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2月课程考试《法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更新时间:2024-11-05 18:26:35 阅读: 评论:0


2022年7月31日发
(作者:张述元)

《法理学》期末考试A卷

一、简答题(40分)

1、法的一般分类有那些?

①按照法的创制主体与适用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国内法与国际法;

②按照法的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不同:根本法和普通法;

③按照适用范围的不同:一般法与特别法;

④按照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⑤按照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实体法和程序法。

2、法律的行为分类?

1)、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2)、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

3)、意思表示行为和非意思表示行为。

4)、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5)、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

6)、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

3、简述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1)、人权与主权并不是一对相互冲突,甚至相互对立的概念。

2)、恰恰相反,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同-性和统-性。

3)、在当代的国际人权保护制度中,人权与主权也是并存的,而且都拥有应

有的地位,共同地为着世界和平和正常的国际秩序,为增进人权的正义事业发挥

着积极作用。

4、简述资本主义法制的特征。

资本主义法体现和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

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与前资本主义法相比,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

维护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

资产阶级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核心。(2)维护资产

阶级代汉制政府。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基本方式和主要形式是建立

“代议制”政府,资本主义法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

过法律手段保证代议制政府的有效运行。(3)维护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

人权。平等、自由和人权是指人作为人而享有或应该享有的权利。享有充

分的平等、自由和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而平等、自由和人

权作为一个口号、一个政治和法律原则,是资产阶级首先提出来的,并受

到资本主义法律的保障,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但资本主义制度下

的平等、自由和人权是有局限的、不彻底的。

5、比较法律实效与法的效力。

1)、时间效力不同:一切公证行为都产生证bai据上的效力。任何法律行

为和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事实经过公证证明,国家证明它的真实性、合法性,

即产生法律上的证据效力。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中,如果在收集、调查证据时

涉及某项文书,而这项文书业经公证证明,即应确认其效果。

法律的内部效益是指法律自身运转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具体包括立

法效益、执法效益、司法效益、诉讼效益、守法效益等。

2)、层面不同:从宏观层面看,法律效益包括法律的外部效益和法律的内

部效益。法律的外部效益是指法律本身之外的社会各项收益与成本之比。

具体包括法律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法律的内部效益是指法律自身运转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具体包括立

法效益、执法效益、司法效益、诉讼效益、守法效益等。

二、论述题(60分)

1、论述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一法律适用原则。(8分)

答:这项原则是根据我国多年来司法实践经验所确立的一项基本制度。

它是指: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其他机

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

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

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正确适用法律。

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处理好:

(1)司法机关与党组织的关系;

(2)司法工作与人民众的关系;

(3)司法机关与权力机关和上级部门的关系。

2、什么是法律正义及法律正义如何可能?

答:(一)所谓法律的正义性,指法律本身须符合于社会正义。是法律与其

他行为规则,如技术规则,的根本区别所在。正如人有"善、恶",法律也有"善、

恶",这就是所谓的"良法"与"恶法"。符合于"社会正义"的法律是"良法",违背"

社会正义"的法律就是"恶法"。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许多"恶法",诸如规定对小

偷砍手的法律,规定当众将"私通"者乱石砸死的法律,规定对流浪者加以鞭打、

监禁甚至处死的法律,规定对同性恋者予以惩罚的法律,随着社会的进步而相继

被废止。我国去年被废止的"收容遣送"制度、规定撞了白撞的地方性法规,就属

于"恶法"。

(二)正义性与法律评价:正因为法律有正义性,才使具体的法律法规成为被批

评、评价的对象。法律绝不仅是主权者的"命令",绝不仅是立法机关制定的"行

为规则","主权者"、"立法机关"也不能随意制定"法律",所制定的法律必须符

合于"社会正义"的要求。只有符合于"社会正义"的法律法规,人民才有服从和遵

守的义务。对于违背"社会正义"的法律,即所谓"恶法",应当通过"违宪审查程

序"予以废止,或者通过"统一解释法律法规程序"回避其适用。

当我们学习法律的时候,除了从规范性入手,掌握每一个法律制度的构成要件、

适用范围和法律效果,以及正确把握其立法目的之外,还需要进一步用"正义性"

标准予以评价、批判。至少是不要为"恶法"辩护,不要制造所谓的"根据"、"理

由",把"恶法"硬说成"良法"。当我们参与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时,一定要慎

之又慎。这是在为人民制定行为规则,为法官制定裁判规则,容不得任何轻率和

半点私心。我们撰写论文、讨论案件,也应持慎重态度,一定要再三斟酌,我们

所主张的新观点、提出的立法建议和裁判方案,是否符合于社会正义。

(三)正义性与法律职业:一个人选择了法学,选择以法律为业,你就选择了"

公平正义"!选择了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作为自己行为、处

世的价值目标和判断标准!你应该有正义感,有是非观!你如果还是学生,你也

是弱者,没有力量为人民主持正义,但至少你应该能够判断是非,判断正义与不

正义!你如果担任法官,就应当断然拒绝法律外因素的干扰,使你作出的每一个

判决都合情合理合法,在当事人之间实现公平正义!

法律人以研究法律、适用法律为职业。但这绝不是一般的职业,不是仅仅为了赚

钱谋生。因此不是经营者(商人)。法律职业的神圣性在于:维护法律,维护正

义!你看,西方的法官,被人民当成正义的化身,就像神职人员之被视为上帝的

代表!法律人不可能是革命者,但法律人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你是法学院的毕

业生,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身处社会的上层还是中层,你一定不要忘记法

律的正义性,不要忘记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遭遇不幸的人们。

(四)正义性与裁判妥当性:法律的正义性最终要通过法院的裁判予以体现。法律、

法规所体现的社会正义,是理性的正义;通过法院裁判所实现的正义,才是实践

的正义、现实的正义。因此,法官和律师对于实践法律的正义负有神圣职责。裁

判案件,不仅要考虑裁判是否于法有据,而且一定要考虑所作出的判决结果是否

符合于社会正义,即裁判结果的妥当性。只有合于社会正义的判决,才是正确的

判决;违背社会正义的判决,无论在程序上和实体法上如何"合法",都是错误的

判决!

(五)正义性与诚信解释:当对于如何裁判案件存在两种不同方案,而两种方案

均有其理由,一时难以判断哪一个方案更为妥当时,应采用诚信解释方法:先假

定采用第一种方案裁判本案,并对所作出的判决结果进行评价;再假定采用第二

种方案裁判本案,并对所作出判决结果进行评价。如果采用某一方案所作出的判

决结果,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丧失平衡,亦即使无辜的受害人没有得到救济,

诚实守信的履约方的合法利益未受到保护,违反法律、违反合同的加害人、违约

方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获得不正当利益,则应当判定这一裁判方案是错误的,

当然不能采用。如果采用某一方案所作出的判决结果,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大体平衡,亦即使无辜的受害人得到救济,诚实守信的履约方的合法利益受到保

护,违反法律、违反合同的加害人、违约方受到惩罚,则应当判定这一裁判方案

是正确的,应当采用这一方案裁判本案。

(六)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社会正义,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分。形式正义,

着重于程序公正。只要所适用的程序规则是公正的,具体案件的当事人之间是否

实现了正义,则非所问。实质正义,则不满足于程序的公正,而是着重于在具体

的案件的当事人之间实现正义。按照现代法律思想,强调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

统一,形式正义只是手段,而实质正义才是目的,形式正义须服从于实质正义,

并最终保障实质正义的实现。

程序规则、证据规则和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属于形式正义。具体案件裁判的妥当

性,即最终在具体案件的当事人之间实现的正义,属于实质正义。值得注意的是,

近几来来,在法院裁判工作中,出现了过分强调程序正义,以程序正义代替实质

正义,甚至否定实质正义的的倾向。必须指出,程序规则、证据规则和举证责任

分配规则,都只是手段而绝非目的,裁判的目的只能是在具体案件的当事人间实

现实质正义。

法院裁判当然要讲程序规则、证据规则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但切不可走向极端。

片面强调程序规则、举证规则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而忽视"法官"的作用,不仅

违背法律的正义性,也违背裁判的本质。法院裁判的本质,是行使裁判权的"人",

对案件"事实"进行裁判。之所以需要程序规则、证据规则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是为了帮助行使裁判权的"人"尽可能地"发现"案件的"事实真相",以形成"内心

确信"。绝不是要"代替"案件的"事实真相",代替法官的"内心确信",更不是要

取代"法官"。

质言之,裁判活动的"主体"是"法官",而不是"程序",无论如何科学、精密的程

序也取代不了"法官"。程序规则只是形成法官"内心确信"的工具,正如"程序正

义"只是实现"实质正义"的手段。司法改革也好,庭审改革也罢,法官人格的塑

造才是关键。正如自由法学和法社会学的倡导者爱尔里希所言:"惟有法官的人

格,才是法律正义的保障"


本文发布于:2022-07-31 12:3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489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法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