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一个人要走完这一生的路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无论结果如何,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路途
中看到的所看到的风景,是否与别人不同,又是否有意义?理想当然总是美好的,现实也理应不
尽人意,当现实都尽了人意,社会就达到了平衡而无所发展,但要是都放弃了理想,社会就停止
不前,那有些人选择折中,那么又是平庸的。唯有继续追求,我们的人生价值才会得到发展和提
升。
2.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想
3.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没有了理想,生活就会失去方向,不到生存的意义。崇高
的理想可以让一个人生活的更充实,为社会做出更多的奉献,实现自己人生的目的。
4.理想是有层次和类型的,有个人理想,也有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描绘的是个人生活事业的
理想状态,而社会理想描绘的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个人生活于社会中,个人理想离不开
社会理想。中国特社会主义理想是一种社会理想,是一种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状态的理想,
它对于个人理想具有整合作用,是若干个人理想的寄托和发育之所。
从哲学上看,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和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
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另
一方面,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
向。一旦两者有了矛盾,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决不能颠倒两者的关系。只有结合了多
数个人理想的社会理想才会远大,也只有结合了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才会崇高。
5.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也就是规划,然后定一些阶段目标,只要自己跳一跳就能实现,等实
现后,再定下一个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这样一步一步就达到最终目标了。目标切忌过大,要
可望又可及,那样不至于使自己感到迷茫和气馁,如此下去,就能从实现目标的成功中获得快
乐。
6.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党和国家前进的坚
强后备,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
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清当前国际国内的主题形势,夯实理论功底,培养科学的
思维方式。只有大学生有了正确的思想定位才能为祖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尽其应尽
的责任。
7.现代社会物流横流,而精神文明溃乏。现代人饱食终日却内心空虚。而宗教信仰洽能弥补
当今社会文明中所缺限的。
8.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型进行的,逆境与顺境的交替过程也是这样。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顺境
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演进。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只是一时,不是
一世;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因为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
9.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大学生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
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希望你
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已成为祖
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章
1.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当代大学生要担当起建设中国
特社会主义的重任,实现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爱国理想。
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然而,成为了
近代历史上的落伍者,在现代世界文明交流融合与冲突的洪流中,在一个充满创新,依靠创
新的社会,中华民族的创新发展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时刻。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
2.民族复兴会激发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对于民族复兴有利。
3.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
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
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
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
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4.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
量。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
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
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
5.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中国为国家利益所
遵循的主要战略有发展国内、稳定周边、扩展贸易和走向世界。
6.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确立是无数爱国主义者浴血奋战的结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
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中国共产党引领我们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不断发展。
第三章
1.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人类社会生活是由各行各业的活动构成的有机整
体,任何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
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作出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不同意。人生价值应该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自我的认可,也就是自我认识到的快乐的感
觉,或者振奋的精神。一个是社会的认可,在公平的评价下,认为你是对社会有益的。而不
仅仅是金钱。
3.不同意。每个人的生命是平等的,不存在值不值得。
4.坚持理想,不断奋斗。我希望我能够掌握好自己的人生。
5.利己主义是个中心词。钱理先生加上“精致的”修饰词之后,是贬义的,做批判用的。
因为普通的利己主义者是受本能驱动,自然而然的寻求外部或内部的奖励,行为无可厚非;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屈从于利己本能,却经过头脑包装,高智商,更懂钻营、占有更多的生
产资料、过度追族外部奖励,甚至还能把利己行为包装成美德,引发道义滑坡。
6.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个人主观努力是实现的基础,也是实现理想的动力,而客观环境因素,
则是这种动力的助燃剂,可以使个人主观努力的效果更明显。同时,客观环境因素也可以反过
来影响个人的主观努力,一个的好的环境会让人更容易自律,更懂得努力的重要,从而让人实
现人生理想。反之,一个不好的环境,则可能使人对自己的个人主观努力产生怀疑,失去努力的
信心。这两个作用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这就是说:个人的努力是可以改变身边的环境的;
环境的改变又可以推动在个人的努力下自身理想的实现。这就像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
同推进事物的发展一样,个人努力和环境因素在相互作用中使人生理想得以实现。在我看来,
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个人主观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自己的努力,就算有多么好
的环境,也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7.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
得到充分实现
第四章
1.自豪。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利益和奉献精神。《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贾谊讲的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都不断强调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
认为“仁爱”是人我关系的准则。
提倡尊老,强调人伦价值。从《尚书》中最早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
弟恭、子孝)开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的五伦关系,再到《礼记•礼运》中所强调的“十义”,既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恭、
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从各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封建
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要求。
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
2.①.马克思主义三个构成部门及其直接理论来历三个构成部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历是:德国德古典哲学、英国德古典政治经济学、法
国德梦想社会主义.②.哲学根基问题及根基内容问题:思维和存在德关系问题是哲学德根
基问题.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义。
4.道德是一个社会缓解矛盾最有效的调节器,一个重视道德的社会必定能够减少大量社会矛
盾,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和平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你我各退一步,海阔天空,你我各
忍一下,平安无事。而一些不良商家的行为,不仅是践踏了道德观念,也激发了普通民众与
企业家体的矛盾,甚至演变为民众与政府的矛盾,同时这也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道德观
念在社会中不断被淡化,这些不良影响,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埋下了一个
定时,一旦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
企业家盈利,这无可厚非,商业活动对于一个国家是不可缺少的经济环节,然而一些企业家
为了多盈利,不惜牺牲道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数的成功企业家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敬仰,
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事业成功,更是因为他们有着高尚的道德,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有着高尚
道德的企业家必然能走得更远。
5.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处理好传
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此外,要推进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文化深度结合。在当代中国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绕不过马克思
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个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背景和语境。马克思主
义产生于德国,作为一种来自欧洲的思想和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由欧
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就一定要与中国实践和中国文
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6.从学生开始,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新一代。尤其是大学生,这些
人即将踏入社会,更应该加强教育。
大学时期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一个人
的一生影响很大。加强道德修养,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做一个讲道德、遵道德、守
道德的人,是社会和全体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道德理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准确把握社会主义道
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增强道德责任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
觉践行能力,当以新一代大学生为标准的新一代社会公民出现时,当他们的数量足够强大时,
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道德困境。
第五章
1.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体中间的道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
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
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
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二者只有“显”和“隐”、现实和潜在、真象和假象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公德行为可以转化
为私德行为;私德行为同样可能具有公德的性质。所以,公德与私德既可以指称不同行为的
单一性质,也可以指称同一行为的双重性质;而且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以对方的面目存在。
相互转化在于公德与私德同出一源。无论是公德抑或是私德,都是由个人承担的。个人的主
体性产生了公德与私德的分殊和并存,又实现着公德与私德的转换和互异。
2.这种自由来源于网络本身的宽容性,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予民众方便快捷和发表言论权
利的同时,也给了一些不良分子以可乘之机,一些人滥用言论自由,干扰网络秩序。这就是
教我们认清这种自由到来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种义务,行使言论自由权,一定也要做到不妨碍
他人的权利,也只有人人都这样做,才能保证每个参与者的言论自由。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
自由本身就形成一种宽松的秩序,限度以外便是法律所规定的地方,滥用这种自由,如董如
彬、侯鹏、秦火火等,严重扰乱网络秩序并且损害国家利益,便会受到应有的处罚。自由是
一种权利,正确对待网络中的自由,便要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道德的虚拟是一场灾难,它使道德失去约束的能力,形同虚设,由于网络与现实的物理联系,
这样势必也会造成现实世界的道德危机。所以,道德不能在规范和引导的层面虚拟,在虚拟
的网络世界中,我们也需要现实世界中的道德来起指导规范的作用。网络世界源于现实世界,
在这种新型的公共空间下也同样有人际关系,一样需要秩序化,离不开道德伦理规范。
规范网络公共生活秩序的支点在于加强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
6.1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
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
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6.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
稳定性、长期性,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统帅下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多个法律部
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宪法规定一个国家的根本原则问题;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一般法律更为严格;宪法是其他法
律制定的依据。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中
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利益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
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大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表现。
6.3
社会法是旨在保障社会的特殊体和弱势体的权益的法律,又称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将
所有有关社会法规集合在一起,便被广泛地称作社会法或社会立法。
7.1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7.2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
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
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
7.3
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
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
如何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
1、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民形成对宪法、法律的信仰和追求。
2、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3、以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保护众合法权益。
7.4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
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如何培养大学生法治思想:
1.优化法治环境
2.重视法律素质教育
3.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
第八章
1.宪法权利,是将人的权利进行总概述,把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在宪法中加以固定。凡是
宪法中规定的权利,都是人的最基本权利。
2.劳动权,受教育权
权利和义务本身是相互依存的。权利和义务本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某些权利和义务
的彼此结合上,就某些权利本身来看,它们具有双重性。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的。公民享受广泛的权利,且得到保证,就可以激发人民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们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履行义务。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国家
建设事业发展了,公民就能享受更多的权利。
3.权力分为一切权力、根本权力、基本权力三个层次。
本文发布于:2022-07-26 08:19: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378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