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散“医联体”困境
作者:张曙霞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6年第01期
分级诊疗要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小病分开就诊,就需要建立双向转诊渠道。近两年,区
域医疗联合体(下称“医联体”)被视为实现分级诊疗、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能力的重要途径。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按照各地规划,到2015年底,全国至少有435家
各种形式的医联体,管理合作模式多种多样,有托管,有帮扶,也有直属。
虽然发展较快,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医联体发挥的效果还有限。记者在调研中发
现,大多数医联体主要由政府部门牵线形成,采取技术帮扶和业务合作的松散型联合模式,加
上利益分配补偿机制没有配套,医联体成员医疗资源统筹共享的积极性不高。
“主要还是利益问题,大医院的逐利机制不变,就会想办法留住病人。”国家卫计委法制司
司长张春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认为,医联体是多家医疗机
构在一家主导医疗机构管理下,实现机构运营和医疗服务联动,进而达成医疗资源优化组合和
有效利用。而形成这一体系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不同医疗机构隶属不同的政府部门和财政预算
单位,人事任免权、编制审批权、医疗设备购置审批权和财政投入分配权等,都是所属部门的
既有权力。
貌合神离?
“现在很多地方搞的医联体,都不是真的。基层有病人治不了,请大医院医生过去做个手
术或帮助诊断,这不是医联体。”原卫生部部长高强近期在一次论坛上表示,真正的医联体是
各类医疗机构融为一体,借助科学的合作机制实现患者的合理配置,但不是合并,各机构需保
持独立的法人地位。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梳理各省市卫计委政策文件发现,2015、2016年是医联体建设的
快速推进期,不少省市都规划建立多家横向、纵向医联体。而医联体将以何种模式可持续运
作,科学的合作机制到底如何建立,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已建立的医联体多数属于松散型,医联体成员单位名义上资源互通,其实多强调大医院的
帮扶角。例如,基层医疗机构与中心医院签署托管合作协议,大医院作为托管方为其提供技
术帮扶、人才培训,并且选派专家定期到基层医院坐诊,以此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但资
源如何互通、利益如何分配,并无明确的规则和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2-08-01 09:15: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504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