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更新时间:2025-01-13 07:46:54 阅读: 评论:0


2022年7月18日发
(作者:长沙一中学教师涉嫌猥亵学生)

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本国法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之

一。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学是一门较新的、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科,

因而对法律体系问;题的研究更具有迫切的意义。这个问题不仅

对法学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法律院校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

直接有关,而且对立法规划、司法实践、法规整理与法规编纂、

法学研究规划、法学图书资料分类以及法学工具书的编辑等工

作,都具有直接、间接的意义。

我国的法律体系应是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它应该从我国实际出发,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

当然,在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我们应当借鉴外国的或

我国历史上的经验,但决不能盲目照搬。

陈守一同志和我于1980年间曾合写《论法学的范围和分

科》一文(2),实质上也探讨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学体

系问题。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又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随着时

间的推移,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有所发展。这篇文章就是以上

述论文为基础,试就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

法。

一、法律体系的含义

体系一词泛指由若干事物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因而,

法律体系一词就成为一个多义词,在国内外法学著作中都有不同

的含义。仅就国内法学界而论,有的指比较完备的法律或法制;

有的指宪法、法律、法规等各种成文法法律渊源的体系;有的指

各种法律分类的体系;有的更广义地解释为从法律的制定到实施

的体系或“法治系统工程”、“法网”,等等。

按照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学基础理论课教学中的

传统解释,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的各种部门法组成的体系,如《法

学辞典》对该词的定义是“由各法律部门组成的一国法律有机联

系的整体。”(3)为了尊重“约定俗成”的原则,本文所讲的“法

律体系”也是在最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因而,我国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是指由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各部门法组成的整体。研究我

国法律体系,也即研究如何将我国全部法律分门别类,从而建立

起一个由各部门法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系。不言而喻,一国

的法律体系仅指本国仍生效的(加上正在或即将制定的)法律,

不包括国际法或已不生效的国内法。

部门法当然离不开成文法的规范性文件(即通常所讲的法

规汇编意义上的“法规”),但二者并不是一个概念。尽管有些部

门法的名称和相应规范性文件名称是一致的,例如作为一个部门

法的“刑法”和作为一个规范性文件的《刑法》或《刑法典》。有

些部门法的名称,例如行政法、经济法等名称,一般来说,只是

许多同类的单行的成文法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并没有《行政法》

或《经济法》之类的规范性文件。

部门法的划分和法律的其他分类(如实体法和程序法、根

本法和普通法等)是有密切联系的,在划分部门法时要考虑到这

些分类,但部门法的划分并不等于这些分类。

有些法学著作中提出了法律体系和立法体系之间的区别问

题。这里应注意的是:对立法和立法体系二词可以作不同意义的

理解。狭义的立法仅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代表机关(在我国还

包括最高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制定法律这种特定的规范性文件

的活动;广义的立法则泛指制定任何成文法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中间意义的立法则指除以上狭义的立法外,还包括根据宪法规定

或由最高权力(代表)机关授权,由政府部门或地方国家机关制

定某种成文法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因而我国法学界个别文章中所

提出的一级立法和二级立法,或西方法学著作中通常所讲的议会

立法和授权立法(或委任立法),从字面上讲,就是分别指以上

狭义的立法和中间意义的立法。

如果从以上狭义的立法来说,法律体系显然不同于立法体

系,前者的范围远比后者为广,例如行政法是法律体系中被公认

的独立的部门法之一,但这一部门法中的主要成分是各种行政法

规。它们并不是由最高权力机关或其常设机关制定的。如果从广

义的或中间意义的立法来讲,这种立法体系又可以指不同含义,

例如,它可以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的立法规划,而立法规划显然

不同于法律体系;它也可以指有关法规整理或法规编纂的结构,

但这种意义上的“立法体系”是否等于法律体系,就取决于这一国

家的法规整理或法规编纂采取什么形式。如果根据我国50~60

年代出版的《法规汇编》形式(将一定时期的法规加以粗线条式

的分类编排),或采用《美国联邦法典》的形式(将联邦议会通

过的全部现行制定法规定划分为50类)或苏联近年来出版的《法

律汇编》的形式(将全苏联的法律划分为关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制

度等7类),那么,这些分类也不等于部门法的分类,因而法律

体系也不同于立法体系。如果采用西方国家民法体系(即大陆法

系)国家法规编纂形式,如日本的“六法全书”之类的形式,就可

以说法律体系大体上等于立法体系。但不论对立法或立法体系的

含义如何理解,法律体系和立法体系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

点是毫无疑义的。

二、划分部门法的根据

研究一国法律体系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划分本国部门法的根

据(或标准、原则)是什么。自50年代初以来,我国法学著作

中关于这一问题的传统观点是:划分部门法的标准主要是法律所

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即调整对象,其次是法律调整的方法(4)。

这里讲的“不同社会关系”实际上是指社会关系的不同领

域。划分部门法时无疑首先应考虑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

领域。因为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即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这里讲的“人们”既包括个人,也包括能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法人

(国家、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等)。社会关系涉及经济;政治、

文化、宗教、民族、家庭等各个领域。有关自然资源的使用和保

护、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尽管其

直接的保护对象并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关系,而是某种自然

现象,但其内容仍在于调整人们在有关这种自然现象方面的相互

关系。程序法不同于实体法,但程序法同样是调整一定的社会关

系的,即在实体法所规定的某种权利义务受到侵犯时而产生的诉

讼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也的确是划分部门法

时所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刑法调整的范围涉及社会关系

的各个主要方面,它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原因在于它

是以刑罚(即刑事制裁)作为手段来实现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任

务的。在这里,调整方法实际上是指对违法行为制裁的形式。因

而也可以说,民法、行政法和刑法的区别之一,在于民法和行政

法是分别以民事制裁或行政制裁的方式来保证民法和行政法所

要调整的社会关系的。

划分部门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仅以社会关系的不同

领域和不同的调整方法作为划分部门法的根据显然是不够的。除

此二者外,还应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

第一,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主体以及这种主体之

间关系的不同形式。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主体实质上就是法

律关系的主体。如上所述,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个人和法人。

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形式,例如有的是民事

平等关系,有的是行使国家权力所发生的关系等等。民法和经济

法这两个部门法都是调整经济社会关系的,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

在于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不同形式。关于这

一问题,在下节中再加论述。

第二,在划分部门法时,也应考虑到不同社会关系领域的

广泛程度和相应法规的多寡。社会关系包括无数领域,但这并不

意味着调整任何社会关系领域的法律都应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

法。例如选举法是调整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域的,但是目前

我国的选举法规的数量还是很有限的,有关选举的法律规定分散

在许多不同的部门法中。因此,至少就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而论,

不必将选举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只须将它列入宪法这一部

门法中的一个附属部门即可。反之,有的社会关系,例如通常所

说的经济关系领域,其范围极为广泛,几乎可以说每一部门法都

在不同程度上调整经济关系,因此很难设想可以把凡涉及经济领

域的法律都纳人作为部门法之一的经济法。

在实行成文宪法制度的国家,只有一个宪法,但它是国家

的根本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它不像一般部门法

那样,仅调整社会关系的一个或几个领域,而是调整全面的社会

关系,即对本国社会关系的各个重要领域都作了原则的规定。严

格地说,不能称宪法是部门法,它是一切部门法的基础。如果称

它为“部门法”,也只是在特定意义上才这样称的,即它是一国法

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是占主导地位的部分。

第三,与上述因素密切联系的另一因素是:划分部门法既

不应过宽也不应过细,在它们相互之间还应保持适当的平衡。过

宽过细或过大过小,都有背划分部门法的原意。划分部门法对法

律院校课程设置、立法规划、司法实践、法规整理与法规编纂、

法学研究规划、法学图书资料的分类以及法学工具书的编辑等工

作,之所以都有重要意义,归根结底就在于通过这种划分,有助

于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的全部法律。

为此,在每一独立的部门法之下,不妨再分为第二层次甚

至第三层次。第二层次的法律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这一独立

的部门法中,如宪法,除了占主导地位的宪法外,又有几个附属

的、较小的或第二层次的部门法,如各级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

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籍法等;另一种是某一独立的部门法,

如自然资源法,由几个平行的、较小的或第二层次的部门法组成

(如土地法、森林法、能源法等),其中并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

的法律。

一国的部门法划分为多少比较合适,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

原则。根据各国立法史的经验来看,普通法法系(即英美法系)

国家对部门法的划分,特别是私法的划分,是相当模糊的;苏联

和民法法系(即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将部门法划分为十个上下。

第四,在划分部门法时,应以全部现行法律为基础,同时

也应适当考虑正在制定或即将制定的法律,以保持法律体系的相

对稳定性,特别是我国的法制正处在逐步完备的过程中,在划分

部门法时,就更是如此。因此当我们将民法、经济法或行政法分

别划为独立的部门法以及在考虑它们内部的层次如何划分时,显

然应考虑到那些正在或即将制定的许多有关法律。

综上所述,划分部门法的根据或原则,应包括六个因素:

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方法;

社会关系的不同主体和主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形式;不同社会关系

领域的广泛程度和相应法规的数量;不应过宽或过细并保持适当

平衡;以全部现行法为基础,同时适当考虑正在或即将制定的法

律。以上这六个因素是互为联系的、交错的。对每一部门法的划

分要综合各种因素加以考虑。

三、经济法应作为一个部门法

一国的法律体系首先随着本国法律,最终必然是随着社会

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同时也随着立法者和法学工作者的认识水

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断改变。当然,法律体系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立法者和法学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在于使本国法律体系既有健全

的发展变化,又能保持相对稳定性,避免放任自流和动荡不定。

各种社会关系是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各部门法

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交错。例如,宪法要对本国社会关系作出

全面的、原则的规定,因而宪法和其他所有部门法必然存在着交

错;又如经济法同民法、劳动法、行政法以及自然资源法等部门

法之间,就调整经济关系这一角度而论,存在更多的交错。因此,

要科学地划分部门法,就要善于区别必要的交错和不能容许的重

复以至混乱。

从近年来我国有关法学文章以及法律起草工作的实践来

看,经济法与其他一些部门法,特别是与民法之间的界限是一个

争论较多迄今尚无大体一致意见的问题。日本名古屋大学法学教

授加藤曾就我国法学界关于民法与经济法之争问题写了一篇长

文,先在日本发表,后又在美国发表。文章的基调是,对社会主

义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必然地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中华人民共

和国来说,就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民法典的制定提出了

一些特殊的问题。在民法法系(即大陆法系)中,民法(包括合

同法、民事侵权行为法、财产法和家庭法)和经济法(反托拉斯

法和对私人交易的公共调节)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可是在社会

主义国家,由于私法和公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合在一起的,这种区

别就变得难以分清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定民法过程中,起草人

就遇到了民法是什么以及它和经济法又如何区别开来的问题。”

(5)

应该承认,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经济法作为一

个部门法的问题,包括经济法和民法之间的界限问题,是一个比

较复杂的问题,但也并不必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主题

限于一般地探讨我国法律体系,不宜过多地论述有关经济法问

题,但另一方面,在我国目前研究法律体系,即研究如何划分部

门法时,明确经济法作为一个部门法的概念,它与其他部门法之

间的界限,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研究上述问题时,应当特别注意: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经

济法和泛指的经济法(或经济立法、经济法规)是两个既有联系

却又是不同的概念,这也就是说,经济法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

之分,二者不应加以混淆。围绕经济法问题上的有些争论,看来

是和经济法概念上的混淆有关的。

我们完全可以正确地指出,为了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

要,必须重视经济法,加强经济立法,制定大量经济法规,等等。

我们也可以一般地对经济法下一个简短的定义:经济法是“调整

社会经济关系的法规的总称。”(6)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

这样的定义,来写一本以《经济法》为题的专著,编一本《经济

法规汇编》的资料,在法律院校中设立一个经济法专业,等等。

但应注意,所有以上讲的“经济法”(或经济法规、经济立法)都

可能是(事实上也大体上是)泛指的或广义的经济法,而不是指

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经济法或狭义的经济法。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一般地将经济法界说为“调整社会经济

关系的法规的总称”,因为顾名思义,经济法是调整社会经济关

系的,但这是一个泛指的或广义的经济法的定义,对作为一个部

门法或狭义的经济法来说,上述定义是不合适的。从逻辑上说,

定义者和被定义者的外延是不相等的。就一国的法律体系来说,

经济法是其中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它是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法

律,但并不是调整一国全部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事实上,一国

法律体系中的其他各个独立的部门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调整着社

会经济关系,特别是民法,主要是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从这一

点上讲,“经济法”这一术语,就像法学中的其他不少术语,诸如

法;法律、法制、法治等一样,是多义的,甚至是容易引人误解

的。现代世界各国都制定了大量有关经济领域的法律,但就大多

数国家的法学著作来说,一般并不将“经济法”作为部门法的各

称,这也不是偶然的。

一个财经学院如果单独开设“经济法”这门课,而不开设其

他更多的法律课程,它完全可以从泛指的、广义的“经济法”定义

出发来理解这一课程。但在一个法律院校中(不论是法律专业或

经济法专业),它所开设的课程,除了经济法这门课外,还有民

法以及其他许多法律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它就必须要明确“经

济法”这一课程与民法等课程之间的界限。不认真地研究这些问

题,是不合适的,仅提出“大经济法”或“大民法”之类的原则,看

来也是不够的。

一般来说,一国的法律体系问题,包括经济法与民法或其

他部门法之间,的划界问题,当然是学术上的问题,但这些问题

不仅与法律教育、法学研究、法规整理和编纂、法学工具书编辑、

法学图书资料等工作直接联系,而且对立法与司法工作也有直

接、间接的联系。一个明显的例证:1981年12月通过的《经济

合同法》一般被认为是狭义的经济法的一个重要法规。根据该法

第2条和第54条,经济合同法适用范围是企业、农村社队、国

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法人之间的经济合同关系;个体

经济户、农村社员同法人之间的经济合同关系则参照该法执行。

这里就需要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有没有以上所讲的经

济合同关系以外的合同法律关系,有没有例如公民之间或除个体

经济户、农村社员以外的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合同法律关系?如果

有,又用什么法律来调整?《经济合同法》和拟议中的《民法》

中的合同篇(即合同法)有什么关系和差别?我们在这一问题上

的立法方针是像个别东欧国家那样,不同的合同法关系分别由经

济合同法和民法合同法来调整?还是像其他多数东欧国家和大

陆法系国家那样,所有合同关系都由民法合同法调整?或者还有

其他方针?

据报载:“近几年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

我国已颁发了约300个新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规,其中近250个

是经济法规。此外还有140多项经济法规正在制订中。”(7)据

我的理解,这里讲的“经济法规”是指广义的经济法或经济法规,

即其中仅一部分属于狭义的、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经济法,其他部

分则属于别的几个同样也在不同程度上调整经济关系的部门法。

反过来,如果以上讲的近250个经济法规都可以归人作为一个部

门法的经济法;又如果以上讲的300与250之比可以适用于我国

全部现行法规的话,那就意味着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经济法作为

一个部门法的数量占六分之五,其他所有部门法的总和仅占六分

之一。

显然,这样来理解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经济法,无论从理论

上或实践上说,都是不合适的。我们不能把凡是调整经济关系的

一切法律都称为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经济法。同时,上面已指出,

划分一国部门法时应遵循的一个原则是:不应过宽也不应过细,

各个部门之间也应保持适当的平衡,过宽过细或过大过小,都有

悖划分部门法的原意。保持适当平衡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掌握一国

的全部现行法律。

四、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议

经济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法,

是与一些传统的部门法如民法、劳动法、行政法等并列的部门法;

婚姻法可扩大为家庭法;劳动法可扩大为劳动法和社会福利法

(一称社会安全法或社会保障法);各种自然资源法和环境保护

法也可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以上这些部门法都在不

同程度上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相互之间建立合理的分工关系,既

有交错又有区别。

大体上说,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国家机关在计划和管理

国民经济以及各种经济组织内部或相互之间所存在的大部分经

济关系。民法调整的是国家、国家机关、经济组织、公民与其他

法人在财产所有权、一般民事合同、民事侵权行为方面的经济关

系,同时也调整与财产关系有关或无关的某些人身关系(如版权、

发明权、姓名权等);民法中规定的很多总则和重要法律概念也

可适用于调整经济关系的其他所有部门法,特别是经济法。行政

法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实现一般的行政管理活动方面的关系,其

中也包括有关工农商行政管理的法律。劳动法调整的是劳动关

系,社会福利法调整国家和有关组织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物质和文化需要方面的关系,二者密切联系,也都主要涉及经济

关系。自然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调整各种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

规划、利用、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在研究经济法与其他有关部门法之间的划界问题时,一方

面应注意,这种划界并不是立法部门或法学工作者“随意规定”

的;但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这种划界是相对的,这不仅是因为

一国的部门法的划分,即法律体系,是随着本国法律的发展变化

以及立法者和法学工作者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断改变的,而

且还因为,往往可能同时存在几种划分法,它们各有利弊。在这

一点上,我们不妨回顾厂下资产阶级立法史中关于“民商合一”和

“民商分立”之争。单纯从立法技术来看,对这两种划分法是很难

作出肯定结论的。

除了将自然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列为独立的部门法外,我

还建议将文教科技法和军事法也分别作为独立的部门法,以适应

科技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在法制方面的需要。

在划分部门法时应注意实体法和程序法之分的问题。实体

法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或职权、职责关系),如果没有相

应的程序法的保障,那么这一国家的法制很难说是健全的。我国

已制定了《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试行)》,但行政诉讼

程序法尚未制定,有关行政诉讼的体制问题也不明确。例如,行

政机关和公职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的活动中侵犯公民权利,从而

引起行政侵权行为的责任问题,究竟由专门的行政法庭处理或由

普通法院处理,或由二者分别处理等问题。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

主和适应机构改革的需要,行政实体法和程序法亟待健全。就划

分部门法来说,刑事和民事诉讼法在我国法学界一般已被公认作

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而不是分别属于刑民法实体法部门。至于

行政诉讼程序法,暂且与行政实体法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独立的部

门法。

有的同志主张将司法制度或司法组织,甚至将法院组织法

和检察院组织法都单列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司法制度或司法组

织等作为二门课程或一本专著的名称,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作

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往往产生一个副作用,即或者是与宪法发

生不必要的重复,或者是削弱了宪法作为一个部门法的内容。为

此,我建议:可将有关国家机关的组织法(包括司法机关组织法)

作为宪法这一部门法中的一个附属的部门法,不要将司法制度或

司法组织等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当然,在行政法和行政诉讼

程序法、刑民事诉讼程序法、经济法等部门法中,都会涉及相应

的组织法问题。

附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议图解:

一、宪法(以宪法为主导部门,并包括以下附属部门)国

家机关组织法、政府机构改革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选举法、国

籍法等。

二、经济法(由以下各并行的部门组成)国民经济计划法、

基本建设法、财政法、金融法、工业企业管理法、农业经济管理

法、商业管理法、交通运输法(包括海商法、航空法等)、对外

经济关系法(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经济合同法(与民

法中合同法之间关系待定)等。

三、民法

四、家庭法(由以下各并行的部门组成)婚姻法、计划生

育法、亲属和继承法等。

五、自然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由以下各并行的部门组成)

土地法(包括土地征用法)、森林法、草原法、能源法、水利法、

水产资源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

六、劳动法和社会福利法(由以下各并行的部门组成)工

会法、职工参加企业管理法、劳动保护法、职工奖惩法等。

七、文教科技法(由以下各并行的部门组成)教育法、科

学法、专利法、发明奖励法、新闻法、出版法、文艺法、广播电

视法、文物保护法等。

八、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法(由以下各并行的部门组成)民

政管理法、治安管理法、城市规划和建设法、卫生管理法、交通

管理法(一般指维护城镇街道、公路等方面交通秩序的法规)、

工农商行政管理法(包括企业登记法、商标法等)、行政诉讼程

序法等。

九、刑法

十、司法程序法(以刑民事诉讼程序法为主导部门,并包

括以下附属部门)律师法、公证法、调解法和仲裁法、劳教法、

劳改法、监狱管理法、国际私法(指冲突法)。

十一、军事法


本文发布于:2022-07-18 11:18: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78/208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律体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