性的”可以推出“有些人是非理性的”。

(2)简单命题的换位推理(颠倒主谓项)

换位推理就是将主谓项的位置颠倒进行推理,如:

“所有中学生都是有小学生毕业证的”可以推出“有些有小学毕业证书的人是中学

生”

“所有美国总统都不是女的”可以推出“所有女性都不是美国总统”

“有些大学生是创业者”可以推出“有些创业者是大学生”.

但是,“有些鱼不是鸟类”不能经行位置颠倒推理。为什么?

在进行位置颠倒的推理以及后面介绍的三段论推理的时,要注意词项的周延性规则。

(3)周延(用于简单命题变形和三段论推理时)

周延是指判断中主项和谓项的范围

在一个判断中,主项或者谓项范围是全部,则称改词项是周延的,否则是不周延的。

简单判断中,词项是否周延的断定依据如下:

主项是否周延,根据判断的范围断定。全称判断主项周延,特称判断主项不周延,

单称判断主项只有一个,所以规定单称判断的主项周延。(全延,特不延,单不延)

例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中的“金属”周延;“有些人是教师”中的“人”不

周延;“华盛顿可能是美国首都”中的“华盛顿”周延。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谓项是否周延根据判断的性质断定,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否延,肯不延)

例如,”有些植物不是动物“中的”动物“周延;“所有中国人都是亚洲人”中的“亚

洲人”不周延。

断定词项的周延性,必须首先将判断的性质和范围确定才能给予正确断定。(转换

成容易理解的句子)例如:没有阿拉伯人不是信仰真主的,这一句等价于”所有阿拉

伯人都是信仰真主的“,是全称、肯定判断,所以主项“阿拉伯人”周延,谓项“信

仰真主”不周延。

2.三段论推理(两句已知推出一句新判断的推理)

所谓三段论推理是由两句已知判断推出一句新判断的推理。其特点是有一个词项在两

句作为前提的判断中都出现,起到桥梁作用,以使另外两个前提中出现一次的词项建

立起联系。逻辑学将前提出现两次而结论不出现的这个词项称为“中项”。例如:

凡科学都是有用的;凡社会科学都是科学。所以,凡社会科学都是有用的。

该推理中“科学”在两句前提中各出现一次,但在结论中不出现,所以“科学”是中

项。

三段论推理除了要满足上面说到的“结论周延,前提必须周延”的规则外,还有以

下规则需要满足:

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

当两句前提都是肯定时,结论必然是肯定或者双重否定;

当两句前提一句肯定、一句否定时,结论必然是否定;

当两句前提都是否定时,不能得出任何结论。

由以上四个规则可以引申出:当两句前提都是特称时,不能得到任何结论。

上述规则概括来说就是:两个规则是关于周延的(范围不能扩大,中项要至少周延

一次),三个规则是性质的(肯定只能推肯定,否定只能推否定)二周延,三性质。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考点》

1、周延和范围的用处(用于简单命题的变形推理和三段论

推理中)

周延是命题中主项和谓项的范围,周延规则要求推理结论中周延的词项,在前

提中该词项也必须周延。注意:对于结论不周延的项,由于与该规则无关,所以没有

必要再检查前提了。这就意味着,考生选择时,应当关注选项中的周延的概念,包括

全称命题的主项和否定命题的谓项,观察此概念在已知条件中是否周延。周延规则很

有用,但一般不单独使用,往往应用于变形推理和三段论推理的选项排除中。

2、变形推理、逆否推理

变形推理一般会与逆否命题结合,考核推理结构比较;命题之间互为逆否有两种

表达形式,一种是以简单判断表示的逆否命题:

所有A都是B;所有非B都不是A。两句互为逆否命题,等价。

A→B;非B→非A。两句互为逆否命题,等价。

如果以变形推理推导结论,试题表述命题的主项和谓项可能都有范围,例如:

“有些学生喜欢所有水果”,这两句命题中主项“学生”和谓项“水果”都有范围,

这时候变形推理就比较复杂,考生需要注意变形后的逻辑涵义与原命题的关系。

《注意》

在简单命题变形推理中,一定要注意“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区别。

一般来说性质判断可以变形,而关系判断未必能够变形。

例如:“A是B”属于性质判断,可以变形为“有些B是A”;而“A喜欢B”则是

关系判断,不能变形为“B喜欢A”,同样,“A是B”可以推出“A不是非B”但是

“A喜欢B”,不能推出“A不喜欢非B”。这是考生在解逻辑题时极容易弄混淆的。

3、三段论推理的各种题型

三段论推理的考试题型包括:结论题、假设题、比较题、评价题,这些试题在解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题过程中,判断的性质(肯定,否定)和概念的范围(周延)用处很大,在确定范围

的前提下,三段论推理还可以转化为假言推理(关于这种转化,下一章假言推理中会

给出详细解答)。

(1)推导结论

以三段论规则来寻结论型试题是指题干给出若干前提,要求从前提中推导出结

论。这一类试题的特点是题干给出若干句简单命题(一般是三句以上简单命题)作为

已知条件,要求将上述简单命题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结合,推出相应的结论。解这类试

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在熟悉规则的基础上,将选项逐项代入到前提中去验证,在代入时,

要注意前提和结论的特点,包括性质上肯定和否定,概念在范围上是否周延等。

有时候,作图时一种验证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全称命题能够作图,特称命题不能

精确作图,只能采取大致做法。

《注意》

按照三段论推理的规则,两句特称命题做前提,推不出确定的结论,但是考

生必须理解不同的特称命题形式。例如以下三组命题作为前提,推出确定结论的可能

性是不用的。

第一组:这个班有些学生是女生,有些女学生学习德语。两句特称命题无确定结论。

第二组:这个班一半以上学生是女生;这个班有60%的学生学习德语。尽管是两句特

称命题,但是“一半以上”和“60%”的学生一定有交集,这样可以推出确定的结论

“有些女学生学习德语”。

第三组:这个班一半以上学生是女学生,60%的女学生学习德语。由于“一半以上”

和“60%”所引导的主项不同,所以两句特称命题无确定结论。注意不要将“60%的女

学生”误读为”60%的这个班的女学生”!

《注意》

对于较长句子的三段论推理,可以采取合并同类项法减少已知条件,即将两

句已知条件中的共同项去掉,然后考虑两句的性质,将剩下的主项、谓项合并成一句,

如本题条件:“张教授的所有初中同学都不是博士”和“通过张教授认识其哲学研究

所同事的都是博士”将两句中的“博士”(包括是、不是)去掉,得到“张教授的所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有初中同学”和“通过张教授认识其哲学系研究所同事的”由于一句是否定,得到两

句关系是否定,即“张教授的所有初中同学都不是(能)通过张教授认识其哲学系研

究所同事的(人)”。这样,已知条件就减少了。

(2)补充前提

题干已知一句或者若干句命题作为前提,同时已知某一命题作为结论,要求补

充前提使上述结论能够被推出,或者使上述结论不能被推出,后者即推出上述结论的

矛盾命题。这种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划去共同项,同时考虑命题彼此之间肯定或者否

定的性质,最后还要考虑结论中主项或者谓项的周延性。

补充前提的具体思路如下:

已知:A→B(表示概念A和B具有联系);C→D;D→E;结论:A→E;前提和结论中,

A/D/E出现两遍,B和C仅出现一遍,所以,要补充B和C的关系。如果前提中有一

句否定。则B和C必须肯定;如果前提都是肯定,则结论肯定时,B和C是肯定关系;

结论否定时,B和C是否定关系。具体关于B和C的命题还需要考虑周延性(结论周

延的概念,前提中这个概念要周延;中项至少周延一次)

3、结构比较

结构比较试题的特点是:题干是一个三段论推理,要求在选项中出相同结构(或

者是不同结构)的三段论推理。考生在解这一类试题时的重点在于“作为结论命题的

特点”和“中项的位置”,这两者都相同的推理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有时候还要更

细致地考虑结论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

《注意》寻三段论结构是否相同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三段论的结论性质(肯定或者否定)是否相同?如果性质不同,那么

结构肯定不同。

第二,周延性是否无误?例如上一题题干结论中的“主张信仰的”是周延

的,但是前提不周延,具有周延性扩大的错误,然而A选项却没有这个错误,所以排

除A选项,这样只剩下D选项了。

第三,最后考虑中项的位置。所谓中项的位置就是两个前提中,中项是主

项还是谓项。正是由于中项位置的不同,三段论有以下四个格。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第一格:A---M,M---B;所以A---B.中项在两个前提中分别是谓项、主项。

第二格:A---M,B---M;所以A---B.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是谓项。

第三格:M---A,M---B;所以A---B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是主项。

第四格:M---A,B---M;所以A---B,中项在两个前提中分别是主项、谓项。第一格

和第四个的区别是,主项和谓项的在前提和结论中完全相反。

第三步的验证只是理论上的步骤,事实上,判定结构是否相同一般只要做到前两步

就足够了。

(4)推理评价

对三段论推理的评价,一般涉及的是周延性的问题,考生要注意三段论推理中,“中

项是否周延一次?”“结论中周延的词项前提是否周延?”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评

价三段论推理的关键。(2周延)

《考点小结》

形式化演绎逻辑推理中,非假言推理既简单又困难。简单在于,即时不具有逻辑学

知识一般也能够正确解题;困难在于,如果不具有逻辑学知识,解题速度往往比较慢。

因此,考生为了提高解题速度,必须要掌握相应的逻辑学知识,并重点学会应用。非

假言推理的逻辑学知识可以概括为两条:判断的范围(周延)和判断的性质(肯定、

否定),理解这两条及其应用,可以非常明显地提高解题速度。希望考生对下面的练

习能够自觉地运用相关逻辑知识。

第五章假言推理(关于→的那

些游戏)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管是题干还是选项中,一旦出现表示假言命题的关键词,考生必须

重点关注,这可能涉及假言推理。假言推理一直都是逻辑试题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从2010

开始的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逻辑试题来看,涉及假言推理的试题仍然是重

点,考生掌握假言推理的逻辑规则对于逻辑考试取得理想分数是至关重要的。形式化演绎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试题中的大多数试题都与假言推理有关,考生必须掌握假言推理规则,这样才能够快速而

准确地解题。

一、一般背景知识

假言推理形式包括(4大规则)@基本的假言推理规则;@二难推理规

则;@由于选言命题与假言命题等价,所以选言推理规则也可以转化为假言推

理讲解。另外,@三段论推理在考虑范围的前提下,也可以转化为假言命题。

1、假言推理基本规则

假言推理就是依据假言判断逻辑含义所做出的推理。假言命题又分为三种,所以

假言推理形式具有三种,其中充要条件假言推理最简单。

表示充要条件的关键词是“当且仅当”。充要条件假言命题:p,当且仅当q,表

示p和q是等价的。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四个正确推理形式,可简单概括表示为:

P当且仅当q;p(非p,q,非q),所以,q(非q,p,非p)。

该推理显示了一种真假值的传递关系。

充要条件假言推理既不重要,试题也不多。

由于假言命题与选言命题等价,所以,当试题中出现选言命题“A或者B”时,最

好将其转化为假言命题“如果不是A,则是B”,以假言代替选言来处理选言推理会比较

简单。

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统一进行形式化处理表示为:p→q(充分→必要),

假言推理的规则具体是:

p→q,p所以,q

P→q,非q,所以,非p.

上述规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前真则后真,后假则前假。具体到充分和必要条件

中,上述规则表示为:

充分→必要,充分(结果)真,则结果(必要)真。

充分→必要,结果(必要)假,则充分(结果)假。

充分→必要,充分真,则结果真。结果真,则必要真。

充分→必要,结果假,则充分假。必要假,则结果假。

(正向充分考虑真,反向充分考虑假,正向必要考虑真,反向必要考虑假。所以正向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的都考虑真,反向的都考虑假)

不符合上述规则的推理都是错误的。

例如:“如果小张体内有炎症,则他血液中的白细胞含量就会不正常升高;小张血液

中的白细胞含量没有不正常升高,所以,小张的体内没有炎症。”结果假,充分条件假,

推理正确。

再如:“如果小张患肺炎,则他会发烧;小张会发烧,所以,他一定患了肺炎。”结

果真,充分条件真,推理错误。

又如:“只要学习好,才能当三好学生;小张当三好学生,所以,他一定学习好。”

结果真,必要条件真,推理正确。

最后:“只有正直,才能坚持真理;共产党员正直,所以共产党员一定能坚持真理。”

必要条件真,结果真,推理错误。

2、二难推理规则(说明结论的两难处境或者是为了强调某

一结论进行的推理)

假言推理扩充形成了二难推理。二难推理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说明结果的两难处境或

者是为了强调某一结论所进行的推理。二难推理具有多种形式,本书根据中国历年考试试

题和美国GMAT逻辑试题特点,把二难推理概括为以下三种形式:

基本形式为:

如果p,则q

如果非p,则q;

所以,q一定成立。

例如,如果周日下雨,那么会议延期;如果周日不下雨,会议延期;所以,周日的会

议将延期。

扩展形式为:

如果p.则q;

如果非p.则r;

所以,q或r一定成立。

例如:如果周日下雨,那么会议延期;如果周日不下雨,会议将在露天召开。所以,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周日的会议或者延期,或者在露天召开。

一般形式为:

如果p,则q;

如果r,则s;

又,p或者r;

所以,q或s一定成立。

例如,如果周日下雨,那么会议延期;如果周日晴天,那么会议在操场举行。又,周日或

者下雨天或者晴天。所以,周日的会议或者延期,或者在操场举行。

3、选言推理(可转化为假言推理)

选言推理是根据选言判断逻辑涵义所进行的推理。由于“或者”引导的两个命题可以

同真,但不可以同假,所以,我们只能先排除在肯定,而不能先肯定再排除。(两真一假

的话就只能把那个假的选出来)(所谓的先排除后肯定即:排除的是不存在的原因,留下

的是存在的原因)其正确推理形式为:

否定肯定式:或者p,或者q;非p(非q),所以q(所以,p)

例如:“犯错误或是立场原因,或是认识原因,某甲犯错误不是立场原因。所以某甲犯错

误是认识原因”。

要注意避免其常见的错误推理形式:

肯定否定式:p或者q:p(q),所以,非q(s所以,非p).

例如:犯错误或是立场原因,或是认识原因,某甲犯错误是立场原因。所以,某甲犯错误

不是认识原因。这一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甲犯错误,两种原因可能都存在。

实际上,选言推理与假言推理没有本质区别。下表左边是选言推理,右边是假言推理,考

生可以比较两者的练习。

选言推理

已知条件P或者q

假言推理

已知条件非p→q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非p

结论

规则

q

否定肯定式

结论

规则

非p

q

前真推后真

《注意》

要么,要么引导的命题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所以,对于“要么,要么”

引导的命题,在推理中既可以先排除在肯定,也可以先肯定再排除。

否定肯定式:要么p,要么q;非p(非Q),所以,q(所以,p).

肯定否定式:要么p,要么q;p```q),所以,非q(所以,非p)。

例如:要么改革开放,要么闭关锁国。我们闭关锁国。所以,我们要改革开放,

要么改革开放,要么闭关锁国。我们要改革开放。所以,我们不闭关锁国。

上述两个推理都是正确的。

4、三段论推理与假言推理的转化(在注意周延性的基础

上基于把简单命题可以等价于假言命题条件之上把三段论

变形为假言推理形式)

三段论推理是简单命题之间的推理,但是由于简单命题可以等价于假言命题,所

以,三段论推理在某些情况下转化为假言推理形式解答会更方便。

简单命题可以转化为假言命题。

“所有A是B”等价于“A→B”

“所有A不是B”等价于“A→非B”

“有些A是B”等价于“有些A→B”

“有些A不是B”等价于“有些A→非B”

当将简单命题等价于假言命题以后,三段论推理形式可以转变为假言推理形式,例如:

所有A是B,所有B是C,所以,所有A是C。

即:A→B,B→C;所以,A→C。

再例如:所有A是B,所有C不是B;所以,所有C不是A。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即:A→B;C→非B(等价于B→非C);所以,A→非C(即C→非A).

<注意>

三段论推理转变为假言推理在三段论已知条件和结论都是全称时是一个好的

方法。如果三段论推理中有特称命题,则最好不要转换。即时转换时也要注意周延性规则。

《考点》

1、识别假言推理及其试题类型

假言推理试题大多集中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上。那么如何识别试题涉及假言

推理呢?考生要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关注表示充分或者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关键词,从历年

考试来看,有以下五组关键词及其省略形式。

如果,则(“如果”可以省略,单独以“则”引导,也可以单独以“如果”引导,则省略)

只要,就(“只要”和“就”都可以省略,而单独以其中某一个词引导。)

若,那么(“若”和“那么”都可以省略,而单独以其中某一个词引导)

只有,才(“只有”和“才”都可以省略,而单独以其中某一个词引导)

除非,否则(“除非”和“否则”都可以省略,而单独以其中某一个词先引导。)

除了上述五组关键词之外,A是B的基础;A是B的前提;A是B的先决条件;

这些命题都表示A是B的必要条件。

试题中有假言命题,考生就要思考运用相关假言推理规则,同时,考生还要理解

假言推理试题具有以下考题类型:推导结论、补充前提、削弱加强、推理评价、结构比较。

(1)推导结论

以假言推理规则来寻结论型试题是指题干给出若干前提,要求从前提中推导出

结论。这一类试题的特点是题干给出的已知条件中含有假言命题。解这类试题最简单的方

法就是在熟悉规则的基础上,将选项逐项代入到前提中去验证,在验证时,理解→的前后

何者可以推出可以用于快速排出无关杂项。

《注意》

试题有时候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快速的排除。已知:A→B,A真可推B真(后真);B

假可推A假(前假)。所以,已知条件箭头的前面只能可以推出为假,→的后面只可能推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出为真;而推出后假前真的选项都可以轻松排出。例如:如果甲优秀或者乙不优秀,那么

丙不优秀并且丁优秀。根据这个命题,以下哪项为真?

A..........,所以甲优秀(前真排除)

B..........所以乙不优秀(前真排除)

C...........所以丙不优秀(后假排除)

D...........所以,丁不优秀(后假排除)

E...........所以丙不优秀(后真,备选)

(2)补充前提

题干中给出若干条件,并且也给出结论,要求补充相应的前提,使结论能够被推出,

已知条件或者要补充的前提中包括假言命题,这就是假言推理补充前提的考题。这种试题

的基本思路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已知前提A,问补充什么条件可以得到结论B?答案是A→B(或者与其等价的

命题);

第二种:已知A→B,问补充什么条件可以得到B?答案是A;

第三种:已知结论A→B,问怎样可以得到上述结论?答案是A→B的等价命题。

《注意》

事实上,即使是论证也可以形式化为:论据A,论点B,假设是什么?如果假设A

→B,就能够使论证成立。所以,考生在假设试题时,当发现选项中有假言命题时,可以

思考这一假言命题是否就是“论据→论点”如果确实如此,该选项当然就是答案。

(3)削弱加强

对于涉及假言命题的削弱加强比较简单,削弱假言命题A→B,只需要说明其矛盾命题

“A并且非B”即可;而带有假言命题的加强往往是寻假言命题的前提,肯定前提就是

对假言推理的加强,一般来说,论证的加强不涉及假言,但是如果是论据A,论点是B,

那么A→B当然是论据的加强。(削弱:他因削弱、否因削弱、反例削弱、因果倒置、以

偏概全;加强:即非因则非果、排除他因和进一步解释说明。)

《注意》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作为加强削弱,设置新的条件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例如:题干认为有

个条件C,而C与A无关,则是论证的削弱。

A,就导

致B,这时候,选项说明A是B的充分条件,即A→B,是论证的加强。而说明B存在一

(4)推理评价

假言推理正确的形式概括为:已知A→B,又A→B;已知A→B,又非B→非A。错误

的推理往往是把充分条件误当作必要条件,或者是把必要条件误当作充分条件。考生不仅

要能够识别推理是否正确,并且让还要得存在错误时,能够辨析选项是否说明了正确说明

了上述错误。

(5)结构比较

假言推理的结构比较一般比较简单,题干是一个假言推理,要求考生理解其结构特

点,然后出选项中相同(或者不同的)推理结构。这一类试题可能题干和选项的文字较

多,阅读量比较大,但只要考生能够机械对照即可,没有很大的技巧。

2、二难推理的应用

二难推理的特点是前提分为两种:A和非A(也可以是A和B,但设定的条件假设

只有A和B两种可能性),分别思考这两种前提推导出的结论。

这种推理形式有两种考试题型。一种是上述公式的直接应用。例如:

如果甲当选,则会实行经济自由化;如果乙当选,则会采取更广范围的私有制;或

者甲当选,或者乙当选。以上可以推出什么结论?直接根据公式可知答案:或者实行经济

自由化或者采取更广范围的私有制。

一种题型则是二难推理的一种应用。在解题中,假设两种相反的可能,分别思考这

两种可能的结果,如果结果是相同的,那么该结果就是结论。

《考点小结》

逻辑考试试题中,涉及假言命题及其推理的试题非常多,但是规划却相对简单。简单规

则下,试题的考法灵活,并且要求考生快读解题。对于假言命题,考生需要熟记的知识包

括以下三条: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第一,自然语言形式化。将“如果,则”“只有,才”“除非,否则”等自然语言统一

写成“p→q”

第二,假言命题与联言命题矛盾,与选言命题等价。

第三,假言推理规则是“前真推后真,后假推前假”

万变不离其宗,考生理解上述三条及其应用,对于提高解题速度是非常明显的。所以

很多练习不仅要完全做对,而且速度要快。

第六章非形式化推理

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之中含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解题的线索。然而试题的题干可

能不是用含有关键词的判断来表示的,这时候,无法将已知条件给予形式化。这属于非形

式化试题。这种试题也可能会给出一定前提,要求在前提为真时,推出相应的真或假的结

论。这是一种非形式化的演绎推理。非形式化演绎推理包括@数学和逻辑关系命

题推理@广义三段论推理,结合前面的形式化演绎推理,共同构成综合推理。

一、《一般背景知识》

非形式化演绎包括关系判断推理,具体有数学关系推理和逻辑关系推理;另外,广义三

段论也是常见的推理形式。非演绎推理与前面的演绎推理结合,形成一个题干多个问题的

综合推理。

1、关系判断推理(逻辑关系和数学关系)

关系判断推理是根据判断表述的某种关系所进行的推理。一般的简单判断和关系判

断具有区别,例如:

有些男学生是南方人。这是一个简单判断,这一判断可以等价于“有些B

是A”。

有些男学生认识南方人。这是一个关系判断,这一判断不能等价于“有些南

方人认识一些男学生”因为“认识”这种关系未必是对称的。

具体的关系包括逻辑关系和数学关系。

逻辑关系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逻辑关系。对称性是指,已知A和B具有某种关系,则可

以推理出B和A具有相同的逻辑关系。例如:已知“A与B是同学”,那么,可以推出“B

和A是同学。”传递性是指,已知A与B,B与C具有某种关系,则A与B具有此种关系。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例如:已知“A大于B,B大于C”,则可以推出“A大于C”。

数学关系,是指数字的大小、相对比例等关系。数学关系推理包括@绝对数字大小

比较@理解相对比重涵义@理解平均数涵义等。这些推理涉及相应的数学

基础知识,并且这些数字基础知识都不难理解,解这一类试题的关键在于相关文字的阅读

理解。

2、广义三段论

三段论作为一种推理形式是指两句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其中两个前提分为大前

提、小前提,这两个前提在内容上一般具有以下区别。

大前提是说明一种普遍情况,小前提说明个别属于或者不属于普遍情况,结论则是

说明个别情况。例如以下三段论:

所有黄金都是导电的;(大前提,说明“金属的普遍情况”)

黄金是金属;(小前提,说明个别“黄金”属于“普遍的金属”)

所以黄金是导电的。(结论,说明“黄金”个别情况)

将三段论的这种推理结构应用于推理中,形成广义三段论推理。所谓广义三段论推理,

即大前提和小前提不是一句命题,而是多句命题综合或者推理形成的一个命题,然后一句

总结、推导出来的大、小前提所进行的推理。例如:

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都不会接受在和平年代并且没有遭受外部侵略的条件下,以种种借

口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和实验。目前K国所在的C半岛没有战争,K国尽管由于意识形态

和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其他国家存在对抗,但其他国家并没有入侵K国,也没有入侵的计

划。但K国领导人认为其他国家的敌对对K国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应对这种威胁,K

国领导人进行了核武器实验。

由上文可以推出什么?

A、K国领导人不是爱好和平的人。

B、K国和其他国家将发生战争,甚至是核战争。

C、K国领导人是战争狂人

D、如果K国国民支持他们的领导人,那么K国国民都不是爱好和平的人。

E、K国的国民将不支持K国领导人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题干的信息较多,但经过总结可以得到以下类似于三段论的结构: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

不会接受核武器试验(大前提),K国领导人进行了核武器试验(小前提);这样得出

结论: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不会接受K国领导人。再根据假言命题推理规则,后假推前假,

可以得到D选项是正确答案。其中将题干信息整理成“大前提、小前提”进而推出结论的

过程是此题重要的步骤。

《考点》

1、关注试题题干中出现的数字

试题的题干中经常会出现数字,考生必须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关注这些数字。如果数字

是时间,年代,时刻等,考生需要与选项中相应的时间数字对比。例如,已知:核桃公司

在1990年最早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代智能手机。选项中如果出现“1987年王先生使用的手

机是智能的”就必然为假。

另外,试题还会出现绝对数字和相对数字。对于绝对数字,有时候可能就是数字大小之

间的比较;相对数字比较复杂,可能有百分比、分均数等。考生需要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

至于数字之间的关系,则需要一些简单的数字知识。例如:富人是指收入排在全国人口最

高20%收入的人,按照富人的定义,富人的收入是否一定高于全国平均收入?按照数字关

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可知当然不一定。

带有数字的逻辑题需要考生具备解题的经验。

2、分组、排序和比较

试题题干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是给出平均数或者相对数关系,要求考生根据上述关系来

对有关对象进行大小比较或者顺序排列。例如,A比B高,但比C矮,那么C与B如何?

C显然比B高。

另外,分组很可能按照两个标准划分,然后要求比较各个小组之间的关系。考试题可能

没有具体数字,也可能有数字。例如,一学生,有男学生和女学生;全部都是大学生或

者中学生。已知女学生比男学生多,中学生比大学生多。那么,中学男生、中学女生、大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学男生、大学女生这四个小组人数关系如何?答案是中学女生多于大学男生,其他小组数

量关系不明。如何解答?

已知条件:中学生>大学生,即中学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

女生>男生,即女生(中学+大学)>男生(中学+大学)。

将两个不等式展开,即:

(中学男生+中学女生)>(大学男生+大学女生)

(中学女生+大学女生)>(中学男生+大学男生)

将两个不等式相加,得到结果是:

(中学男生+中学女生+中学女生+大学女生)>(大学男生+大学女生+中学男生+大学男

生)

将两边的相同项约去,得到:

2倍的中学女生>2倍的大学男生,即中学女生>大学男生。

事实上,这样的试题在理解上述运算的基础上,以后同向不等式左右可以直接相加。即:

由“中学生>大学生”和“女生>男生”直接推知“(中学生+女生)>(大学生+男生)”,

即“中学女生>大学男生”。

至于其他各小组之间的大小关系,则没有确定结论,考试可以通过列举特殊值法证明。

但是当各组具有确定的数字时,各个小组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数字而被确定计算。例如:一

学生共20人,有男学生和女学生;全部都是大学生或者中学生。已知女学生13人,男

学生7人,中学生11人,大学生9人。那么,中学男生、中学女生、大学男生、大学女

生这四个小组人数最多多少人。最少多少人,各小组人数关系如何?

答案和解析如下:

中学男生最多7人,最少0人(当男学生全部是中学生时,中学男生最多7人,当中学

生全部是女学生时,中学男生0人);

中学女生最多11人,最少4人(当中学生全部是女学生时,中学女生最多11人,当男

学生全部是中学生时,中学女生最少4人);

大学男生最多9人,最少0人(当男学生全部是大学生时,大学男生最多9人,当大学

生全部是女学生时,大学男生最少0人)

大学女生最多9人,最少2人(当大学生全部是女学生时,大学女生最多9人,当男生

全部是大学生时,大学生女生最少2人)

由于“中学生11>大学生9人”和“女生13人>男生7”,所以中学女生>大学男生;另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外还可以通过数字计算出:大学女生>中学男生。假设大学女生x,则大学男生9-X;中学

男生7-(9-X)=X-2,即大学女生比中学男生多2名。

熟悉以上的分组排序有助于考生在考试时遇到相应试题时能够熟练解答。

另外,试题的已知条件如果出现空间的位置关系,例如“以某点为中心,甲在乙的南面,

丙在乙的东北”针对这样的条件,考生最好画出具体的方位图或者相关表格,使条件形象

化。

3、广义三段论的阅读理解

题干中并没有明显的简单判断,而是比较长的一段文章,这段文章给出了大、小前提,

但是大、小前提都不是一句命题,而是多句命题通过推理甚至综合形成。这种试题与其说

是考核推理,不如说是考核考生的阅读理解与归纳能力。考生在解这一类试题时,必须明

了所阅读到的材料中,哪些是大前提?哪些是小前提。

1、综合推理的准确与时间

从2010年管理类联考以来的综合推理试题来看,综合推理试题的特点是:1、题干比较

长,条件比较多;2、一个题干会问若干个小问题;3、以形式化演绎推理为主,也可能涉

及关系推理;4、考生正确解答这类试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快速正确解答存在问题。

为了快速正确解答综合推理试题,以下经验是重要的:

1、试题的条件如果少于5个,则尽可能不必列表、画图;换句话说,列表、画图的方

法仅在条件多于5个以上时使用;

2、条件少于5个时,应当关注题干给出条件中是否包含数字,这些数字的含义是解题

的重点。

3、如果选项给出了各种可能性,要求寻符合条件的结论,将已知条件从上向选项代

入,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是更快的方法。

4、如果某一试题用的时间过长,要学会放弃!

《考点小结》

非形式化演绎试题由于不能将试题的已知条件形式化,所以难度较大,并且试题的形式

多样。对于非形式化演绎,它具有演绎试题的一般特点,即前提是真的,推理获得的结论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是真的。这一类试题考生在阅读理解正确的前提,是否解题正确,考生自己是完全可以把

握的。当然,正确解题仅仅是必需的,快速而正确的解题是获取高分的关键。所有的练习

要求考生不仅要做的答案正确,更要求解题时间尽可能快速。

第二部分论证逻辑(既要真假还

要考虑因果)

不同于演绎逻辑,论证逻辑不是仅仅考虑真假,而是在事件的真假的基础上,进一

步发掘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考生要能够区别和理解假言命题与因果关系之间的不同。

例如:

如果明天天晴,那么张教授会爬山。(假言命题,关键词“如果,那么”)

因为天气晴朗,所以张教授去爬山了。(因果关系,没有关键词。“因为”表示原因,

“所以”表示结果。)

假言命题可以用来加强因果关系,但是因果关系绝对不能就理解是假言命题。因果关系是

两个事件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引起事件为原因,被引起的事件是结果。作为原因的事

件一定发生在作为结果事件的前面。一般而言,论证逻辑研究因果关系,演绎逻辑研究事件

的真假,而关于因果关系的研究比单纯事件的真假更复杂,所以,论证逻辑比演绎逻辑相对

来说较难。

论证逻辑包括:(5种)@通过概括、归纳等方式以及典型的结构确定因果关系;

@对于已有因果关系给予削弱加强;@寻已有因果关系的假设;@寻

现象的原因;@对于一种因果关系论证结构给予评价或者比较。基于上述分类,第

二部分内容包括以下四章内容:

归纳、概括和典型的论证结构

削弱加强

论证假设

解释、评价和比较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第七章归纳、概括和典型的论证结构

归纳、概括在某些逻辑教材中作为非演绎推理,本书基于真假关系,将归纳、概括等作

为一种论证方法处理,它们和寻因果关系的论证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结论是最合理的而

不必然是真的。

从历年考试试题来看,题干的论证往往具有相似的结构,这些相似的结构包含共同的论证

方法。所以,尽管试题的内容大相径庭,但是解题方法却是殊途同归,所以,对于典型论证

方式熟悉,理解并掌握对于考生快速解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一、《一般背景知识》

考生要了解归纳、概括和四种典型的论证结构。四种典型的论证分别是:比较论证、调查

论证、建议论证和比例论证。

1、归纳和类比(归纳的结论是集体而类比的结论是个体)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式。其特点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一般性结论,由于

前提往往不能穷尽各种情况,所以,归纳出的结论只能是“最合适的”而未必是“真的”

例如:金导电,银导电,铜导电,铁导电。由于金、银、铜、铁都是金属,所以,金属都

导电。

这一论证得到的结论“金属都导电”既是一般性结论,也是可能为假的结论。

类比是以归纳作为基础,从个别到个别的论证过程,其特点是,结论是个别的并且也是非

必然真的,即类比的结论也是最合适的。

例如:火星和地球距离太阳大致相同,火星半径与地球半径类似,自转和公转周期接近,

并且具有相似的大气层,地球上具有生物,所以,火星上很可能具有生物。

具体来说,类比包括:@由此即彼类比,例如:北京市这样,所以上海也应当是这样”;

@由古至今(由近及远)类比,例如:中国从古至今上下尊卑一贯如此,所以,中国未来

也必将有上下尊卑。

2、概括

有关归纳的逻辑知识往往并不直接应用于解题,归纳一般与:“概括”相联系。“概括”

指题干是一段文字或者对话,考生在阅读理解题干的基础上,理解文字或者对话的“中心思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想”并据此在选项中做出正确选择。

相对而言,“概括”型试题相对较难,尤其以对话形式为题干的试题更是如此。这时候,

要求通过上下文的阅读对题干内容进行合理总结。这一类试题更多的是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

能力和文字归纳能力。

3、典型的论证结构(4种)

存在一些典型论证形式,这些论证具有特殊的逻辑要求,并且这些论证形式也是试题

题干经常出现的论证,理解这些典型论证特殊的逻辑要求对于逻辑解题很有帮助。本书根据

历年试题总结的常见的典型论证包括:(4种典型论证)@比较论证、@调查论证、

@建议论证@比例论证。

(1)比较论证

论证如果是通过两个对象进行比较,得出相关结论,这属于比较论证。比较论证的一般形

式是:因为A1能够得到B,又A2和A1有相同的因素,所以A2也能得到B。例如:因为吸烟

有害健康并且使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提高,各国都颁布了禁烟的法律;所以,由于吃高脂肪食

品也有害健康,所以,本国也应当颁布禁止吃高脂肪食品的法律。(将”吃高脂肪食品”与

“吸烟”比较)

比较论证还有形式:甲日夜苦读,然而成绩却不如乙,所以,甲的学习方式不对、(将甲

和乙的成绩比较)

或者:甲最近一段时间日夜苦读,然而成绩却退步了,所以,甲肯定不具有学习的智慧。

(将甲的成绩前后比较)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比较,比较论证必须的条件是:比较对象之间要具有可比性。

(2)调查论证

从体中的个别事物具有某个特点推导出该体具有此特点,这是一种调查论证,

类似于数学中的抽样调查。例如:经过调查,饭后立即吃水果的调查者都回答并没有感到有

消化不良的症状,所以,饭后吃水果不会引起消化不良。

一般来说,调查论证的最大问题是,调查的对象只是部分,而调查结论往往是普遍性,所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以,调查论证必须的条件是: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3)建议论证

论证经常有以下结构:为了获得B结果,建议采取A行动。这是一种建议论证。建

议论证的基本假设是“采取了A行动,就可以获得B结果”,所以对建议的削弱就是“采取

了A行动,但(由于他因)没有获得B结果”至于采取A行动后,可能得到B以外的其他不

利结果对于论证不构成削弱。

例如:为了有效遏制房价的快速上升,建议采取房产税政策。此建议事实上要求“采

取房产税政策确实能够有效遏制房价”如果对此建议进行削弱,可以是“由于购房者都是经

济较富裕阶层,所以房产税政策并不能影响房地产需求,也就不能遏制房价的快速上升”。

至于房产税是不是有人反对,征收房产税是否合法,房产税是否带来社会不稳定等与论证基

本无关。

因此建议论证必须的条件是:建议具有有效性。

(4)比例论证

论证为了显示精确会采取比例论证作为论据,这是比例论证。比例论证的论据一定至少含

有两个百分比,如果题干仅仅用一个百分比为论据来进行论证,那么该论证一定隐含着另一

个百分比作为假设。如,用“甲中学今年考取大学的100%是女生”来证明“甲中学女生更

努力”,就必须假设“甲中学的女生考生比例低于100%”否则上述论证就如同论述“因为

男婴100%都是女性生产的,所以女性生产男婴的可能性更大”一样没有意义。

因此,比例论证必须的条件是:比例具有对照性。

《考点》

当试题属于非演绎的论证试题时,就会出现比较强的干扰选项。这是因为,非演绎

逻辑不是以真假作为依据,而是以上下文的关系通过阅读理解来进行选择。答案更多是从题

干的内容阅读理解得到的,而不是靠机械推理获得。因此,要求答案是最合理的,最合理本

身就意味着将所有选项都读完,比较后确定。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1)归纳、概括最合理结论的经验

在对一段文字进行概括时,以下四个经验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概括的结论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走题、跑题。

第二,概括的结论不能偏激,所谓偏激,就是答案中有“只能”“必然”等词语时,

这样的答案属于偏激的,往往是干扰选项。

第三,如果概括的答案是一种比较,那么比较一定要有根据,不能无根据的比较。

第四,概括出的结论必须是在对五个选项都阅读理解后,经过比较得出的“最合适”的选

项。如果没有把选项读完,答案就未必是最合适的。

2、关注论证中表示“转折”或者“递进”的词

一段论证,一般是证明某一观点。但是,论证不仅仅都是证明观点的,还有以下几

种情况考生需要在阅读中理解:

题干叙述某一观点A,然后,(1)同意观点A,但指出A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属于

有条件同意,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将条件扩大,这就不是一般意义的驳斥,而类似于一种

补充和推广了;(2)基本同意观点A,但指出由于缺乏条件,所以A不是现实的,这属于

理论上同意,但现实上反对;(3)不同意观点A,因为缺乏条件,这属于有条件反对;(4)

任何条件下都不同意A。

那么如何识别上述情况呢?考生对于题干中出现的一些表示转折的连词,如“可是”

“但是”“然而”等一定要注意,这些连词说明,连词以前的内容可能是被驳斥或者补充的,

连词以后的语句是作者的观点。阅读理解首先要能够正确区分需要证明的内容和需要驳斥的

内容,这是理解题干涵义的关键。

3、注意论述的层次性

论述的层次性包括两种涵义:第一种是考生要注意题干中引用其他人的话是主观论

述,它不是题干叙述的客观事实,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引用语言就是客观事实。

例如:据权威消息报道,某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不低于8%,将比去年的5%至少高出3

个百分点。但也有经济学家对上述预测表示怀疑,称这种预测是过分乐观了。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4)对话焦点的概括

2010年以前的试题中,比较常见的“概括”型试题是对两个人对话主题或者争论焦点的

概括。这种题型中,要注意的是:一、不能仅仅考虑第二人的话,要将两个人的叙述都考虑

到;二、对于第二人说的话,如果第一个人没有涉及,不能就此认为第一人的态度是反对的;

三、同样重要的是,寻最合适的选项,这就要求将选项全部读完,比较后选择正确答案。

例如,甲:“我认为应当报考清华大学,因为清华大学的教学质量在中国是最高的。”乙:

“但是清华大学由于招生人数少,即使报考也未必考得上”。甲乙争论的焦点是“应不应当

报考清华大学”。而“教学质量是否在中国最高”、“招生人数多少”都不是争论的焦点。

4、典型论证的考试形式

考生在阅读题干过程中,一旦发现题干的内容属于典型论证形式,就要理解这种论证

的要求。比较要有可比性、调查要有代表性、建议要有有效性、比例要有对照性。选项凡是

肯定了上述要求,就是对典型论证的加强,而否定上述要求,则是对典型论证的削弱。

(1)比较论证的可比性。

比较分为不同主体的比较和同一主体的前后比较。

不同主体的比较论证是通过不同的两个个体相比,推导出相应结论。例如,甲和乙具

有相同的收入,甲工作轻松,所以,乙的工作也应当相当轻松。不同主体的比较论证最基本

的逻辑要求是不同主体之间一定有类似的方面,凡是说明不同主体之间相似的,对论证是加

强;凡是说明不同主体之间差别的,对论证是削弱的。

同一主体前后的比较在论证中需要注意时间因素,类似于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例如,

甲期中考试后特地上了校外培训班,结果期末考试的成绩比期中考试更差了,所以,校外培

训班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有害无益。该论证的关键在于“如果甲没有上校外培训班,期末考试

成绩不会比实际更差”,这一论证思路需要考生关注。

在论证中,为了更好地论证结论,一般来说“同一主体的前后比较”比“不同主体的

比较”更具有可比性。例如,“甲参加健身训练班,想以此减轻体重。结果,在参加训练班

前,甲的体重比乙重,而参加训练班以后,甲的体重任然比乙重。所以,甲参加训练班对于

减轻体重是无效的”。这一论证有问题,因为只要甲在参加训练班后,自己体重降低即可,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与乙相比说明不了问题。

(2)调查论证的代表性

为了获得某一结果,必须要进行调查。例如,为了理解上海人的收入,就需要对上海市民

的工资、奖金等各种收入进行调查统计。最没有逻辑漏洞的调查时普查,但由于普查耗时耗

力很难组织,所以总是采取抽样调查,选取一些调查对象,调查他们的各项收入,一次来反

映上海人的收入情况。

调查论证最基本的逻辑要求就是调查对象要具有代表性。这一要求是调查论证的假设;

肯定这一要求是对论证的加强,否定这一要求是对论证的削弱。

(3)建议论证的有效性

为了达到B目的,建议采取A行动。这一论证的关键在于A行动是否真的能够达到B目的?

即A行动的有效性问题。由于任何行动都是具有成本的,所以,选项无论说明成本多大都与

论证无关。

(4)比例论证的对照性

考生在阅读题干中,发现一个比例来论证某种关系时,应当理解该论证还需要另一个比例

进行对照。例如:

根据调查,在上海高学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中,男性占40%,这充分说明了当前

的教育更适合女性获得高学历。

该论证仅有一个40%的比例,所以,还需要下面的比例进行对照,论证才是完整的。即低

学历9(硕士研究生以下)体中(或者是上海总人口中),女性比例不高于60%。

对此比例的肯定是加强,而对此比例的否定为削弱。

《考点小结》

论证逻辑的题干都无法形式化,它不仅仅是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而且是涉及两个现象之

间的因果关系。论证逻辑一般通过归纳、概括来推导结论,相关结论是最合适的,确未必是

真的。题干在论证过程中具有典型的结构,理解这些结构的条件是论证假设、加强、削弱的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基础。

第八章削弱加强

削弱加强事实上是对选项给出信息在性质的识别。具体来说,题干给出一个因果关

系论证(关于命题的削弱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本章只涉及对因果关系论证的削弱加强),

选项给出若干信息,要求判断这些信息在性质上对论证的作用是削弱、加强还是无关选项。

考生需要了解论证的结构和削弱加强的基本思路。

一、《一般背景知识》

理解削弱加强的前提需要考生掌握论证的结构和论证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掌握削

弱加强的几种典型的思路。

1、论证的结构和目的

论证有论据和论点,考生在阅读理解中需要能够快速识别出来,识别的技巧就是题干中的

连词“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如此”等。另外,论证会涉及因果关系,原因和结

果是因果关系中的两个概念。原因结果这一对概念与论据论点这一对概念并非一一对应的,

由于组合的不同,论证具有两个目的,原因和结果。本书将目的是原因的论证称为“原

因模式”(简称“A模式”),将目的是结果的论证称为“结果模式”(简称“B模式”)。

(1)A模式论证

论证的论点是因果关系中的原因(A),即论证的目的是寻某一现象的原因,这一

论证模式是原因模式(A模式)。A模式的具体情况往往是,题干描述了一个已经发生的现

象,然后做出结论,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这时候,结论属于原因。例如,以下论证都属于

A模式。

目前上海的人均私家车保有量仅仅是北京的30%不到,而上海市民的平均收入基本

上与北京市民持平。较低的私家车保有量一定是由于上海市所实行的不同于北京的私车牌照

拍卖制度。

美国的一个动物保护组织试图改变蝙蝠在人们心目中一直存在的恐怖形象。这个组

织认为,蝙蝠之所以让人觉得可怕和遭到捕杀,仅仅是因为这些羞怯的动物在夜间表现出特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别的活跃。

1989年前,我国文物被盗情况严重,国家主要的博物馆中也发生了多起文物被盗案

件,丢失珍贵文物多件。1989年后,国家的主要博物馆安装了技术先进的多功能防范系统,

结果,此类重大盗窃案显著下降,这说明多功能防范系统对于保护文物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2)B模式论证

论证的结论是因果关系的结果(B),即论证的目的是寻某一现象的结果,这一

论证模式是B模式。B模式的具体情况往往是,题干描述了一个已经发生的现象,然后做出

结论,上述现象将导致B,这时候,结论属于结果。例如,下面的论证属于B模式。

目前中央政府严查和铺张浪费,而高档白酒销售又往往集中在政府招待和

公款宴请之中,所以,中央政府的做法会导致一个后果,高档白酒的消费将明显下降。

中国的汽柴油油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环境保护方面明显不足,可以肯定,如果

中国两大石油巨头不设法改善油品质量,中国引使用石油制品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将持续

恶化。

春节临近,农民工返乡客流增加,再加上大中学校放寒假回家的学生一般都选择乘

火车,这必将造成近期火车票很难买到。

A模式和B模式的特点如下表

A模式论点是原因,论据是某些现象,这些现象作为论点所要说明的结果出现

B模式论点是结果,论据是某些现象,这些现象引发了论点说明的现象

(论据都是现象,关键在于看论点是现象的原因还是现象导致的结果)

将论证分为A模式和B模式是阅读理解的工具,也是对论证进行加强削弱的基础。

2、削弱加强的一般思路

当考生阅读到试题的问题,如“以下哪项能够加强(削弱)上述论证”“以下哪些

对上述论证给予支持(提出质疑)”,或者是上述问题的否定(即上述问题后再加“除了”),

这时候考生就知道这是一道加强削弱的题。建议考生能用笔将题干论证中的结论和论据标示

出来,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一、论点和论据的关键词(由此而形成的命题)是否一致?若有不一致,这种不一致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是否已经在题干中得到说明?没有说明或者说明存在问题将是削弱加强的出发点。例如:

交通已经非常拥堵,即使非高峰时间,快速路上汽车通行的速度也只有每小时20公里不

到,因此,应当对私家车的行驶采取更加严厉的禁行措施。

论点:建议“对私家车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论据:原因“交通已经非常拥堵”。

分析:“交通拥堵”和“私家车通行”是两个不同概念,两者之间一定是有关联的吗?

二、论证中的因果关系是否过于肤浅,还有更深层次或者更多的事件影响到论证的因果关

系?例如:

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将导致银行银根收紧,资金紧张,所以,中国的股

票市场会随之走弱。

论点:结果“股票市场会随之走弱”。论据:原因“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银根收紧,资金紧张”。

分析:“股票市场走势”只与“资金”有关吗?“资金数量多少”只与“存款准备金”

有关吗?

三、论证中的因果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存在正面或者反面的例子?例如:

人们即使生活贫穷,食不果腹,但是因为社会不存在严重的贫富差别,所以,社会也

会保持稳定。

论点:结果“社会稳定”。论据:原因“不存在贫富差距”。

分析:是否有“不存在社会贫富差距但是社会不稳定”的例子?以及其他关于社会存在贫

富差距与否和社会和谐稳定与否不同组合的例子?

四、论证中的因果关系方向正确吗?是否将原因和结果颠倒了?例如:

成功者都具有自信、乐观的个性,所以,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首先要具备自信、

乐观的个性。

论点:建议“要自信、乐观”以“获得成功”。论据:原因“成功者都自信、乐观”。

分析:论证将“个性自信乐观作为成功的原因”,是否存在颠倒的因果关系,即:一

个人是否由于成功了,所以,他具有了自信、乐观的个性。

五、论证中的因果关系确实存在吗?还是仅仅相伴随的两个独立事件,根本不存在因果关

系?例如:

每次甲不去开会时,乙就去开会;相反,甲去开会时,乙炔从不到会。所以,甲和乙一

定互相厌恶,避免在会上相遇。

论点:原因“甲和乙互相厌恶,避免相遇”。论据:结果“两个不同时参加会议”。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分析:两个人不同时参加会议确实有因果关系吗?

上述五种思路概括来说形成了五种削弱加强的一般思路:概念辨析(论点和论据中核心

概念是否一致)、有无他因(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结果的发生)、正反例证(因果关

系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没有特例)、因果方向(原因和结果的方向正确与否)、因果存疑(原

因和结果中是否真的存在有原因所以的关系)。

《考点》

1、概念辨析

考生在阅读并标识出论证的论点和论据以后,要关注其中涉及的关键词,关键词如果

存在不一致,则对这种不一致的明确,说明论据与论点无关是对论证的削弱;而解释上述不

一致,说明论证与论点相关是对论证的加强。直接以这种思路考试的试题数量相对较少,但

是,这种方法在考试中应用却很广。

2、有无他因{对A模式是“无他因加强(没有其他原因能够

解释现象)和有他因削弱(有其他原因能够解释现象)”对

B模式是“他因加强(存在其他原因能够导致结果)和他因

削弱(存在其他原因能够导致非B)”A模式是有其他的原

因就是削弱,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加强,B模式时有其他原因

就是加强,有其他原因导致非B就是削弱}

论证建立了某种因果关系,但是这种因果关系可能会受到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信息的

挑战,这属于有无他因的削弱加强思路。这种思路在A、B两种不同论证模式下的应用是不

同的。

(1)A模式的他因加强削弱

对A模式论证的加强是“无他因加强”,削弱是“有他因削弱”。

“无他因加强”是指,论证认为B的原因是A,选项没有说明“没有其他原因能够解释B”,

这是对A模式论证的加强。例如:

交通非常拥堵,一定是除了交通事故了。加强选项可以是“目前的天气是正常的”。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有他因削弱”是指,论证认为B的原因是A,选项的信息是“存在其他原因能够解释B”,

这是对A模式论证的削弱。例如:

交通非常拥堵,一定是出交通事故了。削弱选项可以是“目前的天气是非常糟糕的”。

对A模式论证采取有无他因进行削弱加强的试题数量较多,考生对于他因的理解不仅需要

一些常识,而且需要一定的解题经验。既要做到不过度联想,又不能忽视可以进行解释的选

项。

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思路。

(2)A模式削弱中的他因和本因的关系(必须假设他因与

本因无关系才能形成他因削弱)

针对A模式的削弱是他因削弱,有效的他因削弱需要一个基本假设是“他因与本因无

关”,如果没有这一假设,削弱是无效的。例如:

某公司在上年度改造了机器设备,因此上年度产量的提高不是由于领导的变化而是由

于机器设备的改进。

该论证用“机器设备”(他因)作为“产量提高”的原因,以削弱“领导变化”(本因),

这一论证必须假设“机器设备”(他因)和“领导变化”(本因)无关,如果“正是在新领

导的倡议并且积极推动下,新的机器设备才得以购买并投入生产”,则上述的削弱是无效的。

如果他因B和本因A有关,如:A导致B,B导致C;这时候,A是C的间接原因,B

是C的直接原因。考试注意:“A不是C的直接原因”不等于“A不是C的原因。”

(3)对B模式的他因加强削弱

对B模式的加强方法是“他因加强”,削弱方法是“他因削弱”。

“他因加强”是指,论证认为A的结果是B,选项表明“还有其他原因能够导致B”,这

是对B的加强。例如:

交通非常拥堵,今天一定会迟到。加强选项是“目前的天气也非常糟糕”。

“他因削弱”是指,论证认为A的结果是B,选项的信息是“存在其他原因能够导致非B”

这是对B的削弱。例如:

交通非常拥堵,今天一定会迟到。削弱选项可以是“今天上班出门时间比平时早很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多”。

对B模式的加强削弱类似于一种“股评逻辑”。结论是“股市上涨”或者“股市下跌”,

这时候有许多事件,要求分析哪些事件属于利空因素,哪些事件属于利多因素。相比于A

模式论证的加强削弱,B模式论证加强削弱相对比较简单。

(4)A、B模式的分析与加强削弱方向(主要在于论点是否

确定,当论点不一样时,对一句话的两个论证的削弱和加强

方向是相反的,当论点一样时,对一句话的两个论证的削弱

和加强方向是相同的)

将论证分析为A、B论证模式是为了寻论证的目的。确定论点,同一句话对论证的

削弱和加强方向就不同。例如,下面两个论证在分析时,必须理解论点的不同,这时候,同

一句话对这两个论证的削弱和加强的方向是相反的。

论证1:中国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今年中国的股市上涨了。

论证2:中国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比政策,所以,今年中国的股市会上涨。

选项A:中国的投资者除了股市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投资途径。

选项A对论证1是削弱,是对“央行采取宽松货比政策”的削弱;对论证2是加强,是对

“今年中国的股市会上涨”的加强。其中的区别,考生是否理解?(论证1中的论点是中国

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论证2的论点是今年的中国股市会上涨)

但是一旦论点确定,无论是把论点作为原因还是作为结果,只要分析是合乎逻辑的,

同一句话,对该论点的加强和削弱方向就是确定的,不会因为该论点分析为原因还是结果而

产生方向的不同。例如:

论证3:甲国的人均GDP高于乙国,所以,甲国的GDP总量高于乙国。

论证4:甲国的人均GDP高于乙国,这是由于甲国的GDP总量高于乙国。

选项B:甲国的人口不少于乙国。

两个论证的论点都是“甲国的GDP总量高于乙国”,该论点在论证3中作为结果,在论证

4中作为原因,但选项B对于两个论证都是加强,对论证3是针对B模式的他因加强;而对

于论证4则是针对A模式无他因加强。考生是否能理解?

因此,考生在采取有无他因这种加强削弱方法时,重点在于确定论点,然后思考将论点确

定为原因还是确定为结果,只要言之成理,就不必担心论点分析为原因或结果的不同会产生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加强削弱方向的不同。例如,下面的论证结论既可以作为原因,也可以作为结果。考生要根

据选项的不同,思考如何解决选项对论证的加强或者削弱。

论证5:一班和二班学生在入学一年后的期末考试在成绩对比中,一班的优秀率是20%,

二班优秀率是80%,这说明一班和二班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选项C:一班和二班学生在一年前入学时,学习水平就存在很大差异。

选项D:一班和二班的教师在学历和教学经验上存在很大差异。

选项C对于论证5是削弱的,将论证5理解为A模式,这是他因削弱;选项D对于论证5

是加强,将论证5理解为B模式,这是他因加强。

《注意》

考生在阅读理解中,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题干,不能固执不变地将论证看作一

种论证模式,有时候,换成另一个论证模式会使解题思路豁然开朗

3、正反例证(所谓的正反例证即举正反面例子,举正面

例子即原因和结果同时出现,举反面例子即原因和结果单独

出现)

一个因果关系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它应当是普遍的。也就是说,在一个时间、地点、

条件下,A导致B成立,那么在一另一个时间、地点、条件下,A导致B也应当成立。这种

普遍性的要求构成了加强削弱的一种方法。正反例证(简称“例证法”)。

正反例证就是举正面例子加强,举反面例子削弱。其基本上思路是;题干通过在某一

场合下,两个现象(A、B)的联系性,做出结论:A和B具有因果关系。选项说明另外一个

场合下A和B的关系,A、B共生共灭,为加强;A、B单独存在,为削弱。

下表为正反例证加强削弱的基本思路

题干已经建立了A、B因果关系,选项说明的是另外一个时间、空间或主体、背景下的A和B的关系

有A存在

有A存在

无A存在

无A存在

有B存在

无B存在

有B存在

无B存在

加强

削弱

削弱

加强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在正反例证加强削弱思路中,题干说明A是B的原因,寻加强削弱选项的基本方向是首

先确认有无A和B现象,然后再考虑选项中的A和B关系。例如:

在上海,盗窃案件中有90%是本地户籍者所为,由于这些人在上海只是临时居住,因此,

人无长居,便会由于各种原因而盗窃。

加强:在天津,盗窃案的80%也是暂时居住者所为;在没有改革开放时,尽管当时盗窃案

很少,但有许多是非本地户籍者所为;盗窃者往往遵循“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原则;美国政

府也在为流动人口并且短期居住人口的盗窃而头疼。

削弱:在北京,盗窃案的作案者往往是本地人;过去尽管流动人口很多,盗窃案却很少发

生,在富裕的地区,流动人口积极工作,很少有犯罪记录。

4、因果方向

削弱因果关系的一个基本方法是指明因果倒置。题干认为存在A导致B的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即时存在,但其中的方向是否正确?即原因和结果是否被颠倒?例如:

得奖学金的学生都努力,所以,要加大奖学金的力度以促进学习。

该论证实际上认为“奖学金是学习努力的原因”。因此削弱答案可能是“学生是因

为学习努力取得好的成绩而获得奖学金的。

再比如:

研究发现成功者性格开朗,所以,个性开朗使人的事业容易成功。

该论证实际上假设人为”性格导致了成功而不是成功使性格开朗”。因此加强答案

可能是:每个人的个性后天是改变不了的。

因果倒置是一种很强的削弱方法。对因果倒置的排除就是加强。在试题中,因果倒

置的思路主要用于削弱试题,少量也存在加强试题和其他试题中。

5、因果存疑

两个现象之间在时间或者空间上具有相关性,于是论证认为这两个现象之间具有因

果关系,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上述论证所犯的错误就是“误置因果”,所

以,对于两个相关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本身要存有疑问。

曼联队与森林狼队几年进行了五场比赛,有四场比赛,玛丽都陪着汤姆现场观看了比

赛,结果曼联队都获得了胜利;而仅有一场比赛,在没有玛丽陪伴的情况下汤姆自己去现场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看了比赛,结果,这一场,曼联队输了。所以,即将举行的曼联和森林狼的第六场比赛,为

了保证曼联队获胜,必须设法让玛丽陪伴汤姆亲自到场观看比赛。

“误置因果”这一方法在考试试题中的直接应用比较少。

《注意》

误置因果往往采取“共因削弱”的形式来表述。所谓共因削弱是指,两个现象(B1和

B2)密切相关,于是认为B1和B2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但事实上B1和B2都是共同A导致的,

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6、多种加强削弱解题思路的比较

对于论证的加强削弱一共是五种基本思路:概念辨析、有无他因、正反例证、因果方

向和因果存疑。针对上述这些思路,经过适当训练,考生对论据和论点关系的分析及对论证

是否存在误置因果的分析是常规工作,而由于以这些思路涉及的试题数量较少,所以这些工

作可以一代而过。

因果方向、有无他因、正反例证是解答削弱加强试题的三种主要思路。在考试中,

按照以某种思路所出试题数量来排序,最为常见的思路是有无他因,其次是正反例证,最后

是因果方向。但是从削弱的力度上来说,因果倒置是最强的削弱思路,考生在削弱题中,发

现因果倒置是不能错过的。

以上三种削弱思路只是削弱加强试题常见的解题方法,但不仅仅限于这三种思路并

且每一道试题都可以根据这三种思路来设计正确答案。例如:

由于长期缺乏降水,引起旱灾,造成了这个死去发生饥荒。

反例削弱:该地区历史上也曾经有过更长时间的旱灾,却没有造成饥荒;该地区去年

就发生了饥荒,但去年却是风调雨顺的年景。

因果倒置:饥荒的发生使该地区丧失了大量劳动力,这造成水利工程的瘫痪,从而引

发缺水为特征的灾难。

他因削弱:该地区近两年暴发大面积的流行性传染病,使大量青壮年丧失劳动能力,

导致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以上三种解题思路作为常见的解题方法,也是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考生掌握这些方

法的目的是学会对阅读到的文字给予恰当分析。下面我们将三种方法综合起来,对加强削弱

题的多项选择举例说明,所谓的多项选择是指,试题或者是多个选项,要求考生在其中出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正确答案的组合,或者试题以反面提问表述,即“以下哪项不能加强(削弱)上述论证?”

或者“以下哪项都能加强(削弱)上述论证,除了?”考生解题是不要忽视了问题中的“不”

和“除了”。

《注意》

上述三种思路只可能再多项选择中出现在同一试题的选项中,如果仅仅一个削弱加强

选项,三种思路一般不会同时出现。考生不能认为某一种比另一种思路“更能削弱”或者“更

能加强”。

7、无方向加强削弱(出选项中哪一个问题对评论论证

是重要的)

一些逻辑试题的要求既不是加强论证也不是削弱论证,而是要求出选项中哪一个

问题对评价论证是重要的。对题干叙述的论证的重要性给予评价,该要求属于无方向的加强

削弱。对论证重要,事实上就是指该问题的肯定或者否定回答,将导致论证被加强或者削弱。

这种无方向加强削弱试题的问题往往是“为了评价以上论证,回答下面哪一个问题最为重

要?(除了)”

无方向加强削弱比一般加强削弱较难。

《考点小结》

对论证的加强削弱首先要识别标识出论证的论点和论据,考虑论据和论点中的关键

概念是否一致;然后采取四种基本的加强削弱的四路:有无他因,即是否具有更合理的因果

关系?正反例证,即因果关系是否是普遍的?因果方向,即是否因果关系的方向是错误的?

因果存疑,即是否确实存在因果关系?对论证的加强削弱不像演绎推理那样真假可以确定,

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基本思路,同时要进行大量充分练习。

第九章论证假设

由于任何论证总是隐含着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对于论证是否有效起到重要作用,

理解论证的假设对于解答论证的加强削弱也有了重要作用。

考试试题有专门的假设题,试题的一般形式是:题干给出一个不完整的论证,部分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前提和结论都已经给出,要求补充一个假设,该假设结合已知的前提,使论证已知的结论得

以成立。

假设题的问题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以下哪项是上述论证所必须的(可能的)假设”,或

者是上述问题的否定(即上面问题后再加“除了”)。

一、《一般背景知识》

“假设”在逻辑学上亦称“假说”,根据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理论知识,对于研究对象

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或规律的某种推测性说明,这种说明有助于推导出所要论证的观点。论

证能够成立,需要论证假设作为条件。推理的前提和论证的假设尽管在考试试题中都以“假

设题”形式出现,但是其内在要求事实有所区别的。

1、推理前提和论证假设的区别

演绎推理的前提是,已知一些条件和结论,但是从已有条件不能推出结论,需要补

充条件,当该条件为真时,相应的结论就必然被推出。论证推理前提的方法是肯定验证法:

将被选项与题干已知的条件相结合,然后根据相应逻辑规则进行推导,当推导能够得到题干

已知结论时,该被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上述肯定验证法一般形式是:已知论证条件1、2等,又已知论证结果3,问补充什

么前提才可以得到结论3.正确的选项若是A,则A需要满足:(A+1+2)→3.

所有演绎推理补充前提的试题都是上述这种思路,这些试题所应用的逻辑规则包括:

三段论推理规则,假言推理规则和数字、数学计算的逻辑。

2、寻假设的基本思路(过渡假设→他因假设→因果

假设)

上一章关于对论证加强削弱的思路也是寻论证假设的思路

首先在阅读过程中,考生要快速标识出论点和论据,明确论点和论据涉及的关键词,

两者的关键词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论证成立的假设就是关键词之间的过渡,由此即彼。

这是过渡假设。

其次,论证涉及的因果关系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论证认为A1是B的原因,

就需要假设不存在其他原因A2引起B,或者假设没有A3引起非B。这是他因假设。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本文发布于:2022-08-04 02:21: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552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律逻辑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